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真正的诡异化石 最早的蜥蜴

2023-01-05 09:51:44孕产
真正的诡异化石,龙真的存在么?详细解龙,在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是一种神异动物,具有蛇身、蜥腿、鹰爪、蛇尾、鹿角、鱼鳞、口角有鬚、额下有珠的形象。《山海经》记载,夏后启、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龙”。另有书记“颛顼乘龙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前人分龙为四种: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者称虬龙,

龙真的存在么?详细解

龙,在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是一种神异动物,具有蛇身、蜥腿、鹰爪、蛇尾、鹿角、鱼鳞、口角有鬚、额下有珠的形象。《山海经》记载,夏后启、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龙”。另有书记“颛顼乘龙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前人分龙为四种: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者称虬龙,无角者称螭龙。还有一种说法是有两角为龙,独角为蛟,无角为螭,无脚为蠋。有人认为这是古代炎黄统一中原各部落后,揉合各氏族的图腾形成的形象。传说能隐能显,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潜渊。又能兴云致雨,后成为皇权象征,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龙被中国先民作为祖神敬奉,普遍尊尚“龙”。自1980年代以来,中国人也开始自称为“龙的传人”,龙不存在

真正的诡异化石

动物奇异现象的表现及原因

 放眼大自然,从肉眼看不到的原生物,到如同岛屿一般的庞然大物蓝鲸,自然界大约生存着150多万种动物。科学家们把这150多万种动物统分为恒温动物及冷血动物。 当我们在寒冷的冬天抚摩小猫、小狗时,会有一种热乎乎的舒服感,这是因为小猫、小狗等哺乳类动物具备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可以在环境温度的不断变化中,保持自身体温的相对恒定,所以通常被称为恒温动物或温血动物。而当我们用手去触摸鱼、蛙、蛇等两栖、爬行类动物时,我们会感到冷冰冰的,这是因为这些动物的体温是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些动物被称为变温动物或冷血动物。 动物寿命的长短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列如能否找到食物、会不会患病等等,但每种动物似乎都有一个与生具来的生理时钟,控制衰老过程。海龟和陆龟的新陈代谢过程缓慢,显然是最长寿的动物。1766年在塞舌尔群岛捕获的一只陆龟,经验定为世界上最长寿的。当时的人将这只吉祥之物赠给驻毛里求斯的法国部队。152年后,这只陆龟从阳台堕下摔死。至于它被捕获时的年岁,就没有人知道了。 人类能够控制环境,而且懂得治病,所以创下哺乳动物长寿的记录。鲸的寿命几乎及得上人类;有一尾长须鲸相信活了80多岁。(从鲸的蜡质耳坠上长出的环圈树木可知其年龄。)人类饲养的大象可以或到六七十岁,野生象的寿命则可能短一些。至于鸟类,有可靠资料显示,一些英武和天鹅可以活到70岁以上。 动物的血液一般都是红色的,这是因为血液中红细胞的主要成分血蛋白是红色的,血红蛋白含有红色的铁元素。但是,并非所有的动物血液全是红色的,比如鲎。鲎的血液中含有铜元素,所以鲎的血液是蓝色的。还有河蚌等动物,其血液都是透明无色的。自然界的动物有些是没有四肢的,像低等无脊椎动物鱼的四肢是鳍,胸鳍是它的前肢,起转换方向的作用,腹鳍是它的后肢,起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高等脊椎动物的四肢都很有力,能灵活自由地运动与奔跑,像虎、豹等。鸟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她们的四肢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鸟类的后肢,也即是双腿越来越有力量,而它们的前肢已经演变成了可以翱翔天空的翅膀了。 □波涛中的帝王[动物“巨无霸”之谜] 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是蓝鲸,体长90英尺以上,体重则从来没有人称量过。鲸生活在水中,体重由海水承浮,因而可以长得那么庞大。同样庞大的陆上动物,除非生来就笨重得寸步不移,否则必须把自己压扁。另一方面,要在陆上觅取足够事物维持这么庞大的躯体,几乎是没有可能的。 蓝鲸的身体长达30米左右,体重能达到170吨,张开大嘴可以吞掉足球场的门框。它们生长在世界各地的大洋海域中。蓝鲸的庞大躯体使他整天处于觅食状态,一只成年蓝鲸每天要吃下4吨重的食物。如果它没有吃饱,便会潜入大海三四十米处,去搜寻食物,当它到水面来换气时,会从鼻孔喷出10多米高的水柱。蓝鲸不仅身体庞大,是海洋中的“巨无霸”,其游泳能力也堪为好手。它的尾部宽阔平扁,在水中可以自由灵活地摆动,起着拨动身体前进及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蓝鲸的游速可达时速27公里,当它游动时,宛如浪涛中的一道蓝色闪电,极为美丽。 蓝鲸是在冬季繁殖的,怀孕期比人类要长,约12个月才能生下小鲸。幼鲸出生后,也是婴儿界的小“巨无霸”,身体可达7米多长,体重可约6吨。而且幼鲸长得极快,一天就可以增重100公斤,平均每一分钟就能长出75克的重量来,可谓是“一日不见,当刮目相看”了。幼鲸一般到7个月大后,便不再吃奶,开始食用大海中的各种生物。 蓝鲸的寿命约30年左右。蓝鲸的脂肪可以制造肥皂,鲸肉可以提炼胶水,鲸肝可以生产各种维生素,可谓浑身是宝。正因为这样,才使人类大肆滥捕蓝鲸,使之濒临了灭绝的境地。 现存最大的陆上动物是雄性的非洲象,肩高12尺,重8吨。不过参观过博物馆的人都知道,恐龙是有史以来最大的陆上动物。从目前已发现的化石推断,著名的雷龙全长70尺。科学家估计,这类吃素的恐龙在生时约重30吨。一种素食的恐龙身体更庞大,高40尺,体重可能达80吨。其他尚未知悉的恐龙有些可能更庞大。长颈鹿是世界上身体最高的珍奇动物。长颈鹿体态优雅,皮毛斑斓,神情雍容端庄,最受小朋友们喜爱。长颈鹿一般体高5至6米,主要分布在非洲大陆。长颈鹿之所以在演化的进程中越来越高,是缘于它喜嗜枝尖嫩叶的习惯,它最爱吃的是合欢树树尖的新芽。一只成年鹿每天要进食30多公斤的事物,平均寿命为30年左右。 鸵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其中最大的鸵鸟可高达2.8米左右,体重约160公斤。鸵鸟两腿硕长,粗壮有力,善于奔跑,适应于沙漠黄员中生活。鸵鸟跑动时,一步就可迈出七八米,时速可以高达70公里,比骏马的速度还快。鸵鸟是杂食类动物,以食植物种子、浆果及小动物为主,多群居。 娃娃鱼是世界上最大的两栖动物。娃娃鱼体态肥胖,头部宽扁,体长可达1.8米左右,体重可近50公斤。娃娃鱼喜欢生活在溪流之中,海拔200至1600公尺的山区小溪多见。娃娃鱼的学名为中国大鲵,因其叫声恰似婴儿啼哭,故有了“娃娃鱼”这个称谓。娃娃鱼自身没有调节体温的能力,每当冬季来临,它们便进入冬眠期,在水潭或洞穴内栖身,直至第二年3月份方出来觅食。 □飞翔中的传奇 [没翎毛的动物会飞之谜] 人们常用“飞禽走兽”一词来形容鸟类和兽类,但这种说法有时却并不一定准确,因为有些鸟类并不会飞,如鸵鸟和企鹅等;同样也有些兽类并不会走,如生活在海洋中的鲸类,而蝙蝠同样不会像一般陆栖兽类那样在地上行走,却能像鸟类一样在空中飞翔。 蝙蝠是唯一真正能够飞翔的兽类,因为只有长有翅膀的动物才真正会飞,而哺乳动物中只有蝙蝠长有翅膀。所有其他会飞的哺乳动物,包括鼯猴、鼯鼠,都只会滑翔而已。这些动物不能持久飞行,只能向下滑降,利用特殊的滑翔翅膜减慢下降的速度。 鼯猴又叫猫猴,滑翔的本领最高。这种身躯极瘦的鼯猴产于东南亚,只有家猫般大小,颈长,头部像狗。滑翔翅膜从头后部沿身躯两侧声,延至长尾末端,由薄薄一层革质的皮构成。鼯猴从树上高处跳下,能滑翔数百码。降落在树干上时,带斑纹的毛皮和树皮的颜色浑然一片,简直像隐了身一般。母鼯猴在树间滑翔时,小鼯猴会卧附母体一起滑翔。 澳洲的结指鼠(那个字打不出来,是一个“鼠”字的最后一笔里面包着一个“儿”字)是最细小的滑翔哺乳动物,最小的只长六寸,尾巴占了长度的一半。结指鼠属于有袋动物,幼儿就在袋中哺育。鼯鼠没有翅膀,前后腿间长出的薄膜却可以帮助它在树间滑翔。鼯鼠飞跃时,利用尾部做舵校正方向。降落时,提起尾部和身体,犹如一片落业般徐徐降下。鼯鼠滑翔的距离多半颇短,但有时也可滑翔150多尺远。 对大部分人来说,看到鼯鼠的机会毕竟不多。虽然一些中空的树干内也许会藏有数十只鼯鼠,但因为它们昼伏夜行(同类的松鼠都在日间活动),所以实在难得一见。 欧洲和北美洲的鼯鼠,背部棕灰色,腹部白色,在树间一点也不显眼,加上它们习惯夜间活动,因此不易看见。东南亚有些鼯鼠却是毛色最鲜艳的哺乳动物,其中一些品种甚至有鲜红色的斑纹。鼯鼠中最巨型的可长达十英尺(包括毛茸茸的尾巴在内)。 在东南亚的丛林中,为逃避西医捕杀而展翅飞行的昆虫可能发现天敌仍然尾随不舍,因为那可能是条俗称飞龙的飞蜥。飞龙凌空扑出,竖起身体两侧的长肋骨,展开褶皮变成翅膀,斜斜滑下,有时滑翔五十尺或以上。飞龙还可扭动身体左右滑翔。

真正的诡异化石

最早的蜥蜴

一个距今9500万年的怪异海生蜥蜴化石,日前被科学家“发现”。这只怪异蜥蜴具有功能退化的、很小的前腿,为科学家解释现代爬行动物尤其是蛇类从海洋生物进化而来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珍贵化石被忽视了100多年

据专家分析,这块蜥蜴化石代表了向无肢方向进化的、人类所知的最早蜥蜴种群。这块化石上的蜥蜴,前腿功能明显退化,只是在身体前部稍显突出而已,整个身体显得很像蛇类动物。尽管其后腿看上去尺寸正常,但研究专家表示,这只蜥蜴可能是类似鳗鱼的海洋生物,只能在陆地上停留很短的时间。

《国际地理》杂志3月26日报道称,这块蜥蜴化石,最初来自斯洛文尼亚的一家采石场。它早在19世纪时就被发现并一直放在意大利的一家博物馆,但被科学家忽视了100多年。前不久,加拿大艾伯塔大学古生物学家迈克尔·考德维尔带领的研究小组,从博物馆中“发现”了这块宝贵的化石。考德维尔表示,这只蜥蜴属小肢胀蜥类,是一种与蛇类很相似的动物。

与早期蛇类属同年代

让科学家感兴趣的是,这块新“发现”的化石,与早期蛇类化石标本(同样还残留有后腿)所属年代相同。考德维尔称:“它看上去属于海生动物,很像在中东发现的残留有后腿的蛇类化石。”这项新发现成果已经刊登在3月出版的《脊椎古生物学》杂志上。

专家们相信,蜥蜴与蛇类动物都有着共同的祖先。胀蜥与早期蛇类,都是通过“拉长”身体、“缩短”前腿方式进化而来。考德维尔说:“这种新化石表明,白垩纪时代的蜥蜴与蛇类,前肢首先退化,然后后肢慢慢退化。”

专家称,长期以来科学家对蛇类进化过程存在争议,这块化石的发现对解决这一问题有着重要意义。此前,曾有化石证据显示,蛇类是从陆地生物进化而来。但包括这块蜥蜴化石在内的很多证据则表明,蛇类最初是从海洋生物进化而来的

真正的诡异化石

英国发现精灵干尸真的还实际假的???

据说是在英国发现的精灵干尸。

是一位老太太在溜狗时发现的。

据介绍精人类学家和法医鉴定,

头发、牙齿和皮肤都是真的。

但是谁知道了,

现在因特网上什么没有。

英国《泰晤士报》苏格兰在1982年的春天,考古学家菲尔博士审查了,一个偶然的
化石群,发现些微小和易碎的遗骸,在一个花岗岩上面,有一个类似精灵的化石,起初以为是昆虫之类,结果在细看一下,才发现这个这微小的僵化的骨骼,有四个翅膀,科学然而告诉我们,这样生物怎麼可能存在,科学家假想骨骼遗骸,怎麼在英国会有妖精化石,难到说恐龙时代,存在过似人类翅膀类型生物。

考古学家菲尔博士证明这是真的妖精化石,并且在国际上公开他,所发现了这个奇怪的化石,引起很多科学家的争论和猜想,却被认为是假的化石,不过考古学家菲尔博士,却认为是真的,因为化石里面中有类似骨骼构造及血管,不管是不是真的或是假的,只能做参考。

图片 http://hi.baidu.com/shuaigee/blog/item/9fd2600e927444cb7acbe11d.html

传说中的水猴子这种神秘生物真的存在吗

为什么“水猿假说”站不住脚】 为了阐释人类裸露皮肤的进化过程,科学家提出过很多理论,其中最引人注意、获得支持最多的是“水猿假说”:人类进化曾经历过水生阶段。在1960年 的一篇科普文章中,英国动物学家艾利斯特·哈代(Alister Hardy)爵士首次提出该假说,很快就得到英国作家伊莱恩·摩根(Elaine Morgan)的拥护,后者不断地在她的演讲和作品中宣扬这个假说。但问题是,这个假说显然是错误的。 水猿假说认为,在700万年前~500万年前,东非大裂谷的出现,使早期人类无法在他们偏爱的热带森林环境中生存,不得不适应沼泽、沿海和涝原的半 水生生活,而且在此度过了约100万年。摩根认为,人类与水生和半水生哺乳动物拥有一些共同的解剖学特征,而与稀树草原的哺乳动物不同,这就是人类祖先曾 经历过水生时代的证据。这里提及的解剖学特征包括裸露的皮肤、顶泌汗腺的减少以及皮下脂肪量的出现。 水猿假说有三个站不住脚的地方。首先,在摩根列举的特征中,不同的水生哺乳动物本身就有很大差别,因此动物体毛的数量与它们的生存环境之间没有直接 关系。其次,化石记录表明,水生栖息地有很多猎食性的鳄鱼和攻击性很强的河马等动物。在与这些猛兽对峙时,个体很小、自卫能力不足的人类祖先根本不是对 手。第三,水猿假说太复杂。这种假说认为,我们的先祖从陆地生活转入半水生生活,然后再回到全陆地生活。正如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波利斯分校的约翰·H·朗顿 (John H. Langdon)所阐述的那样,对化石记录最直接的诠释是,人类一直生活在陆地上,人类裸露皮肤的进化动力源自气候变化——它使森林转变为稀树草原。从科 学的角度看,最简单的解释往往是正确的。

上海 自然博物馆中的恐龙骨架是真的吗?

世界上最大的恐龙复原骨架巨型汝阳龙首次在自然博物馆亮相,此外,与北京观众见面的还有流失美国近20年、世界罕见的恐龙胚胎化石“路易贝贝”以及其他恐龙化石特展。据了解,此次展览将持续近5个月。

巨型汝阳龙生活在距今1.2亿年前的河南,其化石保存是迄今全球大恐龙中最多的一个。昨天,长约38米、头部离地面高度达14.5米的巨型汝阳龙复原骨架屹立在博物馆室外大门口附近,引来观众纷纷驻足参观。据河南省地质博物馆蒲含勇介绍,馆前广场的这具恐龙是目前成功装架的世界上最大的恐龙,推测其活着的体重可达130吨,相当于20头大象的重量。

腾讯新闻

图为世界最大恐龙骨架

此次特展中,还展示了世界著名的“路易贝贝”恐龙宝宝化石。记者在馆内看到,这是一窝巨型长形蛋,长约43厘米,其中有三枚整齐地排列在一起。在三枚排列整齐的蛋下方,能看到一个清晰的小恐龙骨骼。

蒲含勇介绍,“路易贝贝”是一个尚未出生的窃蛋龙宝宝,20世纪90年代被发现于河南省西峡县阳城乡赵营村东两公里处,但因种种原因,“路易贝贝”被发现后不久就流失到了美国,河南省地质博物馆经过近三年努力,在2013年将“路易贝贝”接回祖国,并将它永久珍藏于河南。

上海 自然博物馆中的恐龙骨架是真的吗?

不是的,是用真化石做石膏模重新浇的,不可能拿真化石出来,否则风化很快的,不是可惜了啊。但是和真的挖出来的是一样的。一条马门溪,一条青岛,一条沱江

景石分为几种

1、太湖石
太湖石,又名窟窿石、假山石。太湖石形状各异,姿态万千,通灵剔透的太湖石,最能体现"皱、漏、瘦、透"之美,其色泽以白石为多,少有青黑石、黄石。太湖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玩石、奇石之一。观赏价值很高。因盛产出于太湖地区而古今闻名,是一种玲珑剔透的观赏石头。


2、英石
英石是经大自然的千百年骤冷曝晒,箭雨风刀,神工鬼斧雕塑而成的玲珑剔透,千姿百态的石灰石,"瘦、皱、漏、透"四字简练的描述了英石的特点。英石大的可砌积成园、庭之一山景,小的可制作成山水盆景置于案几,极具观赏和收藏价值。


3、灵璧石
灵璧石产于安徽省灵璧县渔沟镇。形成于8亿多年前。因其质、形、色、纹有艺术欣赏价值,被誉为"天下第一石"。灵璧石质地细腻温润,滑如凝脂,石纹褶皱缠结、肌理缜密,石表起伏跌宕、沟壑交错,造型粗犷峥嵘、气韵苍古。


4、黄蜡石
黄蜡石又名龙王玉,因石表层内蜡状质感而得名。多数黄蜡石是观赏石,它产自江河,历经亿万年搬运和冲刷,产生形态各异、造型奇特的外形。具备了"漏、透、瘦、皱"传统赏石要素。特别是黄蜡石中的晶蜡,石表凹凸不平,纹路纵横交错,有如"筋骨裸露",观赏价值高。
5、龟纹石
龟纹石是以它的裂纹纵横、雄奇险峻,酷肖名山而著名的。主要产在宿州市灵璧县西北80公里处。主要用来做假山,修驳岸,做盆景假山。
6、泰山石
泰山石以其古朴、苍劲、凝重的格调名扬海内外,又加上民间有泰山石能避邪、镇宅等传说,取稳如泰山,石来运转之意,近年来已成为炙手可热的风水石。泰山石是不可再生的宝贵的自然、文化和旅游资源,是无价之宝。



扩展资料
选购方法
1、一看总貌
就是要看总体感觉如何,有无致使的缺陷。

2、二看造型
上下、四面全看到,观察是不是山景石或象形石。

3、三看纹理
仔细查看石头的图案,不求石纹多而密,只要繁而不乱,少而不枯,富有动感、哲理和神韵,能给人以启迪,就是好石头。

4、四看色彩
看看石头的着色是否艳丽、和谐、色差、浓淡是否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