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妈妈,你为什么不能容忍自己的孩子不优秀?

2019-10-29 15:00:04孕产
对“优秀”的执念,逼疯多少中国妈妈妈妈,你为什么不能容忍自己的孩子不优秀?

我家千娃参加了一个舞蹈班。有回下课后她跟我说:“我真的好讨厌子涵的妈妈。”

我立刻明白孩子说的是谁。

我们这些陪娃上课的家长们,都坐在旁边休息室等孩子在课室上课。休息室有个监控摄像头,实时播出孩子上课的情景。家长一般也就刷手机的间歇抬头看看。

但是子涵小朋友的妈妈,却总是不嫌脚累地久久矗立在课室门外,贴着玻璃观察教室里的情况。一旦发现不对,她就会打开门伸进头冲孩子吼一句:

“子涵,你给我站起来!”

“子涵,认真一点看老师!”

“子涵……!”

子涵的确是个不一样的调皮女孩,别的孩子往左她就往右,别的孩子站起来她就往地上趴。子涵妈妈总是气得牙痒痒的样子,一下课就忙不迭骂:“又不认真了,你什么时候才能上课管好你自己,哈?你看看别的小朋友都多优秀……”

另一位妈妈偷偷跟我说:“这位妈妈怕是着了魔吧,哪里来的优秀不优秀啊……”

前一段时间看到有一位母亲提问:“不能容忍自己孩子不优秀是什么心态?”

她说自己也知道强迫孩子不对,但一看到孩子不自律,懒散随意,心里就一股莫名的急躁和焦虑,就认为孩子在放任自己,长大以后将“泯然众人”。

这个问题下面400多个答案。有从心理学回答“完美主义”带给人的影响,有讲述在自己父母殷切期待下成长为优秀人才的真实心态。

大家都说得有道理,这是一个很多人都明白但都跳不过的死循环:妈妈们都是越对“优秀”有执念,就越焦虑,而越焦虑的妈妈,就越教不出优秀的孩子。

而我却想,为什么妈妈就一定想让孩子“优秀”,为什么现实生活中,焦虑的妈妈总比焦虑的爸爸多?

这几年来,步入中年、成为妈妈的我总是会自我反省和思考:“母亲”这个身份与角色,到底赋予了女人怎样的心态和特质。原本佛系的自己,内心对孩子的那种焦虑又到底是怎样喷薄而出的?

我妈妈,曾是个宣称“不焦虑”的妈妈。

她是个老师,很反对“望子成龙”的心理,在无数次讲座上,她对着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循循善诱:“我从来不逼迫我的女儿优秀,我愿给予她充分的尊重和宽容。”

可是大学时有一次我喝醉了,哭着和同学们说了一句话:

“我就是不想让父母失望,我不能不优秀!”

那天清醒以后,我对父母教育和家庭关系模式进行了很多反思。平心而论,妈妈真的从来没有逼迫我选择自己不愿意的道路。我无法理解为什么内心深处为什么背负着从父母那儿传递的巨大压力。

后来我想通了,我妈妈再怎么宣称不焦虑、再怎么表现出给我充分成长自由,但是,她在日常的一言一行中,都用她强大的自信,时时给我渗透着她对自己、对别人、包括对我成长的一套铁一般的衡量标准。

她从来不逼迫我必须优秀,是因为她坚信用她的方法培育我,我不可能不优秀。

而当她发现我有那些“不优秀”的迹象时,她会把这种对我的要求,转为对自己的质疑。

从小到大,我始终感受着她那一份自我要求和内心拷问。我仿佛时刻能从她那永不停止的奋斗中,听到她的内心叩问:我是个失败的妈妈吗?我做得够不够好?我这么做孩子能理解吗?

而我也时刻在积极回应她:“你不是失败的妈妈,你做得很好,我理解你,因为你看,我多优秀。”

这种母子间自我求证与积极回应,逐渐将“优秀”内化成彼此的自我要求,并带来的紧张与压力。

这种无言的对话,其实与子涵妈妈破门提醒批评的心理基础是一致的,说到底,都是自我怀疑,怀疑自己没有尽到一个“好妈妈”的责任,没有让孩子得到更符合自己价值观的教导,没有让孩子表现得如自己的预期。只不过,一个含蓄,一个粗鲁。

不论一个女人的认知有多理智,见识有多广博,当她成为母亲,她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为母亲这个身份标上刻度和分数。时时刻刻,或明或暗,她将心中这套评价体系套用在自己和其他母亲身上,影响周围的一切人和事。

这是一种不自觉的,潜意识层面的行为。

尤其是,当我也成为了母亲,更加进一步印证了当女人成为母亲时,心中那把“优秀尺”的诞生。

——别人孩子是顺产,我是剖腹。没有经过产道挤压,前庭和感统会不会落后于其他孩子?

——别的孩子7坐8爬,我的孩子10个月了还不会爬,真的是感统有问题吧?

——别的孩子脚踏车骑得多溜啊,我的孩子总是不愿意骑,真的有点手脚不协调呢。

——所以,我作为母亲真的是失败呢,为什么自己生不出孩子,一定要剖腹呢,一定要让孩子落后于其他人呢。

那些过分关注的观察与毫无根据的结论,统统化作了对自己的批判。作为母亲,我无法消除心中这把“优秀尺”。

所以,不能容忍孩子不优秀,其实就是不能容忍自己不优秀。

每一个正常的、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养育职责的母亲,其实都无法容忍自己不优秀,无法接受自己是个失败的妈妈的评价。

有这种心态,是很正常的,无法避免,也无需避免。

但是,一旦把这种心态强化和外化,成为刚性标准,就演变成“望子成龙”的焦虑。有点压力没关系,但压力过大,便会给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带来紧张,造成失衡。

《小欢喜》中的宋倩,是个自律、能力强、有责任感的“优秀”女人,在很多人眼里,她已经很优秀了——金牌讲师、单亲妈妈一个人撑起这么大的家业、培养出这么乖巧懂事成绩好的女儿。

但在她心中,自己的优秀,仍然是需要通过女儿来证明的。

她的付出、她的辛苦,都是为了向别人证明自己这个做母亲的成功。唯有这样,她才能从离婚的失败感觉中走出来,理直气壮地站在前夫和所有人面前。她想要女儿完全理解并且赞同她所做的一切,执迷到疯魔。可是,她最终得到的却是女儿带着怨恨和愧疚,想要彻底离开她。

很多妈妈都会像她一样不明白,对“优秀”如此执迷,只是因为某种纠结不散的自我怀疑,只是因为身上有着尚未解决和填补的缺失,只是还没有安顺地接受现在的自己、接受现在的处境。

优秀不会带来幸福,自我接纳才会。

对优秀有执念的妈妈们,要怎么才能放下执念呢?

首先,避免把“优秀”的定义狭隘化。

怎样才叫优秀?精英是唯一标准吗?内心幸福是唯一标准吗?难道人生只有“成为精英但是内心荒芜”和“泯然众人但是感觉幸福”两种状态?

我想,真正的优秀的孩子,表现出来的应该有三点特质:一是目标感,二是学习能力,三是自控力。

如果你不能容忍的,仅仅是不能容忍孩子做事情没有目标感、学习能力或者自控能力不够,那就采取好的方式,去针对性的提高和加强孩子各方面能力。

而这些锻炼能力主要靠引导。要有规则、有计划、同时,也要有耐心,家长身体力行,是最好的榜样。

其次,不要外化自己对优秀的焦虑渴望。

在现今竞争激烈,中国国人皆焦虑的时代,想叫你不焦虑,臣妾是做不到的。你所能尽力做到的,就是尽力不要外化,尤其不要对孩子外化这种心态。

引导孩子时,以一种充分信任的姿态,用鼓励正面反馈孩子的每一次进步。

管教孩子时,尤其不要有攀比心态,拿别人家的孩子设定目标是最不可取的。

有些妈妈教育孩子着急起来就喜欢“怨”,怨孩子不懂自己苦心。怨变成了咒,让孩子逆反。

感谢妈妈对心中“优秀尺”的克制,虽然让我感受压力,但如今,我虽然不敢自称优秀,但至少能快乐地跟随时代潮流,开心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

平静对待自己对孩子的要求和期待吧。当你意识到,与其说你在要求孩子,不如说是你自我满足的某种缺失,那么,你的焦虑,或许就会减少一点,你的心态,或许也会平和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