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宝宝内向不合群,不想ta变成“孤独患者”,家长先掌握“主动权”

2019-10-13 05:26:03孕产
宝宝内向不合群,不想ta变成“孤独患者”,家长先掌握“主动权”宝宝不合群,不想让他太孤独,家长需掌握“主动权”

开学季,又一批小宝宝们背起小书包走进幼儿园。对于家长来说,他们都很关心孩子能否适应新环境和新生活,这其中“孩子不合群”的问题是家长普遍担心的。

怕孩子被孤立,怕孩子没有好朋友,怕孩子被欺负,怕孩子性格内向不敢说话……所有的担心都指向了娃的社交,那么,怎么判定一个孩子是否合群呢?有何科学依据呢?如果孩子真的不合群,家长又该怎么办呢?

新生入园,集体生活的“独行”记忆

对于第一次走进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无论是园内啼哭不止的孩子,还是园外依依不舍的家长,都不啻于一场“大型灾难片”,但这是孩子的成长,是独立的开始。很多父母将孩子送入幼儿园的初衷,其实并不是学习多少知识,而是不想让孩子太“独”,想让他拥有更多的小伙伴,能快乐地成长。

但是孩子入园后却有不少家长发现,宝宝似乎成了独行侠,总是独来独往,看上去显得有些不合群。嘉嘉妈妈在监控视频里看到女儿一个人独自在旁边玩耍,老师引导她加入其他小朋友的游戏,她很抵触,老师过来拉她过去,女儿竟然哭了。

宝妈看到这个场景,自己也在家里哭了,觉得孩子不合群。其实现实中和她女儿情况类似的有很多,有的小朋友好一点,会在旁边看着别人玩耍,或者玩自己的,但是却不肯参与集体活动。有时看着孩子一个人孤零零地呆在一边,家长的心都碎了,是孩子性格太内向了吗?

孩子是否合群如何判断?你得看娃是怎么玩的

如何判断一个孩子是否合群?家长的方式很简单,就是看孩子有没有人和他玩,这是最直观的。可是你可能不知道,孩子玩耍也分很多种类型的,如果不顾孩子成长的阶段性特点,单方面宣判孩子“不合群”,其实是很不公平的,也是有些杞人忧天。

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游戏中的社会性参与程度会逐渐加深。所以,发展心理学普遍以心理学家帕藤的理论为基础,根据儿童在自由游戏中的社会交往关系和协同程度,将幼儿的游戏分为以下几种: 单独游戏、旁观游戏、平行游戏、协同游戏、合作游戏。

单独游戏、旁观游戏(2-2.5岁):孩子在相同或不同的游戏中独自玩耍,喜欢观察他人玩耍。

平行游戏(2.5-3岁):在类似的游戏中,在同伴身边或者中间进行游戏,但不进行交流。

协同游戏(3-4.5岁):喜欢和他人一起进行游戏并讨论,但是个人目标仍然是第一位的。

合作游戏(4.5及以上):以有组织和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游戏,各自分配角色,并且认同游戏的主题和目标。

以堆积木这件事情来举例,单独游戏时,孩子会自己搭积木,旁观游戏中,会观察别人搭积木。等到进入到平行游戏中时,可能会出现很多孩子在一起搭积木,他们距离很近,但仍然是各玩各的,彼此不干扰,也不交流。

协同游戏中,孩子会主动和邻近的伙伴交流搭建积木的心得,但对他人的行为并不感兴趣,主要着眼点还是放在自己如何能搭建城堡上面。在合作游戏中,小朋友才开始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和互动,他们会为了构建同一个房子而分工协作,规定谁来拿积木,谁来搭建,或者让不同的孩子去拿不同颜色和形状的积木,都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判断你的孩子是否合群,要根据他每个年龄段大致能进行的游戏类型来。如果你强制将一个三岁的小宝宝拉进合作游戏中,他稍有反抗或者无所作为就认定为不合群,这是不合理的。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孩子的个人情况不同,以上年龄仅作参考,但大体相当。这些游戏都是在没有老师引领下进行的,属于自由状态,而且以上各种游戏形式并不是“后者推翻前者”,而是逐渐升级,并行存在的,这需要家长多观察和分辨。

孩子为什么会不合群呢?很多都和父母有关

很多家长总是批评和担忧孩子不合群,殊不知这里面和他们也有很大的关系。

包办型的父母,总是为儿女想的面面俱到,生怕孩子摔了、被欺负了,寸步不离地跟着孩子,对孩子接触新朋友、新环境抱有无尽的担忧,爱替娃出头,爱替孩子做选择。

时间长了,孩子丧失了主动交际能力,要么变得异常柔弱,在集体生活中不能自理,羞于开口;要么变得非常霸道,凡事爱以自己为中心,自然也就不合群了。

还有一种权威型的父母,平时在生活中一直很严肃,对孩子疾言厉色,常常放大孩子的缺点,缺少鼓励,经常打击,妄图通过这种人为加压的方式锻炼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结果能力没见得多提高,反而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变得敏感自卑,自我封闭,也成了不合群的一员了。

宝宝不合群怎么办?家长试试这样做

家长最害怕孩子不合群或是被孤立,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打击几乎是致命的。那么,家长要怎样做,才能帮助这样的孩子走出困境呢?

1、 多创造孩子与外界接触的机会

家长的过度保护,容易让孩子丧失自己的独立性,父母应该多创造些孩子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包括参加聚会,尝试和不同类型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接触大自然等等。

多给孩子的外向性打开扇窗,让孩子去增长见识,增加阅历,懂得和别人打交道的礼仪和方法,这对于他一生的成长都是有利的。

2、 帮助孩子改善自己的性格

很多家长都说自家孩子性格内向,所以不合群,其实这构不成因果关系,内向也不应该成为孩子的负面标签。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特征,家长需要做的是将其性格中的积极因子提炼出来,带动孩子变得更加积极主动,融入集体。

这方面和家庭氛围有很大的关系,父母要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不吵闹,不相互推脱,让孩子在阳光的家庭长大,能感受到足够的爱与关注,他整个人也会非常有自信,在和其他小朋友的游戏中热情参与,有的还会居于领导地位。

3、 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语言能力

在人际交往中,语言表达能力是很重要的一项。善于表达、乐于表达的孩子,更容易受到其他人的欢迎,人缘好,小朋友都爱和他玩,说的话也会“一言九鼎”,会得到更多的尊重。而言语表达不清,或者羞于表达的孩子,则常常显得格格不入,在集体行动中容易被忽视和排挤。

父母要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锻炼孩子当众演讲的能力,让孩子朗诵,参加竞赛。教孩子学习古诗,读绘本,并用自己的话来复述下来等等。

总之,家长对于孩子不合群的焦虑可以理解,但先要按照年龄和玩的游戏方式,来对孩子是否合群有个基本的、靠谱的判断,然后再通过父母的引领,来带领孩子走出这个低谷期,既能独处愉悦,又能在集体生活中游刃有余,这样的娃才是有发展的孩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