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父母“穷养”长大的孩子,最终都被“养穷”了
有些家长为了锻炼孩子,特地对孩子隐瞒家庭条件,来“穷养”孩子,以为这样孩子就能懂事了。
但那些看似“懂事”的孩子,本质上是带着贫穷烙印的“低欲望”儿童。
最近兜妈在网上看到一个网友的心酸历程:
小时候,父母总给我灌输“家里穷,要懂事,不能乱花钱”的思想。
因此,我从小就表现地很懂事,但也从来不觉得快乐。
哪怕是5毛钱一包的酸辣粉,我也会在心里纠结好几天,才敢鼓起勇气,告诉父母想吃。
多数情况下,父母总是会拒绝我,还指责我说:“吃什么吃!不知道要节约吗,别看人家吃你就要吃!”
只有一次,父母给我买了一份酸辣粉,可刚吃两口就被我给打翻了,当时我既心疼又难过,就把掉到地上的粉丝捡起来吃了。
后来我才知道,家里的条件并不差,但父母还是告诉我,挣钱不容易,凡事都得省着花……
即使是高中时住校、大学时在外地读书,我每个月的生活费都只有同学的一半,只敢吃最便宜的菜,甚至一直被嘲笑说抠门。
现在,我虽然工作了,心里一边是虚荣,想要满足自己过去缺失的物质欲望;
另一边却是自卑、敏感、没有安全感,总觉得自己什么好东西都配不上,一点安全感都没有,自己都觉得自己没用。
看了网友的这番自白,兜妈真是心疼不已。
那个一直被穷养的孩子,默默承受着“爱而不得”的失落,用“不应该要”的理由安慰自己,最终被这种教育方式所打到,变成了一个精神上的穷人。
刻意穷养会毁了孩子
真正的家境贫寒并不可怕,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虽然物质上匮乏一点,但都能体谅父母的难处。
但是,刻意去穷养孩子,最终只会把孩子给养穷。
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不止是感受到物质上的匮乏,还有亲情上的漠然。
在刻意穷养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们总是会向孩子灌输一种“不配得到”的感觉。
不管是多么廉价的东西,父母都不满足,只会让孩子自我否定,觉得自己不配被人爱。
在一档综艺节目中,教育专家马建分享过一个案例:
一个女孩,从小就被穷养,父母一直没给女孩买过什么东西,精确地控制着花在女儿身上的每一分钱。
孩子长大了,到了恋爱结婚的年龄,有一次和同事们一起出去玩,看到一个水晶球,很便宜,但她盯着看了半天,也不敢下手去买。
旁边一个男人发现了,随手给女孩买了一个。
女孩觉得,这就是爱的表现,她轻易地被这个男人给俘获了。
一个水晶球,虽然不值钱,但对于女儿来说,这就是爱的表现,是父母从来没有给过的满足。
但后来很不幸,女孩发现自己被骗了,男人已经结婚,却还招惹她。
被刻意穷养长大的孩子眼里,肯为我花钱,就一定是爱我,就像这个被水晶球骗走的小姑娘一样,她想要的就是从小缺失的物质满足。
这样的孩子,总是会不自觉地贪恋物质上的享受,但内心又会陷入“不值不配”的深渊,最终错失人生的很多美好。
刻意穷养孩子,最关键的不是物质上的缺乏,而是精神上的缺爱,让孩子产生了贫穷的思维模式,这才是危害最大的一点。
精神上的富养能跨越家境
不管家境如何,只要能在精神上富养孩子,给他的心灵浇水施肥,最终孩子也会变得优秀起来。
主持人敬一丹在回忆妈妈的教导时,提到一句话“80岁,也要做个优雅的女人”。
这是姥爷传给妈妈,妈妈又传给她的精神财富。
在物质贫乏的年代,姥爷家里很穷,但每次他从地里打草回来,都顾不上自己的汗水,先跟家里的孩子们说:“草里有花!”
孩子们扒开姥爷扛回来的一捆一捆的草,发现里面有五颜六色的野花,于是找来瓶瓶罐罐,把野花插好,摆在房间里,简陋的屋子一下了就亮了!
尽管家里条件差,但生活却不能穷。
决定生活是否艰难的,从来不是贫穷,而是家长的态度。
而被父母一直富养的孩子,从来不会忧心家里的贫富,在家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都能感受到爱与幸福。
穷养孩子,是希望他不会贪图享受,沉迷物质、奢靡浪费,但刻意去断绝孩子的一切物质需求,只会起到负面的效果。
好的父母,不会扼杀孩子的愿望,不会过度描述生活的压力和酸楚。
当面对孩子的需求,他们会按照真实的情况,选择满足或是拒绝,用平等、尊重的态度去对待孩子。
所以家长们,别再刻意去穷养孩子了,只会把他给养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