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汪培珽学亲子阅读——爱的方法比学的方法重要
撰文 | 阿尔法不冷
80后独立自由宝妈,师范英语专业的重度语言发烧友,绘本收集偏执狂
如果在妈妈群里问:“怎么给孩子做英语启蒙?”,十有八九会有人回复——用“廖彩杏书单”磨耳朵。
其实台湾英语启蒙界有三位大咖:廖彩杏、吴敏兰、汪培珽。
其中,廖彩杏的“一年52周100本英文绘本阅读计划”流传最为广泛,可操作性最强;吴敏兰主要主张用五感“玩”绘本,拓展绘本很有创意;汪培珽因为提供的书单难度稍大,著作中涉及的学习理论、启蒙方法较少,因此知名度并没有前两者那么高。
我自己也是先读了廖、吴的书,确实很受用,后来为了凑单,才买了汪培珽老师的《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两本书,结果翻开一读,才发觉汪老师真是一个宝藏妈妈。
汪培珽的履历很简单,她是美国纽约圣约翰大学MBA,在投入银行职场工作九年后,决定成为全职妈妈,用心陪伴一双儿女成长,孩子读小学前,平均每天都要花一小时给孩子念故事书,从未间断。
在看到两个孩子自发自愿的热衷学习、与人为善的表现后,她开始整理自己的教养经验,尤其是亲子阅读心得,向大众推广。
用她的话说,她不是语言学家,也不懂育儿理论,她只是按照人性在养小孩。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书中的精髓观点,以及我自己的阅读感悟。
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和感受当下如果把为人父母看作是一份职业,那这份职业的门槛真的是非常低的,有时甚至还没来得及思考清楚为何养孩子、如何爱孩子,就成为了父母。
当我们还是孩子时,父母让我们学各种知识才艺,并且喋喋不休地说教:小孩子只有好好努力学习,长大才能有好的出路,才会得到幸福的一生。
可是汪培珽在书里问了父母这样一个问题:从小努力拼搏追求幸福的你,现在真的幸福了吗?
现实中往往是我们还没有体会到幸福的真谛,就又开始用同样的方式教育我们的孩子,现刻的忍受都是为了向未来索取。这好像是一个人生的盲点,我们总是在追求未来的幸福,却忽略了当下的思考和感受。
这个世界上的人和事千千万,哪些人的生命厚重,哪些人只是一副躯壳,三十岁死八十岁埋,哪些事值得拼尽全力,哪些事不值得浪费时间。这些感受和思考,都能在故事书里找到答案,可以说,读故事书兼顾了爱孩子与教养孩子两件事。
所以,如果你想让孩子自发自愿的投入到一件事情中去,不需要诉诸虚无缥缈的未来,也不需要长篇大论的说教,只要在最初的几年,耐心地陪伴孩子读故事书,孩子自己就会分辨善与恶、美与丑、得与失,在阅读中获得的内心驱动力,必然是长久而坚定的。
阅读的心比阅读的技巧重要你希望孩子通过阅读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呢?
闭上眼睛幻想一下,一个从小热爱阅读的孩子,最终取得了优异的高考成绩,或者是一个从小坚持英语学习的孩子,最终站在国际舞台上侃侃而谈......
这些外表的光鲜都不是我最看重的,人生面对自己的时刻多过面对观众,撕下身份面具如何与自己独处、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才是最重要的能力。
高三那年我高考失利被迫离家复读,看着同学们都已经开始自由的大学生活,而我只能再入题海重新来过,心中压力可想而知。
每每在深夜痛哭过后,便拿出随身带的《苏菲的世界》,蒙上被子细细的读,深深的读,那些读起来犹如繁星闪耀的哲学故事,总是可以帮我暂时忘却眼前的忧愁。
汪培珽在书中说,人人都爱读故事,这似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兴趣。
在那些洪水猛兽泛滥,天灾人祸不断的年代,一个代代相传的美好的传说,也许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但却能抚慰人的心灵不是吗?
幸运的人,总是在被自己的童年治愈,回想自己的童年,如果有亲子共读的体验,那一定是深刻而美好的。
比如,我会记得,每个月拆开妈妈给我订阅的儿童杂志时的兴奋不已,在姨妈家的小不点书屋里,读到日落黄昏的满足充实,还有听姐姐给我们讲志怪故事时的惊叹刺激……
汪培珽说她给孩子念故事书,从来都只是读故事而已,因为她对好故事有信心,如果你不是戏精,也没有什么绘本拓展的创意,那就老老实实给孩子读故事就好了。
所以,即使没有高超的阅读技巧,也可以培养孩子一颗热爱阅读的心。
将那个小小的身躯搂在怀里,为他大声的朗读,在他的身后埋下一粒小小的种子,不论以后走得多远,不论身披华美的袍还是身缠恼人的虱,都能随时捧起一本书,静静的阅读,而父母和手中的故事书,就是孩子身后那棵看不见的大树,永远荫蔽着、宽慰着他的心灵。
思想和创意比语言重要在我看来,养育出优秀孩子的父母,一般都有两个共同点:有自己的想法和懂得坚持,二者缺一不可。
我们在给孩子英语启蒙时,有没有系统的思考过,为什么要学英语呢?
其实英语并不比别的语言来的高贵,也不见得多么有趣,只是因为历史发展原因,而一越成为了国际交流语言。
所以汪培珽在书中说,英文不是才艺,也不是为了学来表演的,大部分情况下它真的只是交流的工具。
但我们这一代父母,大部分都是被英文折磨着长大的,它和考试息息相关,但是我们学破头也学不会,或者学成一个哑巴英语,语言的美感更是未曾体会过。
我们怕孩子也吃了这样的“哑巴亏”,于是早早的就给孩子启蒙英语,希望孩子早一点开口说英语。
这样做本身当然没问题,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语言本身只是声音和文字的符号,真正启发我们的,是故事本身的思想和创意。
所以,亲子阅读的重点在于阅读,而不是用哪种语言阅读,在阅读中提高了言语水平,只是这项活动的附赠。
另外,中文的重要性,不应该被英文启蒙冲淡,双语者用什么样的语言交流,取决于其身处的环境,但当其需要进行深度思考和创作的时候,显然还是倾向于自己的母语。
汪培珽说,如果自己是全职妈妈,在家中有很多时间陪伴孩子讲中文,那她是断然不会将孩子送进国际幼儿园的。
如果从明天起,英语不再是国际语言,她只会给孩子用中文读故事书,足以见得她对中文的重视程度,所以她的两本书,《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是放在《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之后。
不是说有中文环境会讲中文,中文就好,就单说中文写作这一项,就不是人人都擅长的,不要因为觉得英文“洋气”,就忽略了中文的培养。
母语里有一个民族的传承和文化,如果不能得其奥义,实属人生憾事,即使走向国际,也是漂泊无根。
学校用什么语言,和用什么理念教育孩子,是两件事为孩子择校,可以说是父母最最纠结的事情了,如果有条件让孩子上国际幼儿园或者双语幼儿园,你会不会有一种孩子已经赢在起跑线上的安全感?
汪培珽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一针见血,也点醒了正在为孩子择园的我,那就是——学校使用什么语言,和学校用什么教育理念来对待我们的孩子,是两件不同的事。
如果去幼儿园考查,父母不要被所谓的英语教学成果蒙蔽了眼睛,看到一群孩子在舞台上用英文唱唱跳跳,就是英文水平高。
任何语言的习得,最终都是指向阅读能力的培养,如果一个学校并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阅读教学体系,聘请的外籍教师只是教给孩子一些日常交流用语,那这样的双语学校显然是不专业的。
还有一些学校为了打造所谓的英文环境,会告诉小朋友“No Chinese”,如果孩子之前没有大量的英文听力积累,上来就要求他用自己不熟悉的语言表达需求,不但不能提高英文水平,反而会影响孩子的心智发展。
所以择园择校,更应该看重的是教育理念是否和孩子的脾气秉性、心智发展程度相契合。
让阅读有仪式感我们常说生活要有点仪式感,过生日时,我们会给孩子拍纪念照、买蛋糕,逢年过节,我们会给孩子买新衣、买礼物,这些事,我们似乎都习以为常了。
但在阅读这件事上,我们往往都会显得有些“吝啬”。
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同样需要一点仪式感,比如经常带孩子逛逛图书馆、书店、绘本馆,就是很好的做法。
汪培珽经常带孩子逛书店,甚至有段时间每天接孩子放学后,都会先去一家外文书店读书,虽然孩子在书店里也经常被外型可爱的周边吸引,但是只要你经常带孩子去,只要你在一旁饶有兴趣的翻书,他早晚也会放下手中的玩具跑回你身边来。
汪培珽还喜欢直接在书店买书,用她的话说,如果看好的书不在书店买,转而去网上购物,那有一天也许书店就不复存在了。这样的做法在我们看来也许有一点傻,但也足见汪老师的一颗赤子之心。
其实我想说的是,有时候妈妈的精明要适可而止,我们都知道网上购物便宜,但有时在能力范围之内,多花一点“冤枉钱”,买一本孩子拿在手里不肯放下的书,用这样的行为告诉孩子,妈妈支持你的选择,欣赏你的阅读品味,未尝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亲子阅读及英语启蒙家长指导、原版绘本信息,可通过小彼恩服务号了解~)
汪培珽认为,最好的教养方式,就是持续不断的给孩子讲故事,她的书没有太多关于亲子阅读的技巧,有的,只是从细腻文字中透露出的那份为人父母的耐心和信心,好似晨曦露水般清澈动人,感兴趣的父母可以读一下她的书,相信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