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培养一个不听话的自闭症孩子真的太太太太太太太容易了!| 深度学习营

2022-02-11 23:06:51孕产
这是恩启深度学习营“孩子康复第一步”系列的第3篇文章,本系列由恩启平台的老朋友周立明老师撰文。点击阅读:第1篇:学习服从指令,是自闭症孩子学习“怎样学习”的基础 | 深度学习营第2篇:“老师,为什么我坚持给娃做干预,却一直看不到进步?

这是恩启深度学习营“孩子康复第一步”系列的第3篇文章,本系列由恩启平台的老朋友周立明老师撰文。

点击阅读:

第1篇:学习服从指令,是自闭症孩子学习“怎样学习”的基础 | 深度学习营

第2篇:“老师,为什么我坚持给娃做干预,却一直看不到进步?”|深度学习营

上期精选留言解答

@三霞:

我家孩子就是典型的不服从指令型的,你越是叫他不要做什么,他越是要做,最近情绪问题也比较严重,阻止他要干的事情他就跟你对抗,下个月就6岁了,真不知道要怎么才能改变他的不服从指令,求指教!

(向上滑动启阅)

周立明老师:

三霞读者,谢谢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孩子康复的第一步·系列之2”:从不服从指令到不服从规则(下)

周立明,恩启特聘研究员,旅美孤独症行为干预专家,Ph.D.,国际认证BCBA-D,DEEP行为教学中心督导。

拥有24年科研临床经验,在ABA核心学术刊物 《应用行为分析学报》上发表科研论文5篇,其中有3篇为第一作者,均被收入BCBA考证教科书《应用行为分析》参考文献目录。

从不服从指令到不服从规则

接上篇(☜点击即可阅读)

三.不服从行为与负面管教方式形成 “强制恶性循环”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Patterson对于表现问题行为的儿童家庭进行了多年研究,提出“强制恶性循环”(coercive cycle)的理论。

他指出由于家长缺乏积极行为干预的技能,对于儿童表现的问题行为常常采取简单粗暴的强制管教(如斥责,剥夺,罚站 ,体罚以及其他形式的处罚),结果形成 “压迫越深反抗越烈”这样的 “强制恶性循环”:家长的惩罚越严厉越频繁,孩子的不服从行为越顽固越恶化。

Patterson的研究表明,学龄期与青少年期儿童表现的严重问题行为,往往起源于学前期幼儿的不服从行为。不服从行为得不到积极干预,获得增强,会通过反应泛化(response generalization)转变成其形态的行为问题,例如发脾气,自伤,进攻,扰乱,破坏,逃跑等。这样的行为可能造成伤害,引起家长更为强制的管教;而更为强制的管教反过来又加剧了不服从行为恶化泛化的进程。

如此恶性循环,也是造成孩子年龄越大,不服从行为的强度越大,越难改变的一个原因。

四.从不服从指令到不服从规则

孩子的不服从指令行为如果得不到有效干预,必然向着不服从规则行为发展,这是不以家长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不服从指令发展泛化成为不服从规则,可能对孩子的未来造成重大伤害。

人类表现的操作性行为分两大类:一类是后效制约的行为(contingency controlled behavior),一类是规则控制的行为(rule governed behavior)。

后效制约的行为我们比较熟悉:A-B-C,老师指令是刺激A,表现服从是行为B,老师表扬奖励(或者纠错批评) 是后效C。行为B未来发生的概率受后效C的制约控制,因此称“后效制约行为”。

而规则控制的行为则不一样:行为的发生并不受后效控制,而是受前提刺激(例如,指令,言语,通告,启事,政策,法规,警示牌, 指挥棒,天气预报,航班通知等等)的制约控制。后效控制的行为直接呈现A-B-C,而规则控制行为通常只能观察到刺激A和行为 B,后效C 潜藏在“后台”并不呈现。

例子一:

上课了,老师说:“起立,坐下!”,是指令刺激A,;学生起立,坐下,表现行为B,行为之后通常没有后效呈现。学生的行为起立坐下直接受指令刺激控制。

例子二:

步行过街指示灯显示红灯(刺激A),尽管路上没有过往车辆,需要穿越马路的人群还是默默地在路的一边等待(行为B)。他们的等待行为并不产生奖励(正面C),或者在这时穿越马路也不会发生事故(负面C)。

行人的等待行为受前事刺激(红灯)和交通规则的控制。在这两个例子中我们只观察到A和 B,没有后效C,学生的起立坐下和行人的默默等待都属于规则控制行为(当然规则控制行为也是有后效C的,此处暂不讨论)。可见规则控制行为与我们熟悉的A-B-C后效制约行为长得很不一样。

在人类生活中,直接受后效控制的行为只占一小部分,规则控制行为更为普遍,也更为重要,几乎组成了我们所有的社会行为。规则控制是使得个人,家庭,社区,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人类活动可以正常运行,人们可以正常生存的重要制约。

通过学习规则控制来学习行为,而不是直接接触后效来学习,也是我们学得大数行为的途径。

举几个例子:

锅台很烫不能触碰是规则,我们非得一定要被烫焦了皮肤才能学会不去触碰吗?窗台很高不能攀爬是规则,我们非得一定要等爬上窗翻下楼了才能学会不去攀爬吗?河水很深会淹死人是规则,我们非得一定要等溺水了才能学会不去游吗?在普通孩子中通常不会。

但即使在普通人群中,人们对于规则服从的行为差异也很大。

不能醉驾是规则,但总是有驾车者非得等吃了罚单甚至出了人命才能学会。作者回国时看到过一条很搞笑的标语:“光缆无铜,偷了没用”,就是借着“规则”来控制(警告)小偷。不幸的是,由于谱系孩子天生的障碍,他们在规则控制行为方面表现得特别弱,上述类似的悲剧在他们中间就有可能发生。

对于学前期幼儿来说,指令就是规则,指令控制就是规则控制,指令服从就是规则服从。学习教学指令服从是孩子最初学习的规则服从,是孩子建立服从规则行为的开端。孩子不服从教学指令,也是不服从规则的开端。

以Tom的个案为例(☜点击回顾Tom的故事),他在家对家长指令不服从,进了学校对老师指令不服从。这是行为的刺激泛化(stimulus generalization):从对家长的不服从,泛化到对老师的不服从;从对个训老师的不服从,泛化到对所有老师的不服从;从对教学指令的不服从,泛化到对纪律和规则的不服从。

不服从指令行为泛化成为不服从规则行为,就成了孩子适应生存的一大障碍。孩子长大,进入学校,进入社会,将处处面对规则:学校讲纪律,团队讲守则,工作讲工纪,社会讲文明,讲习俗,讲法规,连小区里倒个垃圾还得讲“垃圾分类”,如果不服从这些规则,孩子就会显得到处不听话,到处不合群,到处不配合,到处不遵纪守法。如果不服从行为频繁发生,孩子最终将无法参加工作,无法融入社会。

特别是当孩子进入青春期,情绪变得容易冲动,个头也发育得人高马大,一旦表现激烈的不服从行为,对自己对他人造成伤害的力度就可能很大,这时家长也很难在肢体上对孩子加以控制。在美国,大龄孩子爆发激烈的问题行为,家长束手无策,常常不得不求助于精神病院或者警察这样的危机干预机构来帮助控制。

如此未来局面,我们每一个做家长的都极其不愿意看到。

2016年举行的青海湖环湖国际自行车大赛中发生的一件事,引起全国舆论

营内成长计划

成长,从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与其苦苦搜寻真相,不如找个专家给你解答!

在评论区留下你学习本系列内容的疑问:

1、每期我们都将在留言区选择1位问题最具代表性的读者,提供与专家1对1深度交流的机会。

2、留言区所有问题都将得到恩启专业老师的解答。

成长,就从今天开始!

参考文献

1.Stephenson, K. M., and Hanley, G. P. (2010)PRESCHOOLERS' COMPLIANCE WITH SIMPLE INSTRUCTIONS: A DESCRIPTIVE AND EXPERIMENTAL EVALUATION. J Appl Behav Anal. 2010 Summer; 43(2): 229–247.

2.Bare, A.M., Rowbury, T., & Bare, D.M.,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