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不注意,三年级后悔莫及,每天10分钟改变孩子一生
这两天,明明妈焦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到处找辅导班,找名师给孩子辅导。原来,开学以来,明明妈发现孩子在课堂上非常容易走神,阅读理解做的一塌糊涂,写作文时拿起笔来想个开头就得半个小时。
周围人都很纳闷,明明孩子很努力了,以前的学习成绩也不错,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这样的孩子并不是少数,在教育界有个专有名词:四年级滑坡。
“四年级滑坡”是由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教育研究院专家珍妮卡希尔提出。
通过对美国1000多所中小学生调查研究,
她发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
小学四年级往往成为一个孩子学习好坏的风水岭。
四年级之后学习好的孩子有很大概率这一生的学业都会比较顺利,
而四年级遇到学习困难的孩子往往在以后的学习中会一蹶不振。
这一现象在我们中国同样也被许多野生教育专家发现了。
也许我们中国的孩子智慧启蒙比美国早,
在坊间传说中,中国孩子三年级以前的学习成绩不重要。
三年级以后才是孩子们拉开差距的关键时刻。
三年级以前快乐成长,三年级以后习题海洋
成为了不少家长心中的教育战略指南。
每每听到有家长在接孩子的校园门口大谈这样的育儿经时
我的心里就为他们的孩子捏了一把汗。
一颗小苗缺了水,而你却硬要给他施肥。
家长们觉得自己给的是孩子最好的,
但只会加速小苗的枯萎。
那么孩子们究竟怎么了?
是什么让孩子们一天天拉开了差距?
让我们回到珍妮卡希尔的研究中去,
四年级滑坡原本指的是:
四年级的孩子中会出现的越来越多阅读障碍的孩子。
而这些孩子在接下来的一生中都会受到阅读障碍的困扰,
其考上知名大学的概率要比喜欢阅读的孩子低70%。
是的,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各种练习册,而是阅读。
决定孩子一生阅读习惯的,就是一年级。
一年级 孩子一生阅读的起点
这个暑假,比天气更热的,
是各大城市的幼小衔接班。
家长们担心孩子无法接受45分钟的课堂时间,
担心孩子无法从灵活的课堂转换到传统课堂。
却很少有人注意到:
孩子们开学后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于阅读的彻底颠覆。
有许多家长自豪地告诉我,
我家孩子可爱读书了,
常常在图书馆一待就是一下午拉都拉不出来。
可是事实上孩子们长期读书的情况却是另外一种景象。
有这样的
这样的
还有这样的
孩子们要么机械翻书,
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图片或者片段阅读。
要么逐字逐句认真阅读,
回头一问却不知书中所云。
要么干脆无法进入图书描绘的世界,昏昏欲睡。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进入小学后始终无法真正地进行高效率阅读呢?
关于这一点,我们真不能完全埋怨孩子。
回想一下我们的孩子刚刚听我们讲故事的时候,
他们总是不厌其烦地要求父母一遍一遍讲同一个故事。
即使孩子们已经能够将整个故事倒背如流,
但是他们还是会要求父母继续讲下去。
孩子们这么做,
就是为了能够让一个个汉字与词组通过神经元与现实生活接起来。
这就是当他们听到自己熟悉的词汇时总是高兴地手舞足蹈,
孩子们希望从故事里听到自己所感知的这个世界。
从而获得安全感。
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导,直接把孩子们抛进文字的世界,
他们的内心将是这个样子的。
事实上,绝大多数的父母就是这样简单粗暴地直接将孩子推入了书的海洋,
他们期待孩子们能够通过量变引发质变。
而孩子们其实迷失在了一个个重叠的迷宫之中。
一位高中老师曾经向我们抱怨,
有许多高中学生竟然不知道西游记中的大唐就是李白杜甫生活的大唐。
这其实也是许多孩子存在的共性问题:
无法将书本与生活相连接,
更无法将知识与知识相贯通。
书中的知识在孩子们的大脑中形成了一个个小水洼,
从小错误的阅读习惯,
导致他们丧失了将知识汇聚在一起的能力。
朗读才是最真情的陪伴
从前的读书人,总是给人极端的印象。
要么就是教条死板的书呆子,
要么就是灵气逼人的才子佳人。
同样是咏经颂典,
林徽因写下你是人间四月天,
而迂腐的孔乙己只能说出偷书不算偷。
这其中的差别,就在于家长对书本的指导与解读。
读书,是一件家长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事情。美国阅读与推广专家吉姆崔利斯曾经将同样一本故事书送给两个班的学生。
其中一个班老师只负责发书,
而另外一个班,老师简单的介绍了一下作者,
并讲了一个关于作者的小故事。
结果,第一个班仅有4名学生读完了书,
而第二个班有27名学生读完了书。
如果您每天仅有10分钟与孩子共处的时间,
那么请用来给孩子朗读。
27天,是人类习惯养成周期,
坚持给孩子朗读,
用正确的方法给孩子导读,
将会让孩子养成受益一生的阅读习惯。
关注小鲸读书,我们将根据中国孩子的实际情况,定制适合中国孩子的书单。并且会对书做精准的导读,让家长重新爱上阅读,让孩子终生享受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