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明明很优秀,却总担心自己名不符实,警惕“冒牌者综合症”
晚上和儿子读绘本时,有一个场景是拔河比赛,我和儿子模拟了什么是拔河比赛,故意让他拉过线赢得了比赛。但当我用力让他输掉比赛,明白输赢时,惹毛了他。他接受不了自己输了,坐在床上哭了起来,爸爸在一边打圆场:“宝宝今天吃了很多的饭,特别有力气,肯定能赢得比赛。”对我使了眼色,接下来的拔河比赛,全部是我输掉才换来孩子开心的笑容。
我们这一代年轻的父母,因为知道打压式教育对自己造成的伤害,所以格外渴望表扬和认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就走向了教育的另一个极端:过度的夸奖。
但是过度的夸奖会让孩子害怕失败,害怕让别人失望。如果他一直生活在被夸奖的顺境里,在面对失败时会变得不自信,开始怀疑父母对自己的夸奖,是不是真实的。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能躲避挫折和失败,在不断失败的过程中,会产生自我怀疑,认为自己没有资格获得父母的夸奖,生活在自己不够完美的恐惧中。
即便自己取得了很不错的成就,得到别人的认可,也会认为自己是运气使然,时刻担心别人发现自己名不符实。这就是典型的 imposter syndrome (冒牌者症候群/负担症候群),是一种心理现象。
“冒牌者综合症”会有哪些表现?“冒牌者综合症”,顾名思义是指自己不配拥有目前成绩、所处的状态、得到的关爱,认为自己是一个冒牌货。除了常常觉得自己是一个“骗子”,有“冒牌者综合症”的人还会有以下表现。
1、不自信
孩子绘画比赛你得了一等奖,面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时,他的反应不是为自己获奖开心,想的却是:这幅画妈妈有帮忙构思,如果没有妈妈帮忙,我肯定得不了将,我自己的能力得不到一等奖,大家都被我骗我。
孩子把自己取得的成绩,归结于侥幸。
2、对称赞感到不安
面对别人的夸奖,“冒牌者综合症”患者常常会说:“这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方面我不是专业的”、“我不是一名作家”……
他们常常贬低自己,不喜欢谈论自己的成就,因为害怕在谈论的过程中被别人拆穿。
在他们擅长的事情上如果遭遇了失败,就会强化他们“自己真的很差劲”的认知,导致恶性循环。
3、躲避
知乎上一名匿名用户的经历:中考因某些原因加了20分,进入了重点班,高三去了拉萨参加高考,自己以比同班同学低了近100分的成绩,进入了同一所一本大学,然后大学生活一直生活在担惊受怕中。去年被出乎意料的保研了,原本可以去更好的学校,但我放弃了,没能到更好的学校去读书反而让我心里更踏实。
为自己的成功感到不安,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侥幸得来的,只是运气好,所以在面对更好的机会时反而会躲避。
自恋型的母亲易养出“冒牌者综合症”的孩子除了过分的夸奖,还有一种情况也会造成“冒牌者综合症”,那就是有一位自恋型的母亲:自恋型的母亲通常对待孩子的情感贫乏,多关注自身的感受,做事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她们不关心孩子的感受,缺乏表达爱的能力和技巧。
《母爱的羁绊》一书中总结了自恋型妈妈的6张面孔:
浮夸外向型:追求社交的焦点,期望大家的期望和赞美。成就导向型:给孩子报培训班,不爱孩子本身,爱用孩子取得的成绩来进行攀比,一旦达不到期望,会暴跳如雷。身心疾病型:动不动就觉得自己有病要去医院,通过身体来获取大家的关注。不怀好意型:经常出其不意的打击孩子,即便孩子表现很好也要泼冷水。成瘾型:酗酒、吸毒、暴力。情感饥渴型:常处于恋爱中,甚至抢女儿男友。自恋型的妈妈就像刺猬身上的刺,会无意识的扎伤孩子。这样的妈妈会养成两种极端类型的孩子,自我破坏型和高成就型。
自我破坏型的孩子通常会自我破坏,既然自己达不到妈妈的高标准索性自暴自弃,做事情没有耐心,逃学、离家出走、叛逆,用这样极端的行为来证明自己的确很差,不配得到爱。
高成就型的孩子会走向好孩子的极端,她们会自我加压,方方面面做的都很好,用这样的方式向妈妈证明自己有多优秀。但她们不会享受生活,有心理或生理方面的健康问题。
因为从小得不到妈妈的认可,情感得不到满足,只能用自己努力取得的成绩来证明自己。即便得到了别人的认可,但骨子里根深蒂固“自己不配”的思想,依然无法消除。高成就型的孩子容易将外部的评价和自我价值划上等号,很容易成长为“冒牌者综合症”的人。
怎么避免孩子陷入“冒牌者综合症”?“冒牌者综合症”的人多敏感、自我怀疑、焦虑、低自尊,这些深层次的负面信念极不利于自身的成长。那作为父母,如何避免孩子陷入“冒牌者综合症”呢?
与孩子建立边界感由于总认为自己“不美好、配不上”,所以“冒牌者综合症”总会拼命让自己变得优秀配得上周围人的评价,正因为如此,在人际关系中常会选择牺牲自己的边界来妥协让步,让孩子学会说“不”是获得尊重和爱护的前提。
父母关心孩子的心理感受,但不能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如果父母有这样的想法“你考这么点分,真让我感到丢人”,很大可能你也是一位自恋型的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要试图控制孩子的方方面面:交什么朋友、培养什么爱好。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要以爱的名义去“跨界”操控孩子。
客观公正的评价孩子父母过度的夸奖会让孩子产生错觉,遭遇失败时就会产生自我怀疑:自己不如父母说的那么优秀。不断的失败,会造成这种心理的恶性循环。孩子避免不了面对失败,所以我们必须客观的评价孩子。
孩子的成功或者失败,都要客观公正的评价,当孩子成功时候告诉孩子:“你成功是因为自己很优秀”;孩子失败的时候,客观的分析原因,找出失败的原因,并给予孩子鼓励:“胜败乃兵家常事”,让孩子接受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
引导孩子进行正确归因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冒牌者综合症”是对于成绩或积极地事,无法做到向内归因导致的,习惯将好的结果归结于外界因素,比如说:运气、工作难度,而对自己的能力始终持有不稳定的认知。
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探讨,发现人们习惯于将成败的原因归结于以下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能力属于内部稳定的不可控因素、努力程度属于内部不稳定的可控因素、任务难易属于外部稳定的不可控因素、运气属于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因素,身心状态属于内部不稳定不可控因素,外界环境属于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因素。
当孩子因为自身的努力取得了成绩,父母要有意提醒,不断的重复,帮助孩子把取得的成功内化为孩子自己的能力。
莫言在论家庭教育时说:“没有天生就成功的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孩子的优秀,都渗透着父母的汗水,父母的严于律己。父母都是爱着孩子的,但光有爱是不够,还必须要善于爱,用正确的方式和合适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