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阅读,你可能走进了这几个误区,难怪孩子不喜欢读书
去小店买书,几本书就好几十元,感叹了一句“现在的书都很值钱啊!”
店主说“我家孩子可给我省钱了,每次给他拿回家的书,放一两个月都不看,封皮都没打开过,干脆拿回来卖了!”
很好奇“你都卖书,孩子还不喜欢看书?”
店主说“小时候也没注意这一块,没给他读过书,都是买些书让他自己看,开始他觉得很新奇,还乐滋滋地看,后来就不愿意看了,也就没再逼着他看,老师让他看的他才看。我小时候就不爱看书,可能孩子遗传我,天生就是不爱看书的料!”
像这位店主一样,家长也知道阅读很好,也给孩子提供书籍,希望孩子阅读,但是孩子就是对书不感冒。面对这样的问题,家长也拿他没办法,认为孩子就是不喜欢读书,到学校自然有老师管,到时就读书了。
父母本身工作忙,没时间陪孩子,再不让孩子阅读,孩子就只能玩手机、看电视了打发时间。小孩子的求知欲很强,和外人打交道又不多,只能向父母求教,父母没时间,孩子就会依赖手机、电视获取知识。但是这种电子媒介对孩子的视力影响不好,大人又会限制孩子看,让孩子无所适从。如果早一点让孩子爱上阅读,让孩子通过书本认识更多的东西,开拓视野,就会发展独立探索未知的能力。
为什么家长希望孩子读书,而孩子却不喜欢读书呢?一般来说,是家长在初期阅读的时候没有进行正确的引导,不小心陷入了误区,没有很好地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误区一:阅读是孩子自己的事像这位店主一样,很多家长认为只要给孩子买书就好了,家里有书,孩子自然会去看书。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如果家长不进行引导,不亲自给孩子读书,孩子还是不会看书。
2003年,香港中文大学的研究者对幼儿园的小朋友做过一项调查,结果发现,比起给孩子一堆书或者什么都不做,只有家长带着孩子互动阅读,孩子的阅读能力才能得到最大的提升。这种原理叫“浸入式语言学习”。
大宝10岁的时候依然喜欢妈妈在睡前给他读书,他认为这是享受妈妈关爱的最好方式,而且有他不懂的内容,经过妈妈一读,他就听懂了。如果我们经常给孩子看书,孩子会享受这个过程,并且更加容易理解文字的含义。
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一开始喜欢读书,是因为有的简单内容可以理解,再加上好奇心驱使,才看上去喜欢看书。如果长期的做法,只是扔个他一些书不管不问,等孩子把能理解的部分看完了,没有大人的指引,他因为不理解而变得索然无味。
家长的阅历自然是比孩子丰富的,当我们读书的时候,会倾注我们的感情,通过不同的语音语调传达出这种感情,文字经过我们的演绎,就会变成可理解的语言,孩子就会因为理解了而感到有趣味,重新燃起对书籍的兴趣。
家长给孩子读书的时候,孩子也会被幸福感包围,享受这种安全感。
《朗读手册》:也许你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和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孩子在自己读书之前一定是要经历听大人读书的阶段,阅读,听力是基础,不能跨越这个阶段。
《幸福的种子:亲子共读图画书》:有涵养的人,是曾经聆听丰富语言且永志不忘的人。父母若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有涵养的人,就必须通过孩子的“耳朵”,向他们传输感情充沛的丰富语言。从耳朵获得的丰富体验,能成为未来学习的基础。
0-6岁是孩子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黄金期,家长一定要在6岁之前给孩子多读书,孩子的发展一定不会让你失望。总想着让孩子自己读书,却往往适得其反,每天一点一滴地坚持给孩子读书,孩子自己读书也会变得水到渠成。
大宝是在6岁实现了自主阅读,第一次读就很顺利,一本书几乎没有不认识的字,就是因为在多年的亲子阅读中,他已经积累了很多词汇,对书上的文字一点都不陌生,读起来很轻松。
误区二:阅读等同于认字许多家长会把阅读等同于认字,让孩子早期阅读就是让孩子提前识字和认字,不识字怎么读书?
在给孩子读书的时候,家长会一个字一个字地告诉孩子,这个字读什么,那个字读什么,阅读成了识字课。家长更多关注孩子的识字能力,而不是让孩子欣赏一个有趣的故事。
曾有人做过一项调查,如果有两个幼儿园,一个承诺在3年内教孩子1000个汉字,一个没有明确提出识字要求,其中38.2%的家长选择识字的幼儿园,可见需求量还是很大的。这种将小学读写提前至幼儿阶段的做法,加重了孩子的负担与压力。孩子将来一拿起书本,就和早期所获得的枯燥、机械、乏味的识字经验联系起来,从而产生厌恶读书的情绪。
家长在给孩子读书时,不管是绘本还是故事书,只是把书中的文字读完,就完成任务了,把文字放在第一位,而忽视了孩子对图画的关注。孩子也慢慢会认为文字更加重要,会关注文字而不注意观察图画,这恰恰损失掉了最重要的内容。
一本绘本有三个故事,文字是一个故事,图画是一个故事,文字和图画结合又是一个故事,如果只是关注文字,一本绘本只完成了三分之一,这本绘本的价值将大打折扣。不利于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对孩子来说损失巨大。
而且只读文字的方式,孩子没有更多的生活体验,不能和图画结合,孩子会因为不太理解而感觉乏味。阅读变得没有快乐可言,孩子就会丧失阅读的兴趣。
所以,家长在给孩子阅读的时候,摒弃功利心,本着让孩子快乐的原则,给孩子呈现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不仅关注文字,还要关注图画,让孩子从图画、文字中获得乐趣,培养起阅读兴趣,我们想要的各种能力,都会作为副产品应运而生。
误区三:给孩子提供了不合适的书籍很多家长在给孩子选书时,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书,认为名著最好、国外的最好、设计越复杂的越好,但是如果孩子对这些书不感兴趣,他就不会去阅读。
传统名著固然很好,但是作家在创作的时候就不是根据幼儿的心理和生活经验而来的,即使成人由于文化差异也不一定能全部理解,更何况是孩子!“童心的想象是成人文学所无法抵达的,成人文学的经验也是儿童的心理经验难以感悟的”。如果强迫孩子生吞活剥地去理解不能理解的东西,孩子就会厌倦。
国外的作品固然很好,国内的也有很多精品,像《一园青菜成了精》、《中国传统文化绘本》这些颇具中国特色的绘本,也要让孩子多看,不能造成“营养不良”。
有个朋友的宝宝才1岁多,就给孩子买了很多立体翻翻书,结果孩子看到书不是撕书就是咬书,他就认为孩子不喜欢看书。1岁多的孩子正处于精细动作敏感期和口腔期,喜欢用手去感受、用嘴去啃咬,这是他探索世界的一种正常方式,不能说明他不喜欢看书。
*如果在孩子不同的年龄提供不同的书籍,孩子就会越发爱上读书:
在1岁半以前提供图画多的布书、纸板书、触摸书;
在1岁半以后提供图多字少、故事情节简单的绘本,如《我爸爸》《我妈妈》;
2岁以后提供不同形状、不同大小、风格不同的绘本,如《数字的挑战》;
3岁以后提供故事情节稍微复杂的绘本,比如《好饿的毛毛虫》。
*还要根据孩子的兴趣选择适合的绘本:
孩子喜欢车,就给孩子买一些和车有关的书籍,如《托马斯小火车》《巴布工程师》《神奇校车》。孩子喜欢科普,就给孩子买《小牛顿》系列图书。孩子喜欢公主,就买《纸袋公主》这类绘本。
用下面的一段话送给家长们,希望孩子们都能喜欢阅读。
美国阅读专家崔利斯提出了三B理论,即:Books、Basket、Bed lamp,也就是为孩子买书!从图书馆借书,在孩子活动的任何地方提供书籍,在床边安装阅读灯,从小就有大人给孩子读书,养成睡前阅读的习惯,直到他们能够独立阅读!
如果您觉得有用,麻烦点个赞再走呗!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可以留言,我们一起讨论哦!感谢支持!
点击加入婴幼儿养育指南圈,第一时间获取科学育儿知识:
二胎宝妈,高级育婴师,个性化训练指导师,多平台原创作者。爱孩子、爱生活,愿与万千妈妈分享育儿经验,关注我,获取更多育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