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被动为主动,变困难为机遇—孩子打架问题的深入浅出
家长开放日。孩子们陆续进入八个兴趣空间。甲老师带孩子们画画。乙老师带另一组搭积木。生活老师则奔波在各小组之间救火。
语言区三个小朋友在过家家。A和B小朋友争夺布娃娃,B输了开始哭。C与A玩娃娃,C找来听诊器给娃娃看病。A把听诊器抢走了。C也哭了。生活老师把C带到一边,然后忙别的事情。C跑回去打了A。老师跑回来。C告状:A欺负我。老师说:是你欺负她,打人是不对的。
唯一一个跨界的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是一个心理学家,但经济学给了他这个荣誉。因为用他的方法,经济学也获得了很大的进步。这个当世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认为:我们的大脑中,存在着两个思维系统,靠直觉的快系统和靠理性分析的慢系统。快系统勤劳,但容易出错;慢系统懒惰,但严谨。凡事都有轻重缓急,所以两个系统各有各的作用(详见丹尼尔·卡尼曼代表作《思考,快与慢》)。
直觉的思维方式关注环境和行为本身。比如在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到:三个老师,这么多孩子当然看不过来;小伙伴一起玩,打人当然不对。他的有点是快速判断,缺点是不解决问题。这也是多数人的思考方式和处理方法。
很多用心的家长会用理性分析的思维方式。首先是寻找原因,通过因果关系判断行为的合理性,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你为什么要打人啊?孩子通过叙述,表达真实的感受,比如C说:他欺负我,其实是在打开心扉,寻找帮助。打人的不当行为是得不到帮助的自助措施,完全可以避免。
判断行为合理性,不是做“是”与“非”的评价,更不是对不当行为说“不可以”。而是找到他诉求的合理部分。有合理部分述求,才有解决办法存在的必要。这也是人与人之间信任的前提。如果孩子合理的那部分述求都不接受,怎么可能让孩子听你的呢?这就解释了很多家长对孩子不听话的抱怨。
不合理述求也是可以转化的,家长可以主动引导。孩子遇到的每个问题,都是他成长的机会。面对困境,孩子思考的比你多。这时候求助于你,你怎么可以比她懒?有很多方法可以用:
形象思维;听诊器是什么东西?像老鼠一样的吗?好可怕哦。
批判思维;还用听诊器呀?我们需要使用宇宙无敌远程诊疗器了。
类比思维;听诊器用完了,打钩。下一步该打针了。
还有很多种解决思路,比如逻辑思维、逆向思维和孩子最擅长的发散思维。
我常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在教育孩子,还是在证明自己不懒?我也常思考自己的自己的思考:是处理眼前的问题,还是立足长远帮助孩子成长——在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更是在利用孩子求助的机会,引导孩子更好的思考(重点)。让孩子全面看问题,辩证的思考问题,正向的想问题,奔着解决的方向思考问题。如果你是这样分析问题,那我们做朋友吧:一眼看到问题的本质,解决问题一定高效;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思维体系,不怕应对任何问题。
我们都是在水里学会游泳的。思考也是一种能力,当然遇事思考中学,同样机不可失。学会思考——这么抽象的东西,不是等老师或者专家去教的,他植根于人的基因,使人区别与其他生物,是人真正重要的天赋,是人类进步的原动力,但很多人浪费了。孩子的思考力,靠启发和引导发掘出来,并在思考中学习和完善。
孩子成长有复杂的不确定的因素。比如环境,比如技能,真正起作用的是思维方式和基于思维形成的价值观。如果说人的成长有起跑线,那非思考力莫属。因为看得见的习惯、兴趣、注意力等等,背后起作用的都是思考力。据我观察,成功者或者过得幸福的人,除了极少数人的侥幸,大部分都是脑子比较清晰、通过正确价值引导,把问题想清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