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人天生是善是恶?| 实验研究孩子的同情心,什么时候开始形成的?

2019-09-23 06:00:03孕产
人天生是善是恶?| 实验研究孩子的同情心,什么时候开始形成的?

人天生是善是恶,是很多哲学家都在思索和证明的事情。最近有关婴儿同理心发育的研究结果,也许可以给我们提供更多的线索:

以色列的内盖夫本-古里安大学以及希伯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婴儿在六个月大的时候已经能够对受欺凌的受害者表示同情了。

这篇文章发表在《英国心理学期刊》。

研究人员通过两项实验揭示了婴儿在6个月的时候已经开始展现的能力——同理心。

而在此之前,大部分的证据证明,婴儿要大概一岁才能发展同情的能力。

实验一

研究者找了30位正常发育的6个月大的婴儿,由他们的父母带到实验中来,进行一系列的测试。

婴儿由他们的家长抱在大腿上,面对着电脑,而他们面前的摄像机会拍摄整个过程中婴儿的表现。

同时,家长在实验过程中被要求不能说话,不能抚摸小孩。

在婴儿面对着的电脑中,会播放两段影片,一个“受害片段”,另一个为“非受害片段”, 每段影片会被按照随机的顺序播三次。

在播放影片前,研究者会先摇铃铛,引起婴儿的注意。

在两种片段中,开头的情节都是一样的:

正方形(主角)出现在山底下,正在往上爬。而在爬到一半的过程中,主角遇到了一个圆圈, 这个圆圈会在两个片段中表现出两种反应:

a.在"受害片段"中, 圆圈把主角暴力地推下了山 ,被害人的反应是伤心的、发出啜泣的声音;

b.而在"非受害"片段中,圆圈则友好地陪伴着主角下山 ,这情境中,主角的反应是开心的,发出的声音也是快乐的。

影片播放完毕后,电脑会变回黑屏。

然后实验者会拿出片段中的两个正方形图案(一个是受害者,一个非受害者)给婴儿选,看看他们会拿哪一个。这个过程中,抱着婴儿的父母被要求闭上眼睛,以免影响孩子的决定。

实验流程图:左:受害片段, 右:非受害片段

结果表明,有81.5%的婴儿选择了被害的主角,表明了大部分的婴儿对伤心的受害者的选择倾向。

实验二

第二个实验的过程和第一个的实验相似,不同的是视频中的场景。场景还是分为两个,但是这次的所有视频中都没有"施害人"的角色。

a.在"伤心"的片段中,正方形(主角)爬上山,然后最后发出哭声——表达伤心的情绪;

b.而在“快乐”的片段中,主角爬山,最后发出快乐的声音——表达开心的情绪。

实验二流程:左:伤心场景,右:开心场景

看完影片后,实验人员再同样地,把片段中的两个正方形放在托盘的一左一右,供婴儿选择。

而在两个场景之下,婴儿并没有表现出对"伤心"主角的选择倾向,只有34.6%的婴儿选择了"伤心"的正方形。

这两个实验结果结合起来表明:

超过80%的婴儿选择了代表”受害者“的图案,因此表现出对被欺负人物的同情偏好。

而当这些图案只是出现在悲伤或者快乐的场景, 而没有“被欺负”的情况出现时,婴儿并没有表现出对任意一个图案有所偏好。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即使在婴儿出生的第一年,他们已经对其他人的感受表现出敏感的反应,并且可以根据特定情绪表现的背景得出复杂的结论。

在这个发展阶段,婴儿已经能够分辨出值得同情的人。

当然,婴儿实验有它自身的局限性。

因为婴儿没有办法把自己的想法用语言直接表达出来,实验者要变着法子设计一些能够更准确推测出婴儿想法的行为,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这个创新的实验方法,帮助我们探索到了在人类早期发育阶段,同情心的形成。

在人还未能行走、说话的时候,就能够表现出“同情”的反应了。

这是不是离找到“人之初,性本善”的证据,不远了?

关于更多关于教育心理学的资讯,欢迎关注公众号BirdyandK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