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了解残酷小世界的生存法则,让孩子拥有生存力,才有力量拒绝欺凌

2022-02-21 06:13:20孕产
昨天晚上,朋友突然给我发来微信,说自己太失责,不配做一个妈妈。到了最后,居然痛哭流涕,泣不成声。原来,昨天她和女儿一起去看了电影《少年的你》,影片结束后她才发现,女儿的眼睛红红的,胸前的衣服也被泪水打湿了。

昨天晚上,朋友突然给我发来微信,说自己太失责,不配做一个妈妈。到了最后,居然痛哭流涕,泣不成声。

原来,昨天她和女儿一起去看了电影《少年的你》,影片结束后她才发现,女儿的眼睛红红的,胸前的衣服也被泪水打湿了。

因为女儿平时很坚强,所以朋友还故意取笑她:“哎呀,你太善良了,如果你在电影里,恐怕活不过10分钟。”

谁知女儿竟然冲她大吼一声:“你有完没完?!我就是胡小蝶(影片中不忍欺凌选择自杀的女孩),怎么了?”然后突然崩溃,蹲在地上大哭起来。

看到这一幕,朋友先是感觉莫名其妙,后来被自己的想法吓到了:难道女儿也是校园欺凌的受害者?

在这一点得到证实后,朋友心疼得不得了,恨不得立刻冲出去,替女儿讨回公道。

当受到欺凌时,为什么大多数孩子都会选择隐瞒?

其实不去问孩子,我们自己也能猜到答案。比如,被欺负了还无力反抗,说出来太丢人;说了也没用,只会换来家长的指责和同学更严厉的打击报复;说了可能会受到其他同学的孤立,导致自己没朋友等。

虽然我们知道答案,但其实对答案也充满了不解。在大部分情况下,一旦父母和老师介入其中,欺凌的问题其实是可以解决的,可是孩子们为什么会选择隐瞒呢?

答案是,孩子如果想在小世界里更好地生存,就需要顾及其他的同学。换句话说,孩子虽然可以依靠父母,但是更要顾忌其他同伴。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朱迪斯·哈里斯在她的著作《教育的迷思》一书中,讲到了一个监狱看守和犯人的例子。她把孩子比作犯人,把父母比作监狱看守,非常深刻地揭示了孩子与父母、以及其他同伴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看守和犯人是两种不同身份的人,犯人不会去学习怎么成为看守,只会去学习如何做模范犯人。

同理,尽管父母很希望孩子能像他们期待的那样,为成为一个成功的大人而努力。但孩子并不这样想,他只想成为一个成功的孩子。

因为看守的权力很大,所以犯人有时会做出讨好看守的行为,但是,如果犯人和看守过分亲近,就会受到其他犯人的攻击、歧视和冷落。

同理,孩子虽然也会和父母搞好关系,但是,如果事事都听从父母的,就会受到同伴的排斥与奚落。

对于犯人而言,看守虽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狱友。所以为了在监狱中生存,新犯人会向老犯人学习,尽量模仿其他犯人,不让自己成为别人攻击的对象。

孩子也是一样,孩子有自己的文化,为了成为群体中合格的一员,孩子会模仿同伴,避免做出小世界不认可的行为,比如打小报告。

所以当孩子受到欺凌时,有时会故意选择隐瞒。毕竟和父母相比,他们和同伴相处的时间更多,同伴带给孩子的影响也更大。

那么,小世界的规则是谁制定的呢?

通常来说,孩子世界的规则是由多数裁定原则决定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少数服从多数,孩子的行为必须符合大多数孩子的要求。

听上去是不是很民主呢?

但是,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如果孩子的行为等某些方面与其他大多数孩子不一样,那么他就必须做出改变,否则就有可能被孤立或者受到欺凌。

比如,有的孩子因为穿着比较土,受到欺凌;有的孩子因为普通话讲得不好,受到嘲笑;有的孩子因为身体上的某种缺陷,被大家欺负等。

如果规则仅仅是由多数裁定原则决定的,那么孩子的欺凌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但问题是,规则的制定还有一条连我们大人都感觉特别不满的原则,就是啄食顺序原则,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少数人决定多数人的命运。

尽管我们希望孩子生活在一个平等的社会中,但是我们都知道,从没出生开始,孩子的地位就已经存在着等级秩序,就已经是不平等的了。

什么是啄食顺序原则?动物学家通过观察鸡的啄食顺序发现,在发现食物后,社会地位高的鸡可以先吃,社会地位低的鸡只能排在后面,也就是说,啄食顺序是有讲究的。

但是,如果一只社会地位低的鸡不服气,跑在了社会地位高的鸡前面吃,别的鸡就会对它群起而攻之,以示警告。

在孩子的世界,也像成人世界一样,存在着啄食顺序原则。

就像《少年的你》中出现的魏莱,作为家庭背景雄厚、漂亮、成绩又优秀的富家女,就比欠债累累、妈妈还要东躲西藏的陈念更有发言权,也更有力量横行霸道,欺负别人。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当孩子受到欺凌时,选择隐瞒也是无奈之举,是希望在这个小世界中能够好地生存下去。

了解了这些,我们能为孩子做些什么?

1.教孩子家庭以外的技能和行为规范

从孩子出生后开始,我们就会在家里教他各种技能和行为规范,从如何坐、爬、走,到如何说话、吃东西等等。

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这一点,很多时候,孩子在家里学到的技能,不可能直接应用于其他的场合中,比如学校里。

举个例子,我们平时在家教孩子,要让着点弟弟妹妹,哪怕弟弟妹妹欺负了他,他也不能计较。如果孩子到了学校之后还这样做,被同学欺负了也不还手,那么必然会成为被欺凌的对象。

所以我们在教孩子时,要教他一些能适用于家庭以外的技能和行为规范。

比如既教孩子要和别人友好相处,也教孩子在自己的利益受到恶意侵害时,勇敢还击;既教孩子如何做家务,也培养孩子的爱好特长,让其有机会展示自己等。

2.减少孩子被群体当作负面角色的可能性

虽然家长不愿意承认,但是很多时候孩子受欺凌,是因为家长没有做到位,或者说是家长帮了倒忙。

比如,有些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独树一帜,故意给孩子取一些寓意深远的名字;或者是本身姓氏就比较奇特,还不注意取名字。

记得之前认识一个女生,名字叫姬从良。可能也是父母没有什么文化,起了这样一个名字。结果到了学校以后,同学们直接叫她“姬(因同鸡)”,让她觉得特别难堪。

再比如,有的孩子家庭条件比较优越,或者父母比较追求时尚,就会穿一些比较昂贵或者前卫的衣服、鞋子等。

记得不久前有一个报道,孩子穿上万元的衣服去学校,结果被同学孤立,于是家长便在群里质问老师,指责其他孩子。结果,被大家回复“碰坏了赔不起”,导致他哑口无言。

3.帮孩子找到合适的成长环境和群体

研究表明,与父母创造的家庭环境相比,同辈群体能给孩子带来更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小圈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比如,如果孩子在一个都是优等生的群体里,那么为了在这个群体中立足,孩子也会努力学习,让自己取得好成绩;

如果孩子处在一个都是小混混、差生的群体里,努力学习就会受到排斥,那么孩子也会受到影响,变得不爱学习。

我们平时可以关注一下,看看孩子在学校的地位如何?是地位低还是地位高?是受人排挤,还是受人欢迎?他的朋友是好学生还是小混混?

很多家长在孩子出现问题时,都会说:“我家孩子是好孩子,他不坏,他是被坏孩子给影响了。”与其等到事情发生了再推卸责任,不如一开始就为孩子创造好的群体环境。

如果孩子已经被不好的群体影响了,但是却没有办法挣脱出来,那么换一个新环境,比如搬家或转学,也是对孩子的拯救。

同时,家长要注意,干预要趁早。要知道,我们对孩子的影响会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而缩小的,如果等到孩子进入青春期再干涉,恐怕孩子也不会听我们的了。

4.教会孩子关系法则:不挑事,不怕事

当孩子告状,说自己被欺负时,家长的第一反应都是告诉孩子,要学会忍让。但是一味的忍让,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不挑事,不怕事,才是正确的关系法则。即使孩子以后没有了父母的保护,也能在社会上很好的立足。

不挑事容易做到,如何不怕事呢?

在很多影视作品中,会有这样一句看似调侃但,却充满生存智慧的话,“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如果打不过、又跑不掉呢?

我们一定要提醒孩子,放声大哭,或者是喊叫求助。很多孩子在受到欺凌时,会因为害怕而不敢出声,这种行为会让对方获得掌控感,会让他们打得更厉害。如果同时有几个人对孩子施暴,告诉孩子,最好的处理方式是,首先保护自己,伺机找准里面最弱的那一个,进行猛烈攻击。

欺凌不会因为孩子的忍让而停止,只会越演越烈,阻止欺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反抗,施暴者看似强大,也是欺软怕硬的。

等到顺利脱险后,一定要告诉家长,和家长一起选择联系学校或报警,让对方的监护人和学校给予重视。

欺凌并不只是近几年才发生的事情,以前也都有,只是程度没有这么激烈,或者是没有像现在这么容易曝光而已。

在面对欺凌时,家长是孩子最有力的保护伞。弄懂孩子小世界的规则,帮助孩子在其中立足,是避免欺凌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