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妈妈,你为什么说话不算数?”妈妈对孩子的承诺影响孩子的一生

2019-11-05 17:52:06孕产
不久前,电视剧《少年派》热播,里面的教育方法,也被众人热评。剧中的林家,是典型的“父慈母严”。林爸爸是个正面讨喜的角色,而林妈妈,则是育儿界的反面经典。她做的一件事,让人印象颇为深刻:林妙妙成绩烂,为了鼓励她学习,爸爸和她约定,只要考试有进步,就奖励1000元。

不久前,电视剧《少年派》热播,里面的教育方法,也被众人热评。

剧中的林家,是典型的“父慈母严”。

林爸爸是个正面讨喜的角色,而林妈妈,则是育儿界的反面经典。

她做的一件事,让人印象颇为深刻:

林妙妙成绩烂,为了鼓励她学习,爸爸和她约定,只要考试有进步,就奖励1000元。

林妙妙大喜,使出吃奶的气力,挑灯夜战,努力学习,终于取得明显进展。

可当她一脸期待,盼着奖赏时,妈妈却把奖励改成了100元,还嘲讽妙妙的进步“就这一点。”

妙妙气得当即变了脸色,愤愤地嚷着“我下回再也不考好了”,委屈无限。

如果孩子用尽全力,勤学苦练,换来的却是父母的欺骗和敷衍,还那么拼命干什么呢?

满怀信任被践踏,一腔期许被否定,那种忿忿不平,真让人郁郁不满。

父母许下承诺,就该兑现,否则,诺言就变成了虚幻,激励就变成了欺骗。

诗人冯班曾言:“好以言欺人者,无口者也。”

使用哄骗手段管教孩子,一次两次孩子会信,次数多了,父母说的话无论好坏,孩子都不会再信,不以为然。

因为,信用就像存款,你积蓄它,它就会增值;你挥霍它,它就会用完。

在综艺节目《幸福来敲门》中,有一期来了个8岁小男孩。他眼含泪光吐槽爸妈,说他们总是食言:

答应给他买玩具,一直不买;要带他去旅游,也一直没去……

类似的事情太多,导致现在他都不信爸妈说的话了。他们说啥,都如同风过耳边。

年仅8岁,就被锻炼得如此“百毒不侵”,想想看,真的是既可悲又可怜。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就是他们的偶像,就是他们的世界,父母答应过的事,在孩子心中大过天。

父母说的每句话,他们都会不假思索,信以为真。

这样单纯的信任,我们真的应该珍视,而不是轻看。

更何况,哄骗孩子,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心理学上有个原理叫“超限效应”,意思是,凡事有度,一旦超限,就会引起别人的愤懑。

如果你喜欢给孩子开空头支票,骗孩子过了度,那么,脾气再好再懂事的孩子,也会有叛逆的一天。

就像下面这个女孩,本来乖巧的她,愤怒之下,选择逆反。

事情是这样的:12岁的女孩小燕和父亲约定,只要她期末考90分,就带她去看海。

小燕心里多期待啊!只要考得好,就能去美丽的海滨,看白云飞渡,碧海蓝天。

结果她做到了,她父亲却百般推脱,不肯兑现承诺。

满怀期盼被撕碎的小燕,情绪崩溃嚎啕大哭:“爸爸太虚伪了,答应我的事情做不到……”

伤心之下,她冲出家门,决然出走,想要一去不复返。

她父母的做法,连网友都看不下去了,纷纷表示:孩子没错,错的是家长的教育方式。

《二程遗书》曾有言:“言而不行,是欺也。”

明明答应了孩子,临到头却不肯行动,就是欺孩子小没有反抗力,就是骗着孩子玩。

这样的行为,何以教人,何以为人父母。

为人父母,当一诺千金,一字千钧。诺言是有分量的,不能信口开河,视若等闲。

更何况,孩子的心灵,是那么稚嫩,所以,在心上刻下的印记,是那么深远。一种伤害,造成容易,撤销却很难。

不太明智的父母,会哄骗孩子,会让孩子的心灵受伤难以复原。

而聪明的父母,却懂得时时保护孩子的心灵,重视孩子人格的发展。

三个儿子都考上斯坦福大学的陈美玲,曾谆谆告诫广大父母:尽量不要向孩子撒谎,否则孩子会失去相信人的能力。

因为纸里包不住火,谎言总有被识破的时候。

到那时,孩子的期望会摔成碎片,孩子的信任会土崩瓦解。

他再也不会信赖这个世界,从此便会活得孤独而艰难。

哄骗造成的伤害,很是严重。遗憾的是,父母哄孩子的事情,却相当普遍。

根据我国首份《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显示,在父母在与中小学生相处时所表现的7种不良行为中, “答应过孩子的事情做不到”赫然排在首位。

据报告分析,父母在孩子面前表现的不良行为越多,被孩子当作榜样的倾向越低。

由此可知,父母失信的次数越多,权威就会越小,越难再取得孩子的认可,亲子关系也会被影响。

在《流浪地球》里,为什么刘启和父亲刘培强的关系会那么糟糕?

除了因为当年刘培强为了儿子放弃治疗妻子,还因为刘培强离开地球之前骗了刘启。

刘培强说,只要抬头看天上的星星就能看到他,幼小的刘启信以为真,整天心心念念。

结果事实是,刘启所在的北半球是永昼,根本看不到星星。

父亲的欺骗,让刘启觉得被深深伤害,他因此变得冷漠,怨恨了刘培强十几年。

除了严重影响亲子关系,失信的父母还会给孩子树立一个坏榜样,让孩子养成不守信的坏习惯。

心理学家Chelsea Hays和Leslie Carver曾做过一个关于研究儿童说谎的经典实验,结果证明:经常被大人欺骗的孩子,更倾向于歪曲事实。

海涅曾在《青春的烦恼》中写道:“生命不能从谎言之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一个充满欺骗的家庭,不可能养育出品德兼优的孩子。

欺骗只会阻碍孩子的道德发育,使他们变得更爱说谎。

除此之外,哄骗教育,哪怕是善意的,也可能适得其反。

很多家长经常会哄孩子 “打针不疼”,孩子信以为真之后,却发现不是那么回事,从此,被惊吓的他,会更胆怯、更缺乏安全感,若想鼓励他勇敢,也会更难。

所以,与其哄骗孩子,不如温和而耐心地,告诉他事实。

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曾提及她女儿圆圆打针的事:

圆圆特别害怕打针,她就提前跟女儿解释,给她做好心理建设,而没有像其他父母那样哄孩子。

果然,当圆圆知道打针会疼,但可以忍受的时候,她就不那么抗拒了。

打针时,圆圆虽然紧张,浑身绷得紧紧的,但她没有哭喊。以后再需要打针的时候,她也表现得安静而勇敢。

而那些被哄骗的孩子,因其父母过分缩小了打针的痛苦,导致他们上当之后,就产生了心理阴影。

于是他们委屈难过,哭闹不止,甚至对这个世界越来越灰心。

尹老师说:“儿童的忍耐力其实是惊人的,只要不吓着他们,给出一个合理的心理预期,他们多半能够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难的事情。”

父母哄骗的行为,不但给孩子造成了心理伤害,还让孩子失去了一次挑战困难培养勇气的机会。

可孩子不可能永远躲在父母的羽翼之下,只有在一次次挑战、承受中,他们才能长大,变得独立、坚强、成熟。

哄骗其实很简单,难的是父母如何不哄骗。

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呢?

一、 言出必行,培养诚实信任的亲子关系。

绪儒斯曾说:“失去了信用的人,就再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了。”

所以,父母在答应孩子前,应先理性思考,做不到的就千万别答应。

比如明明休不到年假,就别答应孩子寒暑假出去玩;

明明不想让孩子玩游戏,就别承诺,只要孩子写完作业就给他玩。

相反,如果答应了,就要尽全力去做到。

若遇特殊情况,可以跟孩子解释清楚,并商量替代方案,孩子其实会理解的。

别总拿“下次”当借口搪塞孩子,孩子其实什么都懂,他们的心也是肉长的,会受伤。

父母的每一次守诺,都是在堆砌信用大厦的一砖一瓦。

想要房子盖得牢,父母就要不停地添砖加瓦,让住在里面的孩子感受到满满的安全感。

言出必行,才是父母最好的处世之道。

二、 用甘地夫人法则,提高孩子的逆境承受力。

教育界有个著名的法则,叫“甘地夫人法则”:

甘地夫人12岁的儿子拉吉夫要做手术,看着他紧张害怕的样子,一旁的医生想安慰他“手术不痛苦”,可却被夫人阻止了。

她温和地告诉儿子:

“手术后你有几天会相当痛苦,这种痛苦谁也不能代替,所以你要有精神准备哦。哭泣或喊叫都不能减轻痛苦呢,可能还会引起头痛,所以请你勇敢地承受。"

果然,有了心理准备的儿子在手术后,不哭不闹,平静淡然。

如果甘地夫人任由医生说着善意的谎言,安慰儿子,那么儿子必然在麻醉过后,因为巨大的疼痛而留下心理阴影。

孩子在困难挑战前的心理建设,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

这个挣扎的过程,会帮助孩子学会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在逆境中前行,最终破茧成蝶。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多多运用“甘地夫人法则”,来培养孩子的逆境承受力。

比如孩子打针吃药时,不要哄骗他打针不痛,吃药不苦。

而是应当用平静而温柔的语气,告诉孩子真相。

“打针有点疼,但不会太疼,就跟上次你在家门口摔跤一样疼。”

“但你摔跤时都没有哭,说明这种程度的疼痛你是能接受的,对不对?”

“吃药会有点苦,但不吃药你的病就不会好,这可比吃药难受多了对不对?”

一味的帮助孩子“避开”困难,省去教他面对挫折的思想建设,只会加倍放大孩子的痛苦。

孩子需要的是迎难而上,而不是知难而退;家长需要的是诚意以对,而不是刻意隐瞒。

家庭教育最美妙的境界,应当是真诚而温柔,有心而无痕的。

正如一石激起千层浪,父母的诚实言行,会一次次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美国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说:“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人生三观、精神品格、思维方式、生活习惯,都深受其原生家庭的影响,很多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所以,答应了孩子的事情就要做到,该让孩子承受的东西,也决不用美丽的谎言让他躲避恐惧。

诚实守信,不欺不哄,才是父母最好的个人修养,最妙的教育手段。

作者:木同妈妈 指导老师:温暖小武

作者简介:一个认真严谨,满腔热情,带你研究有趣有用育儿知识的全职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