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孩子“输得起”比“我能赢”更重要
周末,玲玲和爸爸一起下跳棋,前两盘爸爸有意让玲玲赢,玲玲很高兴。第三盘爸爸赢了,玲玲一看不干了,摸着眼泪把棋盘推到一边,说什么也不再下了。
现在有很多像玲玲这种只能赢不能输的孩子。有的孩子考试必须要拿第一,有的孩子表演节目时所有人都要说好,有的孩子参加竞技类比赛时必须拿金牌。如果不能达到他们的心理预期,孩子就会大哭、闹脾气或者拒绝活动继续进行。我们通常把孩子的这种行为称为“输不起”。
输不起的孩子都是自尊感太高。
自尊感又称自尊心,是指一种由自我评价所引起的自信、自爱、自重,并希望受到他人和社会尊重的情感体验。
有关研究表明:幼儿在3岁左右自尊感便开始萌发。自尊感是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发展受包括父母、教师和环境在内的各种因素影响。
自尊感太高的孩子渴望得到外界的肯定,希望他人对自己有很高的评价。不相信“重在参与”这样的话语。
自尊感高的孩子,主观能动性高,自驱力强。但是孩子不能正确面对挫折,有时会拒绝新的尝试甚至为了赢而作弊。
家有“输不起”的孩子,家长怎么办呢?
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学校组织绘本演讲大赛,孩子报名参加了。
准备阶段:
A妈妈对孩子说,好好准备,你很厉害,得了奖我给你买最喜欢的芭比娃娃。B妈妈对孩子说,参加这个比赛对你很有好处,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练习当众发言的技巧,你自己先准备,有什么问题,我们一起讨论,你还可以讲给我听听,我给你提提意见。
这两个妈妈都在赛前激励孩子,A妈妈把比赛结果和芭比娃娃联系起来,功利性很强,没有给出合理化的建议,只是强调“得奖”这个结果。
B妈妈告诉孩子参加比赛的意义,并且表示可以帮助孩子,让孩子把比赛当做一种锻炼的机会。
上场前:
A妈妈说,你是最棒的,妈妈相信你,加油!B妈妈说,别紧张,正常发挥就行了,就算没获奖,通过这次比赛你也会有很多收获的,这样的机会以后还很多。
A妈妈本来是想给孩子加油鼓劲,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但自尊感太强的孩子会理解为比赛必须要赢。
B妈妈赛前有意淡化比赛的结果,强调比赛的过程。让孩子明白比赛的真正意义。
比赛中:
听了A妈妈话的孩子,总是想着得奖,发挥容易受到影响。
听了B妈妈话的孩子按照平时练习的要点,想着妈妈的嘱咐,按部就班正常发挥。
赛后如果孩子没得奖:
A妈妈安慰孩子,没关系,重在参与嘛。B妈妈说,不要气馁,这次比赛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也学习其他人的长处,收获了宝贵的经验,下次就能更好了。
听了A妈妈的话,孩子会认为妈妈在安慰自己,其实对自己很失望,因为妈妈一直都在强调结果,现在突然淡化,不合理。
听了B妈妈的话,孩子明白了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懂得了“因上努力,果上随缘”的含义,以后能够积极面对人生中的每一次比赛。
通过对比我们就能看出,对于“输不起”的孩子,家长应该怎样引导。
1、不要让孩子把自尊建立在输赢的结果上,要重视比赛的过程。告诉孩子比赛真正的意义。
2、和孩子游戏时不能为了孩子高兴,每次都故意输给孩子。要让孩子知道输赢是很正常的事。不能过度保护孩子,允许他体会失败的滋味。
3、家长要审视一下自己的心态。是不是自己无形中在逼孩子赢,是不是自己向孩子表达除了冠军你不接受其他结果。
4、引导孩子思考自我提升与成长,而不是时时刻刻与别人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