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宝宝开始频繁说“不”,家长不要生气,做好准备才能收获乖宝宝
拉着小宝的手外出,他乖乖的走在我的身旁,嘴里还不住的唱着歌:“看超级飞侠,困难都不怕,要帮助朋友……”
邻居阿姨和我迎面走过,看着小宝笑眯眯的对我说:“你家小宝真是乖巧,我家的小孙子就不行,尤其这段时间,简直要造反了,你让他往东他非往西不说,还动不动就拗脾气,真是没法办!”
邻居家小宝宝比我家小宝小了不到1岁,现在正好两岁多一点,正处于“第一反抗期”的关键点,经常要反抗大人,也是正常不过的。
就像我家小宝,有段时间简直是把“不”挂在嘴边,家里的两个大宝都把他的小名改成“不不”了。好在顺利的度过了那段时光,现在又恢复乖宝宝一名。
【第一反抗期】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都知道,1~3岁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期,有人称之为人生的“第一个反抗期”,也有人叫做“第一危机期”。
之所以使用了“危机”一词,是在警告家长,孩子的这一时期很重要!如果处理不当,则会出现发展中的“危机”,导致情绪不安、脾气暴躁、缺乏自信、执拗任性、不能和别人友好相处等不良人格。
所以说,这个时期的关键是掌握教育的分寸和技巧,不能不管,也不能多管,把握“度”很重要。孩子毕竟非常幼小,又处于独立性的萌芽阶段,不能约束过多。
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幼儿有越来越大的主观能动性,他不再被动地听任成人摆布,他对成人的指示和安排有越来越大的选择性。
最为典型的标准是:常常说“我自己来……”
吃饭要自己吃,不让喂,但又不会正确用勺,撒得满脸满身;当成人帮他把被子叠起来时,他偏要“自己来叠”,只好重新打开,让他自己来;当成人把他从椅子上抱下来的时候,他会说“我自己下”,然后重新上到椅子上,自己再下来。
有时候,还会故意做一些成人禁止过的事情,如中午大家都休息了,妈妈告诉他:“要轻轻的,别吵醒了别人。”他却故意大声叫妈妈,连叫几声,随即为自己的恶作剧得意地大笑。
这些都是幼儿在第一个转折期出现的新问题,是“闹独立”的具体表现。
要珍惜孩子的独立性,鼓励孩子“自己来……”,否则,过了这个关键期,幼儿就会失去独立活动的积极性,养成事事依赖成人、懒于思考和动手的不良习惯,也会使幼儿做事缺乏自信心。长期受压制、限制也会使幼儿情绪不安、暴躁,易对小朋友产生攻击性行为。
当然,不管也是不对的,应教育幼儿使其懂得初步的是非观念和行为规范,并且再让他们逐渐学会约束自己。如果让幼儿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会使幼儿执拗任性,独断专行,不能和别人和睦友好相处。这些不良的人格特征将使幼儿难以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
【“爱和自由”是给予孩子成长最好的方式】曾几何时,“爱和自由”成为父母口中很重要的一句口号。“无条件的爱”、“有条件的自由”,说起来有些拗口,但却能够无比和谐的存在于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
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
宝宝努力的想要把积木搭到8层之高,尝试了数次,总是在第6层或者第7层失败。这个时候,你是觉得宝宝太辛苦,有挫败感,从而直接帮助他搭好?还是告诉他,这个不好玩,我们换其他的玩?
这似乎是给了孩子选择的自由,用自以为爱的方式。其实并非如此。
爱他,就要想办法帮助他,让他自己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而不是直接动手去帮他,或者干脆选择放弃。
罗杰斯说: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
假若父母做不到对孩子的理解和接受,而急于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因为这不是爱。只有无条件的接受,才能令一个孩子感受到被爱。
然而,无数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有条件的——“你必须做到什么,我才爱你。”所以,家长很容易给孩子一些建议和命令,倘若孩子没有接受或者完成,就是“不听话”。
然而,就这样不断地要求孩子“听话”,从而使孩子就失去对事情本身的原动力,一切行为都以获得父母的关注和认可为目标。于是,他现在很容易被父母控制,等长大了,也就很容易被其他人控制,真正的没有了“自由”。
【理解孩子,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第一反抗期”的宝宝对一切东西都感到新鲜,是他的年龄所致。
比如宝宝最喜欢做的事情莫过于,拿过一件新物品,玩具也好、餐具也罢,总之能入手的东西,他的第一感觉就是用嘴巴尝一尝,接着通过手来握、捡、放等肢体协调动作。
这时家长如果不分清红皂白就上去抢孩子的东西,或者用武力来解决,只会把孩子的好奇心、观察力给阻断了。好奇心一旦没了,想像力也就没了,得不偿失不是?
其实,这一时期是宝宝单向思维时期,与其直接阻挠,不如用其它新鲜事物来转移宝宝的注意力。
比如宝宝把新玩具塞进了嘴里,妈妈可以迅速把玩具拿出来,但是要微微笑的对宝宝说:“宝宝是不是想要尝尝玩具的味道?可是玩具会被宝宝咬痛的啊!要不我们尝试一下妈妈买的酸奶的味道,怎么样?”
宝宝的注意力会从尝试玩具——玩具会痛——酸奶也不错,这样一个直接的变化过来,开开心心的和妈妈一起吃酸奶了。
很多研究儿童发展的专家建议父母:在孩子叛逆违抗时,试着跟孩子讲道理往往行不通,因为这是一个孩子和父母争夺权柄的阶段,不管孩子和父母在争什么,真正的重点在于:是听你的还是听我的,一旦战争开始,跟孩子讲道理作解释似乎不太奏效。
有些人主张,如果使用得当,体罚应该是一项比较管用的工具,特别是对年幼孩子的教育。只是体罚也有对错之分,要运用适度。做父母的不能因为心情不好,就把自己的怒气和沮丧发泄在孩子身上,也没有权力在外人面前处罚他,或羞辱他。
适当的管教应该不伤到孩子的自尊心。美国的心理学专家詹姆斯·杜布森博士确立的一些适度管教的原则:
1、事先设定管教的界限。
在孩子违反规定之前就把规定讲清楚,一定要让孩子清楚地知道你的期待和理由。
不要因为孩子一时犯错或不小心酿成意外而体罚他。
不要因为他昨天忘记做什么事,或不小心打碎了杯子这些事而处罚他,这些行为不是孩子故意违抗。
要注意的是,体罚对青春期的孩子不再适用。
2、处罚孩子后,记得张开双臂拥他入怀。
孩子被罚后,可能需要被疼爱和肯定,父母此时应该紧紧拥抱他,并且告诉他为什么受罚,以及下次应如何避免挨揍。
此时的沟通,更容易建立彼此间的融合。这时如果做父母的赌气,让气冲冲的孩子回房反省,便错失了沟通的良机。
在孩子成长的第一反抗期,如果家长放纵孩子任性,不受管教,往往会形成孩子极端的自我中心的个性。不妨在爱中管教孩子,不伤及孩子的自尊,才能培养性格健全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