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孩子不需要被“教育”,只需要被“看见”

2019-10-28 13:52:02孕产
一位心理学老师说过:“当你只注意孩子的行为时,你就没有看见孩子;当你关注孩子行为后面的意图时,你就开始看孩子了。”反思我们平时在生活中,虽然一直陪伴在孩子左右,但是其实大部分时间都没有看见孩子。

一位心理学老师说过:“当你只注意孩子的行为时,你就没有看见孩子;当你关注孩子行为后面的意图时,你就开始看孩子了。”

反思我们平时在生活中,虽然一直陪伴在孩子左右,但是其实大部分时间都没有看见孩子。



FF推了YY一下

班里的FF在学校上了大概2个月的课,直到11月上旬的时候他开始调到新的班级,还是原来的班级,只是和不同的小朋友。

记得第一天来到教室的时候,FF高兴的来到教室,当他走进门口的时候,他停住了并看了正在玩珠子的YY,YY也看见了他,走过来给了他一个珠子,他接过珠子,并看向一旁的老师,好像正在说怎么今天的小朋友都不一样了啊!YY又开始给他第二个珠子,而他在YY快靠近的时候,开始要用手推开对方,看起来非常的紧张,老师开始介入并提醒FF说:你不想要YY给你珠子的对吗?如果你不要的话,你可以告诉他。当FF听到老师的话的时候,他明显停下并继续看向老师和YY,而YY开始走开!

通常成人看到前面的情况有可能阻止并拉住孩子的手说:“你怎么推弟弟呢,不能推弟弟?”成人之所以会认为孩子在推人,那是和成人的思维模式有关,此刻成人只看到孩子的行为,如果我们只停留在行为层面,我们很容易会有前面的反馈。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孩子的感觉又会是什么呢?孩子接收到的感觉是我被指责了,他真正的意图没有被看见,那么他有可能生发不合作的意识,会生气,会有情绪又或者他会生成想法“我就要推弟弟。”等行为。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中有一个非常核心的理念:人的行为都有目的,而这个目的是寻求归属感和价值感。然而我们成人往往看到的是孩子的行为,而忽略行为背后目的。

在这里我会特别说说FF的反应,这里包含了我的个人感受,可能并不一定客观,但一定要说是会和后面的内容有关。

FF之所以作出第一反应时是想要推开对方,而且当时是担心对方会靠近,非常的警惕,有一种不可侵犯的感觉。他的这些反应是和他曾经的经历有关,后来据妈妈说,他曾经在8个月大的时候,因为哭被妈妈自己独立关在房间里,那段经历造成对某些关系的建立是需要一些时间以及他会面对一个新环境会有特别的谨慎,极其没有安全感。

还有一种更深层次的“看见”就是:“当你关心孩子意图背面的需要和感受时,你才能真的看见孩子。”比如孩子哭。这只是一个行为,但是这个行为背后有多少种需要和感受?

孩子哭的理由有很多种:

写作业写累了,但又想赶紧写完;

对她说话太大声;

起太早了没睡醒……

有人说,孩子这种“哭”的毛病会越惯越坏,下次他会用“哭”来要挟家长。

其实,恰恰相反,当孩子的情绪能正常发泄出来,他的感受被“看见”了,他的情绪就会消失,他就能正确客观的看待事物。他就不会愁肠百结,泪水涟涟了。



孩子的情绪需要表达,家长的情绪也需要表达。

一种良性的沟通不仅可以让彼此更加了解,会让彼此的心靠得更近,也会让我们积压在心底的情绪得到表达和释放。

当我们把内心的状态表达出来了,会发现自己视角变了,我们不再是一种郁结不发的心态,也不再有挑剔怀疑的目光,我们可以真正的做到内心平和、稳定。

这个时候,即使外在的人、事、物没有什么变化,我们却变得可以接纳、可以包容了。

教育是件特别浩大的工程,如果事事都和孩子纠缠,事事都对孩子进行教育,不仅会把自己累死,孩子还不会买账。

孩子不需要被教育,只需要被看见。

最好的教育就是透过你的心看见孩子的心,借由你的生命看见孩子的生命,当生命与生命相遇了,爱就发生了,爱会开始在心之间自然而然的流动,喜悦而动人!

在这样的喜悦中,孩子怎么可能不成长为一个善良、美好的人呢?

所以,希望我们对孩子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训教,静下心来好好欣赏身边这个年轻美好的生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