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对孩子进行“财商教育”之前,最好先想清楚这3件事

2019-10-21 13:52:06孕产
对孩子进行“财商教育”之前,最好先想清楚这3件事

这两天在微博看到一条上热搜的新闻,说是一名大一新生向父母索要一个月4000块的生活费,结果遭到了父母拒绝。这名女生非常委屈,认为自己现在一个月2000块的生活费完全不够花。

热搜一出,评论里也爆了,纷纷在指责这孩子完全不懂生活中的柴米油盐贵,完全没有金钱观。

在感慨这则新闻的同时,我倒想起了咱们尚且年幼的孩子们。跟他们有什么关系?当然有。

因为,这“金钱观”,完全可以从小开始培养。

前段时间,也听朋友跟我吐槽,说养孩子简直就像是在养债主!

她说自家娃总是粗暴的对待自己的玩具。每次和他讲:“这样会把玩具弄坏,弄坏了它就不能陪你玩了”这样的道理,娃根本就像没听见一样,淡淡地抛出一句:“坏了就买个新的呗!”

每次逛街,一买起玩具来朋友儿子就刹不住车。

特别是有些玩具,明明商场的价格要比网络上贵一倍,朋友答应孩子上网去买,可孩子就是死活不依,一边喊着“贵也要买”,一边大哭抗议。

朋友痛心疾首地对我说,这届小孩儿根本不懂得珍惜和感恩,总认为父母的钱是大风刮来的。

其实听完后我倒觉得,这事儿可能和“珍惜”和“感恩”也没多大关系。它反映的,仅仅是孩子需要上一堂“金钱课”了。

有时候,成年人的思维会让我们忘记,其实孩子几乎就没有什么“金钱”的概念。

他们不理解贵贱的意义,也不明白等价交换的概念。对他们来说,不论是“买个新的”,还是“东西很贵”都与他无关,更何谈珍惜和感恩。

和孩子谈“钱”,在当下被赋予了一个特别高大上的名字,叫做“财商教育”。

但到底什么是财商呢?在我看来,让孩子认识货币、学会付钱买东西都只能算是财商的一部分。

真正的财商教育,是更为立体化的,是让孩子学习认识、创造和管理财富的能力。

这么看来,财商教育就不仅仅是名字高大上了,它的内涵也注定了这样的教育将伴随其一生。本来嘛,我这个奔四的中年老母亲还没搞明白怎么赚钱和管钱呢,何况是孩子呢。

在物权意识没有建立之前,不要和孩子空谈“钱”

那既然一个人的“财商”关系到一生的幸福,是不是我们应该尽早开始对孩子进行“财商教育”呢?

并不然。

记得之前看综艺《妈妈是超人》,霍思燕让嗯哼帮忙买东西。嗯哼到店里懵懵懂懂地付了钱,顺手还白拿了块饼干。

如果这个时候,家长不够冷静,认为孩子是“偷”了东西,就很容易因为道德蒙蔽了问题的本质。

像潼潼两岁的时候,和我们去超市、去玩具店,也没有所谓“买”的概念,认为自己觉得好的东西就可以直接拿回家。

特别是去超市,买了什么玩具、食品,就要立刻让妈妈拆掉包装用起来。她也曾歪着脑袋问我,“为什么大家都要排队,把自己拿的东西放在小柜子上让别人扫一扫?”

所以当时我看完嗯哼买东西这段节目之后,特别能理解他。

虽然表面上看是孩子不明白“等价交换”这个概念,不知道“钱”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但最根本的其实是他们还没建立起更为成熟的物权意识。

他们还不能深刻的理解,哪些东西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哪些东西不是。如果他们还没有建立起成熟的“物权意识”,就更没法进一步去理解钱是如何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

所以,我认为和孩子谈“钱”,至少也要等到他们明白“物权”这个概念。

三岁左右,孩子们逐渐开始形成“自我概念”,他们开始花大量的时间捍卫自己对物品的“主权”。此时,就是他们物权意识慢慢形成的时刻。

用“分类游戏”,帮孩子进一步明确“物权概念”

家里的I SPY游戏

和宝宝比赛找一找,家里的物品哪个是爸爸的、哪个是妈妈的、哪个是宝宝的。

可以用“我发现了一条爸爸的毛巾”、“我发现了一只我的袜子”、“我发现了一个妈妈的杯子”这样的句子形式,从语言强化“物权”概念。

公共场所的I SPY游戏

接下来,将“找一找”的范围扩展到公共场所。宝宝从家带出来的玩具是自己的、货架上的玩具不属于自己、淘气堡的玩具既不属于宝宝也不属于其他任何一个小朋友。

这样的分类游戏,可以帮助孩子理解物品的所有权,为我们进行财商教育打下基础。

除此之外,当孩子可以理解多与少的概念,明白数与量的对应,再来和他们谈“钱”,可能会帮助他们更好的认识金钱。

如果他们不能理解什么叫做贵、什么叫便宜,也不能理解手中的物品和货币的数量之间的关系,“钱”在他们眼中就是一些没有意义的纸张、数字而已。

我早早就给潼潼买了教学币,让她认识货币。潼潼倒也凭着记忆,很快就知道了不同的纸币代表的金额,但那又怎样呢?

在玩买东西的过家家游戏时,她还是不懂该如何“花钱”。经常在我说东西太贵了,能不能便宜些的时候,报出一个比刚才还高的价格;或者在我说出某种东西的价格时,并不太清楚应该用手里等额的纸币去交换。

所以后来,我就收起了这些教学币,不着急和潼潼谈“钱”,先和她在生活中多做以下两件事:

一是通过各式各样的花样让她练习点数,建立数与量相对应的概念。

二是用扑克牌、各种实物来玩比大小、比多少的游戏。

等她弄清楚了这些,再来进行所谓的“财商教育”,才更有效果和意义。

会买东西、知道存钱都不是关键,最重要的是帮孩子养成健康的金钱观

在我看来,人们对财富有怎样的认识,通过什么方式去创造,用什么方法进行管理,都取决于一个人的“金钱观”。

可以说,“金钱观”就是财商教育的灵魂。

让孩子养成健康的金钱观,真的会提升他们成年之后生活的幸福指数。

上一辈的人,崇尚节俭。没钱省吃俭用,有钱了也要节俭。

在金钱方面的看法,也像他们日常信奉的“打压教育”一样,习惯为孩子从小营造一种“没钱”的紧张感,认为借此能让孩子们懂得克制,知道父母赚钱的不容易,学会珍惜和感恩。

当然,不浪费的确是应该的,但是上一辈的父母有些将节俭做得过于极致。

我有个同学,上学那会每次到了要交学费时,她妈妈都会好一番跟她哭穷,让她知道供她读书全家人多么拼尽全力、省吃俭用。

其实后来我同学才知道,她家虽然不富裕,但也没到拿不出学费的地步。可妈妈经常这样说,就在同学内心刻下了某种“花钱有罪”的阴影,似乎每花掉一分钱,都是在对父母辛苦营生的践踏。

你以为这样的人,真的如她妈妈所想,会养成节俭的好习惯吗?

也许有人会吧,但我的同学,自从上班自己挣钱之后,却倒戈成了彻头彻尾的“月光族”。

终于能花自己的钱了,终于没有负罪感了,她享受于消费带来的快感,却又经常为自己买了一堆不需要的东西而后悔。

其实,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匮乏感”。脱离了真实的经济情况,过度强调的节俭会给孩子造成这样的“匮乏感”。成年之后的他们,要不就不会花钱,要不就花钱无度,很容易走向两种极端。

有意思的是,吃尽了上一代的苦头,咱们这一代又一个不小心走入了另一端。

在“谁家都不差这点钱”和“要给孩子最好的”的这两种思想的裹挟下,许多父母都陷入了无节制为孩子买单的漩涡中。不仅绝大多数时候都痛快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更多时候是自发主动的用买买买来表达对孩子的疼爱。

再加之在“你值得拥有更好的”这样一种理念的鼓动下,很多人都陷入了一种虚无的“消费主义”中,用消费刷自我存在感。

身边那些年轻人,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最终沦落为P2P、校园贷的奴隶,多得数也数不过来。

过分节俭不好,但是消费过度也不好,说到底,就是大家都被钱主宰了。

而真正健康的金钱观,是学会量入而出。

让孩子知道,追求富裕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权利。当我们有足够的钱,我们就能生活得更有尊严,也能让自己和他人能都从中受益。

同时,我们也需要让孩子明白,每个人的金钱都不是无尽无休的,它都有上限。正因为它的无限,才需要从小就开始学习如何创造和管理自己的财富。

而在我看来,想为孩子们建立健康的金钱观,应该帮助他们循序渐进的做以下三件事:

应该让孩子们知道,付出与投入才能换回财富; 应该帮助孩子学着分辨自己的愿望中哪些是“需要”的,哪些是“想要”的; 试着让孩子明白,他们有追求美与品质的自由,但很多时候这些东西并不依靠价码而定,会帮助孩子们成为一个做自己欲望的主人,不为外物所累的自在人。

记得前段时间看《我们是真正的朋友》,大s因为要不要答应小s的女儿买一件价值1000元(推测是台币)的衣服,而和小s争论了起来。为此,网络上也为到底赞同谁的教育观点而吵得火热。

小s以孩子正在长身体,衣服穿不了多久,以及一个人的气质并不一定体现在某一件衣服上这两个理由,拒绝了女儿的要求。

这个理由既帮助了孩子分辨“需要”和“想要”,也让孩子明白气质与美并不一定与金钱相关。

不是简单粗暴的用太贵拒绝,也不是一门心思的号召孩子勤俭。这么一看,真的没毛病。

但同时,我倒也觉得大s的理论也有她的道理。这一点咱们放在下面这部分继续分析。

孩子应该有零花钱,但不是通过家务和考试奖励而得

大小s这段关于买衣服的争论里,最终谈到了该不该给孩子零花钱的问题。

当大s问妹妹有没有定期给孩子零花钱时,小s说虽然没有,但她们因为考试成绩好、各种比赛得了第一,而收到的奖金也不少,她们会把那些钱存起来当做零花钱。

大s却认为,零花钱和奖励不应该混为一谈。这跟我自己的想法很相似。我是最近开始定期给潼潼一些零花钱,为了让她学会自己支配和管理。

但其实我也并不太赞成以考试成绩好或者做家务的方式,让孩子赚零花钱。

潼潼在家也会帮我分担家务,有时候会洗碗、做下午茶,但我觉得这是每一个家庭成员应该承担的义务。当孩子有能力的时候,适当的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而获得一些鼓励是应该的,但并不是“钱”的奖励。

同样,考试成绩也是如此。我不会因为潼潼取得了某个成绩、或者做出了某个让人惊喜的表现而给她发“奖金”。我会担心那样会破坏掉她的内驱力,让她养成“为了钱而去努力”的思维。

所以,给潼潼零花钱就是一个很单纯的,没有特殊理由的日常。

在开始决定给潼潼零花钱的时候,我还同时为她准备了三个储蓄罐,贴上不同的名字:

1、 今日银行

这个储蓄罐里,放的是日常开销的零花钱。潼潼用它们可以购买一些零食、文具之类日常会用到的东西。

2、 愿望小金库

这个储蓄罐里的钱,是为了实现潼潼的各种小愿望而积攒下来的。潼潼能用它们买某个心仪已久的玩具,或者送给某个小闺蜜生日礼物之类的。

3、 家庭基金

这个储蓄罐里的钱,会用来不定期做一些家庭活动。

每个月我们也会添点资金放入家庭公共花销当中,有时候会用这个钱一家人出去吃个饭,潼潼觉得这顿饭自己也出了“力”,特别有成就感和责任感。

那么如果当孩子的愿望所需要花费的金钱远远大于自己的储蓄金额又该怎么办呢?

如果愿望是在合理范围内的,我们不妨试着让孩子通过“赚钱”来填补差额。

我有个朋友,遇到类似的情况,会用以下方法帮助孩子“赚钱”:

整理不看的绘本,卖给二手书网站;把不再玩却很新的玩具在小区附近的二手市场和孩子一起摆摊卖掉。

毕竟,让孩子赚钱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让他们体会通过付出而“创造”财富的过程。

这样来看,财商教育,其实也是一门帮孩子弄懂生活的课程。财商越高,你会发现生活中的自己做任何事情都游刃有余。

《富爸爸穷爸爸》里曾有一句话,如果你不教孩子金钱的知识,将来会有其他人取代你去教。也许是债主,也许是骗子。

这句话放在当下看,真的不无道理。

希望我们的孩子,都能通过学会打理财富,而对自己的欲望坦诚,让自己的人生自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