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欢乱翻别人的东西!家庭教育,不要忽视培养孩子的界限感
收到这样一条网友留言
“前几天带琪琪去朋友家玩,我和朋友在客厅聊天没注意,过了一会儿才发现琪琪跑到朋友家的卧室,把柜子打开,里面的东西都翻了出来,扔得满地都是,甚至还有很私密的物品。实在是太尴尬了,朋友虽然没说什么,但是看出来挺不高兴的。
琪琪去别人家特别喜欢翻东西,我说过她很多次,可就是不改,我该怎么办呢?”
现实生活中,琪琪这种孩子并不少见,去别人家做客,不经过允许就乱翻别人的东西,如果看到喜欢的,还会哭闹着要求别人送给他。
我有一个朋友家的孩子就是这样,每次来我家玩,一眼没看住,就能把我家翻个底朝天,明明很生气,还得顾着朋友的面子,强忍着说“没关系,小孩子嘛!”
为什么这些孩子如此没有分寸感,喜欢乱动别人的东西呢?仅仅是因为父母管教不严,没有礼貌吗?
你的身边是否有这样的一些人:
关心你什么时候买车买房,买多大的房,买多少钱的车;
关心你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生孩子,什么时候生二胎;
关心你工作是否顺利,和领导关系好不好;
关心你今天的发型好不好看,口红色号配不配你的妆;
......
对此,你感到特别烦躁。这些人声称“我是在关心你,我是为你好!",可是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行为其实就是披着关心外衣的窥探,对你生活的不断介入,已经触碰了你的底线。
而他们这些表现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界限感!
那么什么是界限感呢?就是指亲近地保持距离,才是恰当的交际方式,再直白一点解释就是,即使是最亲近的人,我们也不能随便介入对方的生活,而是应该在爱的基础上,给彼此足够的尊重、空间和自由。
实际上文章开头中,琪琪乱翻别人东西的也是缺乏界限感的表现之一!琪琪以为我翻看你的东西是正常的、合理的举动,她不懂得不可以随意翻看他人物品,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对别人产生了困扰。
李雪在《当我遇见一个人》中提出:界限,可以说是中国人最缺乏的概念之一。
界限感不清晰的人,容易过分热心去进入别人的生活,他感受不到对方的意愿和情绪,在界限感不清晰的人心里,我做得一切都是正常的,都是为你好,于是他们就按照这种扭曲的逻辑不断干涉对方的生活。
一个没有界限感的人,是让人讨厌的人,让人感到他没有修养,毫无家教。
界限感是逐渐学习养成的过程,是从小就应该慢慢培养的,所以孩童时期就是孩子界限感养成的关键时期。
一个人如果从孩提时代就缺乏界限感,那么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父母没有界限感。
在中国家庭中,父母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介入孩子的生活:
他们干涉孩子的学习,为孩子制定严格的时间表,强迫孩子上各种补习班;
他们干涉孩子的生活,决定孩子应该交哪些朋友,穿什么样的衣服,随意翻看孩子的日记,窥探孩子的隐私,自由出入孩子的房间;
他们干涉孩子的工作,强迫孩子选择不喜欢的工作,对孩子的人际交往有绝对的话语权;
他们干涉孩子的婚姻,你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伴侣,应该什么时候生孩子,对孩子的家庭生活指手画脚,说一不二!
前段时间的热播剧《小欢喜》中,宋倩就是一个极没有界限感的母亲。
她以学习为由,在英子的房间里装上整面的隔音墙,将房间和客厅的墙壁改成玻璃窗。
她以健康为由,逼迫女儿吃海参以及各种中药补品。
她以高考为由,严格控制前夫和女儿见面的次数,不允许女儿去做天文馆的讲解员。
她以未来为由,无视女儿考取南大的愿望,严加阻挠,要求女儿考取清华。
最终英子在母亲的无界限地高压控制下患上了抑郁症,选择自杀!
作家苏言说过:“好一个‘我们这样说这样做都是为了你好’,这样就可以轻松的划掉所有的界限感了、就可以随随便便的来涉足别人的私人生活和领域了吗?”
父母毫无界限感,导致孩子从小就分不清你和我的区别,没有独立意识,没有边界分寸。
他们不知道如何判定别人和自己,于是不尊重他人隐私,不断介入他人生活。
他们物权意识不清晰,于是不懂得没有经过允许,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动。
他们将别人和自己混为一体,一片混沌!
为什么中国家庭中,父母如此没有界限感!
《巨婴国》一书中曾经提到这样一个概念——“浆糊逻辑”,就是我和你是粘合在一起的。我们之间必须时时相通,事事透明,这就是中国家庭成员之间,没有边界感的根本原因。
在中国的传统家庭观念里,我们既然是一家人,就是一个整体,就应该共享所有,就不应该存在任何的隐瞒和隐私!所以伴侣之间,父母和孩子之间应该是全部透明的。
我有权知道你的一举一动,我有权知道你心里的任何想法!如果你和我讲界限,讲隐私,讲独立,那说明你已经不把我当一家人了,你就是疏离我,背叛我,这是让我无法容忍的。
于是在这样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就成为了父母的复印件,在人际关系处理上拿捏不好尺度。
然而无法忽略的事实是,每个人都是独立存在的,每个人都是拥有自己的思想的,每个人都是需要私人空间的。而这些都是不容许别人参与的!
诗人余秀华曾说:“什么是幸福?幸福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
幸福的人生必须存在界限感。因为界限感的存在,我们才可以在相爱互利的基础上,互相尊重隐私,听取不同的意见,互不干扰,互不控制,和谐共处!
教育学家认为,在宝宝1岁半-2岁左右,就可以开始培养界限感了。这个年纪的宝宝,已经开始拥有一定的自我意识,逐渐能够区分好与坏。所以,如果不想你的孩子成为人际交往中的“熊孩子”,就应该从小注意培养孩子的界限感。
1、学会自我约束,先做界限感分明的父母
周国平先生说过,爱,可以亲密,但不能无间。
夫妻之间,不窥探对方的隐私,不查看对方的手机,相信和尊重对方。
和孩子之间,承认孩子的独立,尊重孩子的决定,不过分干涉孩子的生活,让大胆放手,鼓励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和老人之间,保持着适当的亲密关系,但决互不干涉。
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进出别人的房间先敲门,拿别人的东西先征得同意,不讲他人的是非,倾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
每一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我们当父母的对了,孩子自然就对了。
父母拥有好的界限观念,孩子自然会看在眼里,学在心中,在和他人相处时,更懂得分寸,更能把握好尺度。
2、尊重孩子,让彼此的精神独立
在《女人有话说》中,谢依霖问胡可:“你不怕你儿子以后只照顾女朋友,不照顾你吗?”
胡可回答:“他长大后,就应该把女朋友照顾好,把老婆照顾好,只有这样他才会幸福。如果我和他的女朋友去拼输赢,不但无聊,而且也是在为难他呀,会让他夹在中间特别为难。”
先完成和孩子的精神分离,才能有界限地和孩子相处。所以随着孩子长大,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时间、空间和以及孩子的隐私。
不做成为孩子的“手脚”,更不做孩子的“大脑”,替孩子做事,替孩子做决定。让自己退到孩子的后面,做他们坚强的后盾就很好。
3、鼓励孩子拥有独立解决事情的能力
孩子的事情自己解决,让孩子懂得和别人说不,是建立界限感的开始。
相信他的能力,把解决问题的机会还给孩子。
在可能的情况下,学会放权,鼓励孩子独立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不要怕孩子失败,鼓励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实践。而你只要从旁指导,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给出你的建议即可。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学会如何得体地处理事情,与人共处,学会全面思考,再去做决定。
4、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尊重他人的感受
尊重,是人际关系的起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应建立在真诚与尊重的基础上。
父母想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首先要学会尊重孩子。
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的满足感,他才会更好地站在对方的角度,更好地体会对方的感受。
王梓恒在《家庭关系痛苦的根源:中国人普遍缺乏界限感》的一文中说
明确哪些事是自己的事,哪些事是别人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也不要侵犯他人的界限,让界限感清晰起来,才是我们从现在应该开始做的事情。
作为父母,让孩子明白什么是界限感,让孩子学会把握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尺度。这样孩子在未来的人生中才能更加的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