骂孩子不管用那就罚,再不管用那就打,解读孩子为什么越来不好管
文丨橘妈
其实你会发现,在我们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奇怪的心理:
孩子犯了错就要接受惩罚,惩罚越严厉对孩子的威慑就更强烈,孩子就更不容犯错。
这也导致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发生:
我们总是有意无意的在试探孩子承受能力的极限,面壁思过不管用,那就关进卧室,还不管用那就……
邻居小蔡就正在经历这样的磨难。
小蔡的儿子刚满五岁,在所有人眼里他就是个不听话的孩子。经常跟小朋友吵架甚至动手,还经常跟长辈顶嘴,看上去很不礼貌。
为此小蔡也是费尽心思,为了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各种惩罚手段用了个遍,也最终无济于事。
骂过也打过,甚至还把孩子丢进楼道里让他自己反省。然而,孩子没有任何改变,甚至越来越过分。
为什么惩罚没有阻止孩子犯错,反倒让孩子越来越反抗?
1. 应激心理下的习惯性反抗
为什么我们一再强调教育孩子要减少惩罚?因为不管你的惩罚有没有奏效,孩子是改变了还是没有改变,惩罚都会激发孩子心理上的反抗习惯。
首先,面对惩罚孩子必然会出现反抗心理,因为对他来说,惩罚就是伤害。其次,在这种反抗心理的驱动下,死不认错、死不悔改的行为习惯就有了一定的心理基础。
2. 不断升级的对抗情绪
当父母通过惩罚不断试探孩子承受能力极限的时候,孩子也产生了一种奇怪的心理:他也想知道,父母的惩罚方式会强烈到什么程度。
我们经常在电视剧里看到这样的情景,父亲失手打了孩子,孩子愤怒的说道:“打,有种你就打死我!”
这其实就是对抗情绪不断升级的结果,孩子已经把你的惩罚当成了一种挑战,孩子心理上已经产生了战胜挑战的强烈欲望。
当然,这种心理状态对孩子的成长会造成强烈的影响。不能从认知上接受父母的建议,持续的对抗习惯,已经成为孩子成长的最大障碍。
那么,对于孩子来说,家长的哪些极限行为会激发孩子的这种对抗情绪?哪些极限行为会让孩子产生习惯性的应激心理?
1. 过度惩罚
惩罚孩子并非没有任何意义,合适的惩罚方式、合理的惩罚力度,能让孩子在接受父母建议的同时认识到错误的存在,这也就给改错提供了强大的空间和动力。
然而,一旦惩罚过度就很容易激发孩子的防抗情绪,甚至会让孩子产生“挑战父母”的心理习惯。
一旦挑战成为习惯,父母的惩罚就只能不断的强化孩子的反抗意识。
对孩子进行惩罚一定要注意情绪和态度,为了惩罚而惩罚没有任何意义。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用合适的惩罚方式,孩子更容易接受。
2. 过度的压力
合适的压力会帮助孩子成长,过度的压力会把孩子压垮?不见得。
面对过度的压力,当孩子意识到无法承受压力的时候,他们往往不会被压垮,而是转而反抗父母施压的行为。
其实这种心理针对性是最为有效的,孩子潜意识里已经十分清楚,压力的来源在父母身上,反抗父母就是在反抗压力。
一旦给孩子过度施压成为习惯,孩子反抗父母也会成为习惯。
良好的家庭氛围,积极的情绪状态,合理的压力,都是孩子成长必须的条件。
3. 干预孩子的选择
对于有些家庭来说,孩子为什么总是不停的反抗?往往就是因为你左右了孩子的选择。
这个玩具不能卖,性价比太低,买这个吧。
学钢琴没出息,你就没有那个天赋,还是学跆拳道吧。
要什么手机?!你才几岁,用得着手机?
……
面对选择,孩子都会有一定的心理预期,当心理预期没有实现,负面情绪也就出现了。当父母总是干预孩子的选择,习惯性反抗也就成了现实。
对于孩子的选择,父母更多的要进行引导,引导孩子往合适的方向发展,强势的干预只能换回孩子的反抗!
4. 强迫孩子做不喜欢的事
其实很多父母都是这样的,孩子不喜欢画画,但看到邻居家的孩子都能画小鸟了,就强迫孩子学画画。
这其实只是在满足家长们的虚荣心,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任何意义。
在孩子不感兴趣的事情上做努力,只是在浪费时间。不如找到孩子的兴趣点,在孩子感兴趣的事情上多做努力。
对于父母来说,我们需要意识到:不要试图挑战孩子的底线,这只会引发孩子越来越强烈的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