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偶遇才女蔡文姬 东汉最美的一颗星,一代才女蔡文姬

2022-11-29 17:58:36孕产
偶遇才女蔡文姬,东汉才女蔡文姬有什么功绩?蔡文姬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历史人物。她博学有才,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她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和充满魅力的文学创作,富有神奇的色彩。她的悲剧人生和不屈于悲剧命运的抗争精神千百年来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蔡文姬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杰出女作家。蔡文姬在幼年时就显

东汉才女蔡文姬有什么功绩?

蔡文姬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历史人物。她博学有才,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她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和充满魅力的文学创作,富有神奇的色彩。她的悲剧人生和不屈于悲剧命运的抗争精神千百年来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蔡文姬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杰出女作家。

蔡文姬在幼年时就显露出超群的音乐才能。一天晚上,蔡邕弹琴,琴弦断了。蔡文姬看都没看就说:“断的是第二根弦。”这让蔡邕很惊讶。于是,蔡邕故意弄断了另一根,问女儿是第几根,蔡文姬说:“这一回是第四根。”答案完全正确。这件事传出来后,蔡邕的女儿被认为是神童。梁代一个叫刘昭的人编了一部《幼童传》,是当时出版的一本儿童教育读物,里面记录了大量神童的故事,蔡文姬辨琴的故事入选其中。长大后的蔡文姬更是琴艺超人。

蔡文姬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韩愈曾说“中郎有女能传业”。所谓传业,至少包括学问、音乐、书法及文学创作诸多方面。虽然目前已经无法目睹蔡文姬的书法真迹,但是,根据《宣和书谱》《书苑》等资料,蔡文姬在书法艺术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然而,这样博学有才的女子,生在一个女性不能自主掌握命运的时代,经受了时代的苦难。她在继承父亲学识才华的同时,也同其父一样,有着悲剧性的命运。

蔡文姬生活在一个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的时代,是汉王朝由兴旺走向衰败崩溃的年代。此时,正是东汉王朝走向分崩离析的时期,东汉王朝经历了外戚与宦官的斗争、黄巾起义和董卓之乱后,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形成了诸侯割据、各霸一方的局面。连年战争加上各种天灾人祸,造成生灵涂炭,哀鸿遍野的惨状。

汉灵帝熹平六年(公元177年)前后,蔡文姬的父亲蔡邕写了《对诏问灾异八事》,认为当时之所以政治混乱,天灾不断,其根本原因是“远则门垣,近在寺署”,也就是说主要是外戚和宦官干预朝政所致。如此尖锐抨击,得罪了许多达官显贵。结果蔡邕被视为“大不敬”,要被处以极刑。在好友斡旋下,他免于一死,被黜戍边,来到了五原县,(今内蒙古包头市的西北地区)。来到五原的第三年,又因得罪了五原太守王智,蔡邕亡命江海,远迹吴会,前后长达12年之久。

董卓拥兵入都后,为了收买人心,听说蔡邕的名望,便欲胁迫利用。蔡邕在逼迫威胁下投入董卓门下,举高第,补侍御史,又转持书御史,迁尚书。这时,蔡文姬十二三岁,开始了一段比较短暂的、平静富足的生活。16岁时,蔡文姬远嫁河东(今山西运城北部)卫仲道,这一年是在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前后。然而,不幸的是,此后不久,父亲蔡邕只是因为听到董卓被杀而发出一声叹息就被王允所杀。而且,几乎就在同一年,她的丈夫不幸病故。此时,蔡文姬结婚仅一年,因为没有孩子,蔡文姬只好回到家乡。不久就逢战乱,“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从此,蔡文姬开始西北边地的流亡生活。如果蔡文姬是一个出身普通的女子,与自己的孩子一起生活,终老一生,也许并不是一件多么悲惨的事情,可是,蔡文姬出身高贵,从小知书达理,流落在异国他乡,无疑会感到非常屈辱。

建安十三年,曹操为汉丞相,掌握大权。由于蔡文姬是蔡邕的女儿,出于政治和文化上的考虑,派使者用金璧将蔡文姬赎回,使她的人生又一次发生巨大改变,就是后世所传唱的“文姬归汉”。不管曹操出于怎样的目的,蔡文姬能够回到日思夜想的家乡,多年的梦想终成现实,她的心情是兴奋的,内心是激动的,在《胡笳十八拍》中她唱道:“东风应律兮晚气多,知是汉家天子兮布阳和。羌胡蹈奔兮共讴歌,两国交欢兮罢兵戈。忽遇汉使兮称近诏,遗千金兮赎妾身。”

    然而,兴奋是短暂的。她在胡地生的两个孩子无法带走,将永远母子分离。这对于一个母亲来说是十分残酷的。在《胡笳十八拍》中,诗人从第十三拍直到第十八拍几乎都是说“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苦我怨气兮浩龄长空”的悲苦之情。

在两汉妇女文学作家中,蔡文姬最负盛名,她作品的文学价值很高,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胡笳十八拍》是她回汉后参考胡人声调,结合自己的悲惨经历创作的琴曲;嫁董祀后,感伤乱离,又作《悲愤诗》。《悲愤诗》是中国诗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不仅艺术再现了蔡文姬悲惨的一生,而且真实反映了那个动荡多难的时代,开创了文人长篇叙事诗的先河,在我国的诗歌发展史上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地位。

除五言《悲愤诗》外,《胡笳十八拍》和骚体《悲愤诗》也不失为杰出的诗作(争议颇多,本文作者认为是蔡文姬所作)。《胡笳十八拍》是一篇骚体抒情长诗,全诗129句,抒发了蔡文姬在南匈奴遭受屈辱和归汉时割舍骨肉的悲伤情感,是一首慷慨绮丽、声情激越、哀婉凄美的文学杰作。其文学成就,主要在于诗的“真”和“苦”,所谓“真”是蔡文姬根据亲身经历而作,所谓“苦”是蔡文姬身心体验所致。骚体《悲愤诗》也称楚辞体《悲愤诗》,和五言《悲愤诗》相比,简练浑朴,触景生情。如“乐人兴兮弹琴筝,音相和兮悲且清。心吐思兮匈愤盈,欲舒气兮恐彼惊,含哀咽兮涕沾颈。”表现了蔡文姬与亲生骨肉离别的场面,如泣如诉。

蔡文姬归汉后,对古代典籍曾做过整理工作,整理了家庭的部分藏书。东汉后期战乱不断,大量书籍被毁,文化又一次遭遇劫难,蔡文姬凭借记忆整理的书籍虽然史书未载其详目,但为后世保留了大量的典籍,为中国文化的流传和保存做出了重大贡献。

蔡文姬不仅因为杰出的文采在文学史上名垂千古,她传奇的悲剧人生和面对苦难坚韧不拔的精神更为历朝历代的人们所感动,从唐、宋以来,“文姬归汉”和“昭君出塞”一样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和诗歌、绘画中的题材,骚人墨客据此话题咏叹者多不胜举。唐朝人李颀发出这样的感慨:“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后世描写蔡文姬的戏曲剧目,有郭沫若的话剧以及据此改编的昆曲《蔡文姬》,程砚秋的京剧《文姬归汉》,电视剧《曹操与蔡文姬》等。蔡文姬成为中国妇女和中国人民面对战争苦难,坚韧不拔、顽强生存的象征而永昭后世。

偶遇才女蔡文姬

蔡文姬是谁

蔡文姬(约177年—?)名琰,原字昭姬,晋时避司马昭讳,改字文姬,东汉末年陈留圉(今河南开封杞县)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代表作有《胡笳十八拍》、《悲愤诗》等 。

偶遇才女蔡文姬

东汉最美的一颗星,一代才女蔡文姬

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

愿青山绿水间,平淡过一生;愿一粥一饭间,厮守到白头。

一生一世一双人,这是天下所有女子心中最大的愿望,最美的风景。可是真能如愿的又有几人呢?

翻开久远的历史,在那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有那么一位女子,才貌双全,一生三嫁,命运多舛。

许是上苍怜悯她半生坎坷,亦或是岁月留恋她美貌才华,在历尽重重苦难后,终给了她幸福的后半生。这么一个绝世女子便是古代四大才女之一的蔡文姬。

蔡文姬是东汉大文学家、书法家蔡邕的女儿,名琰,字文姬,又字昭姬。东汉陈留郡圉县人,擅长文学、音乐、书法,且从小就颇具才气。

在文姬九岁时,一次父亲蔡邕夜间弹琴,突然断了一根弦,文姬在一旁说:“是第二根弦断了。”蔡邕说:“你这不过是偶然说中罢了。”于是又故意弄断一根问她,文姬又说是第四根。可见文姬自小聪慧过人,在音律上也非常有天赋。

她时常跟随在父亲身边,也受父亲博学之熏陶,诗词歌赋信手拈来。父亲蔡邕有个学生名叫曹孟德,他仰慕老师才华,经常到老师家中请教学问,因此也遇见了正值花季的蔡文姬。

文姬不但貌美,有贤淑端庄之气质,更有腹有诗书气自华之独特魅力。

在那多情而温柔的岁月里,她嫣然一笑,回眸一瞥,又怎能不令少年为之动容;他气宇轩昂,微微展眼,又怎能不令女子为之惊艳?

在这个花一样的季节里,在这个诗一般的年月里,年少的曹孟德有心中的理想,有他的远大抱负。他不敢留恋于花前月下,不敢醉心于儿女情长。纵然文姬再优秀,再深情,自己也终将不能拥有,她如夜空中那颗最美的星辰,只能远观,终不能采摘。

人生没有如果,错过的人,错过的事,错过的风景,都将不会再重现。如果孟德当年心中执意,迎娶了文姬;如果文姬也果敢的出嫁,也许就不会有后来的塞外悲凉,也不会有文姬的哀伤吟唱。可是,人生没有如果……

在那个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文姬听从了父母的命令,嫁给了河东卫仲道。

卫仲道同样出生名门,才情俱佳,潇洒英俊。两家门当户对,文姬与他可谓是珠联璧合的一对才子佳人。

这一嫁,文姬将自己满满的感情都给予了娶她的眼前人,将年少懵懂的情愫化作缕缕烟云,随风而去。她知道,眼前的人才是与自己共度一生的良人。

生活有时真的很会开玩笑,亦如明明刚才还晴空万里,突然间电闪雷鸣,狂风暴雨呼啸而至。

文姬与卫仲道就是这场风雨中的当事人。当她俩还沉浸在婚后的甜蜜里,沉浸在爱人各自的柔情里时,卫仲道却咯血而死。这一年,文姬17岁,在两人成婚一年后,成了卫仲道的遗孀。

夫君死后,原先笑脸相迎的婆婆,此时俨然与之前判若两人,她执意认定是文姬克死了自己的儿子。她是不会承认自己的儿子早已患上了肺痨,而是将这克夫的帽子牢牢的扣在了文姬的头上。

在那段日子里,卫家人说话有多难听,卫家人脸色有多难看,这都可想而知。心高气傲的文姬,血液里那股文人的傲气全然被激发出来就,她哪里能受得了这样的冷眼,于是不顾父亲蔡邕的强烈反对,愤然撕毁了婚约,回到了娘家。

如果卫仲道多活几年,如果文姬少一点傲气,多一点忍气吞声,在卫仲道死后,依然在卫家,也许后面的故事又将要改写。可是,人生没有如果……

东汉末年,时局变化,黄巾起义,蔡邕由于识人不准,站错了政治队伍,投诚了董卓。后因受董卓牵连,遭司徒王允陷害,被打入监狱,最后含冤而死。

文姬还未从丧夫的阴影中走出来,就已家道中落。随后军阀混战,京中暴乱。文姬全家老家小被迫混在百姓逃难的人流中颠沛流离,踏上了回乡之路。此时,边境上的南匈奴人趁火打劫,掠掳中原一带。

文姬很不幸,被南匈奴人掳去当了奴隶。她在悲愤诗中曾写道:“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她不知道前方等待她的是什么,更不知道自己的路在何方?

山谷眇兮路漫漫。眷东顾兮但悲叹。故乡的山山水水,已然成为了点点泪光中的模糊景象。迎接自己的将是漫天的黄沙与碎石,所见皆是无际的原野和充满野性的荒蛮。无情的寒风刺痛着她娇嫩的面容,肆虐的风沙遮住了她伤情的双眼。

文姬在异乡悲痛万分,欲哭无泪。所幸,她遇到了左贤王。南匈奴左贤王倾慕蔡文姬的美貌与才学,在众多汉族女子中,对她尤为喜爱,将她强纳为妻子。

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禀气含生兮莫过我最苦。天灾国乱兮人无主,惟我薄命兮没戎虏。 纵然左贤王对文姬百般宠爱,但仍抹不去她心中的哀愁。她向往故乡,向往长安,将心底的意念化作子规啼哭,在无尽的日子里期盼,在哀愁的岁月里泣血。

长安也是曾伤害过她的地方啊!她时至今日所受的一切苦难都来自于长安的赐予啊!但是她仍向往长安,仍想回到那个让她魂牵梦萦的地方。因为那里有一个人,是她心底最深的情愫。

在南匈奴的那段岁月里,尽管左贤王对文姬关心备至,可毕竟自己身为奴隶,心中高傲的文姬怎样也堙灭不了心中的屈辱和对匈奴的恨意。再者,自己与左贤王在文化层次上存在着极大落差,心中难免失落。不免会想到远在故国的那个人,她日夜期盼能再回到故国,只是这一盼,是那样的长,这一盼,竟是十二年。

塞外十二年里的风霜,塞外十二年里的星辰,淹没了一个女人此生最美好的年华,埋藏了一个才女的绝世才华。

建安十三年(208年),统一了北方的曹操,迁都洛阳,雄踞天下一方。彼时,天下已太平。他想到自己当年的恩师蔡邕,思念起了他的女儿文姬。

他想将这太平盛世与她分享,四处打探她的消息,当得知文姬还在匈奴时,便以蔡邕之名,派使臣用重金将文姬赎回。

此时文姬已为左贤王育有二子,浓浓的血脉已在这荒芜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与左贤王十二年夫妻之情,与幼小的孩子深深的母子之情,这难舍的情愫代替了汉使臣来的接回之喜。

十六拍兮思茫茫,我与儿兮各一方。日东月西兮徒相望,不得相随兮空断肠 。 眼见在自己身前哭泣的幼儿,心中有万分的不舍,骨肉相连啊!身后是故国之人派来接自己归汉的车马,这种难以决定的选择,令文姬心痛。

在几经思量后,文姬挥泪残忍地抛弃了丈夫和幼子,独自踏上了回归故土的漫漫长路。文姬坐在马车上,望向渐渐远去的胡地,道路两旁依然是蛮荒景象,终年的风沙,终年的尘埃。耳畔仿佛听见了孩子的哭泣声,那撕心裂肺的痛传遍了全身。

阔别十二年,文姬终于回到了故国,回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地方。曹操来迎接了她,当她见到这个人时,才知道早已物是人非。

真是造化弄人啊!数十年的为奴生活,数十年的坎坷经历,文姬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待字闺中的少女了,曹操也不再是那个在父亲跟前求学的书生了。

曾经的错过已然错过,曹操能给予她的就是让她有个好的归宿。于是他将文姬下嫁给了他的手下董祀。

文姬明白她再也走不进他的生活,他们再也回不到过去。她知道曹操此刻给予她的,无疑是最好的。

董祀是个懂音律,通书史的才气男子,比文姬小十多岁。文姬原本以为这一次的婚姻将是自己最好的归宿,前半生的流离失所,生活波折,此刻也能安定下来了。

只是有时现实总比理想残酷,彼时文姬容颜已逝,而董祀正年轻气盛。他本不愿娶比自己大十几岁且已是三嫁的文姬,只是迫于曹操的压力,才勉强答应的。

婚后的日子里,他对文姬处处敷衍,满眼的不屑,这些都瞒不过文姬的眼睛。但即便如此,文姬又能怎样呢?

婚后第二年,董祀犯法,曹操要将其处死。此时的文姬已不再是当年那个违背父命冲动的小女子了,这些年的浮浮沉沉,她已学会了宽容与理解。

文姬听到消息后,在曹操大宴宾客的时候,蓬头赤足,一步一叩首,声泪俱下的为丈夫求情。她深知董祀是因自己而获罪,因此她在曹操面前苦苦求情,凄清哀婉。

最终曹操心软,备受打动,赐给她一套鞋袜头巾,并快马加鞭将文状追回,宽恕了董祀。

曹操敬仰恩师的才华,在文姬求情的当日,问及家中藏书之事,文姬言战乱之年,父亲留下的四千余藏书已所剩无几,自己能记下的只有四百余篇。于是文姬当庭背诵默写了父亲蔡邕的藏书四百余篇。她所做的全是为了报答曹操。

而董祀因为文姬的相救,也对她敞开了心扉,对她悉心呵护。文姬也总算苦尽甘来,得到了董祀的真爱。

从此二人居于南山之下,于青山绿水间,平淡过一生;于一粥一饭间,厮守到白头。这一生一世一双人的幸福生活虽然来得晚一些,但终还是来了……

偶遇才女蔡文姬

蔡文姬是否真的是个大才女?

蔡文姬(约177年~?),名琰(音yǎn),字昭姬,汉族,东汉末年陈留(今河南开封杞县)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蔡文姬字昭姬,为避司马昭的讳,改为文姬。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当时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和书法家,还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是曹操的挚友和老师。生在这样的家庭,蔡文姬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

蔡文姬:乱世才女,轻如浮萍,终靠岸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

如果,乱世是男子造就英雄梦的机遇,那么,乱世于女子而言,就是无法逃离的灾难。

出生在汉末三国动荡战乱时期的蔡琰,就是命运多灾多难的代表人物。

蔡琰,字文姬,后世惯称蔡文姬,是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

蔡邕作为当时誉满洛阳的大才子,除通史学,还善于书法,精于音律。

相传蔡邕出外游玩时,看到一老妇人在用木头生火做饭。闻到放入火中的木头散发独特的香气,以蔡邕对乐器的熟知,便知这是一块做乐器的好木头。

于是不顾已燃起的火,徒手取木。开始老妇人很生气,但听了蔡邕的解释,就慷慨的把木头送给了蔡邕。

后来,由木头做成的琴,果然音色婉转动听,与众不同。

这便是有名的焦尾琴的由来。

而蔡文姬如每一位子承父学的儿女一样,自小便深受其父影响。

史书曾记载蔡文姬辨琴的故事,一日,蔡邕在家中弹琴,忽然弹断一根弦。

此时蔡文姬刚好经过,在房门外说"可是第二根",听到问话的蔡邕仅当女儿碰巧答对。于是,为了验证,又故意弹断了一根,蔡文姬答"是第四根"。

由此可以看出,蔡文姬自小便精通音律。

其父蔡邕承继遗风,本无意官场,天性洒脱,专注于闭门读书。

可以说给蔡文姬营造了书香门第的氛围,然蔡文姬也不负父望,饱读诗书,才思敏捷。

在如此家庭长大的蔡文姬本以为会此生与诗书为伴,音律为友,现世安稳。

不曾想被一个人改变了人生轨迹,这个人就是在貂蝉的故事中,以正面形象出现的司徒王允。

王允因蔡邕被董卓重用过,并很受董卓赏识,具有有很高的威望。又恰巧在王允提及董卓时,蔡邕有悲伤之色。

于是心胸狭窄的在杀过董卓后又处死了蔡邕,此时,蔡邕的史事还未修撰完成。

蔡文姬十六岁嫁于河东子弟卫仲道,与其举案齐眉,不料一年后,卫仲道因病去世,没有子嗣的文姬又回到了自己的家。

父亲被王允定罪关押时,董卓的胡骑散队正在长安烧杀抢掠。

在叩响蔡府大门日,蔡文姬正在闺房之中,胡骑抢完家财,回头看到貌美的蔡文姬。便野蛮的抢了蔡文姬,直奔边塞的匈奴镇地。

一路向南的马车上,满腹才学,心思敏感的蔡文姬,忐忑不安的心里充满恐惧与无助。

她无法预测自己的命运,更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此刻,途中扬起的风沙吹乱她的思绪,前进的车轮碾压她的灵魂,无声的眼泪抽离她的激情。

她如行尸走肉般进入匈奴的领地,被献给左贤王,好在左贤王待她不错。

她为其生育两子,自此,一入胡地十二载。

直至,曹操统一北方,因曾与蔡邕有过"管鲍之好",顺时想起了蔡文姬。

几番打听下来,得知蔡文姬在胡地,便派人以重金把蔡文姬赎了回来。

蔡文姬虽对胡地无所留恋,但对于已育下的两子却是万般不舍。

说不定此去便再无相见日,此别便是诀别。

但蔡文姬胡地十二载的忍辱负重,苟且存活的目的就是回家乡。

古今注重落叶归根,要死,也要身埋故乡土。

思虑纠结几欲肝肠寸断,蔡文姬最终还是决定回中原。

可是回到中原就真的能找回昨日之前的温馨的家吗?残酷的现实告诉这个极度渴望归家的女子,并没有。蔡文姬回到家中,只看到皑皑白骨,至亲的人早已不复存在,家也荡然无存。

心力交瘁的蔡文姬百感交集,千焦百虑,无所依靠。

此时,曹操出面为蔡文姬定下一门与才子董祀的婚事,这桩婚事是典型的姐弟恋。归汉的蔡文姬已两度嫁人,生有两子,已35岁,而董祀仅20出头,风流倜傥。

如此看来,我们可以想象婚后的蔡文姬的幸福指数,恐怕连百分之五十都不到。

因十二载的胡地风沙早已吹皱蔡文姬的皮肤,十二载的思家忧国势必苍老了蔡文姬的心,就是这样一个内心与外貌都青春不在的人,怎会讨董祀的欢心。

所以,婚后不久,董祀便犯下罪过,曹操扬言早处于死刑。

生活刚稳定的蔡文姬,听此消息,顿时泪流不止,悲痛万分。董祀虽没有那么在意她,但于情于理董祀是她除却远隔千里的两子外,唯一的依靠和亲人。

她便披头散发,心急火燎的去寻曹操,求曹操放过董祀。

而此刻的曹操正好抓住机会,他当初接蔡文姬归汉绝不仅仅只是念及与蔡邕的情分。能有"挟天子以令诸侯"行为,说出"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这般臭名昭著的话的曹操,只是想找一个精通修史之人,能够框正他些许形象。

一代文史学家蔡邕即已不在,那就寻其女蔡文姬。

而迫于形式的蔡文姬这时有求于他,也没有了推辞的理由。于是乎,一口气,默写下家中曾有过的古籍400余篇,且一字不错。

曹操也假意卖了蔡文姬这个人情,果断放了董祀,重归家的董祀,也明白了妻子的苦心。从此,也就不再冷落蔡文姬,两人不久便过上了和谐的隐居生活。

在此之前,蔡文姬写下《悲愤诗》两首,一是五言 体,一是骚体。此诗贡献之大,后来的曹植和杜甫的五言叙事诗都被影响。

而蔡文姬作了《胡笳十八拍》更是千古绝唱,《胡笳十八派》是古乐府琴曲歌辞,共一千二百九十七个字。

写尽蔡文姬一生的坎坷动荡和心酸悲苦,是那个时代的实录也是蔡文姬悲惨遭遇的见证。字字是血,句句是泪。

都说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蔡文姬作为在深夜里痛哭,在人生中坚强的绝世才女,她的坚毅无人能比。

如今,蔡文姬已距离我们有千年之久,可我们还是可以通过戏剧或话剧。清楚的看到那个穿越千年历史的不朽灵魂,驻足于我们的生活。

这位古代四大才女之一的蔡文姬,为什么会在众多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占据一席之地。那是因为她的存在意义,已远超她的时代,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如果悲剧人生只是为了造就旷世奇才蔡文姬,我们宁愿她平安喜乐。

然而,事实是蔡文姬就是蔡文姬,独一无二的蔡文姬。命运赋予她颠沛流离的一生,让她经历多少心上留痕的日子。

仅此让她的才学得以在《悲愤诗》与《胡笳十八拍》中施展,留给世人绝世名篇,世代回味。

如今,蔡文姬这个名字早已超越了她名字本身的意义。蔡文姬创造了悲剧形象,她在中国历史中已是根深蒂固的存在,不可替代,自始至终。

古代才女蔡文姬在哪个朝代?

三国时期,曹操用重金赎归蔡文姬,文姬归汉曾经一度流传,代表作有《胡笳十八拍》。《,悲愤情》。为三国时代的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三国秘闻:才女蔡文姬和各种男人的故事

三国时代是个男人的时代,女人注定是男人的物件,漂亮点那只是在各大诸侯之间抢来抢去,不漂亮的命运坎坷,随时都会被处死。其中就有一个女子辗转于各男人手中,红颜薄命坎坷一生。

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蔡琰,字文姬,生卒年不详,却也是一代超级才女,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蔡文姬初嫁于卫仲道,因丈夫病故而回到自己家里。

23岁这一年后值因匈奴入侵,她嫁给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贤王刘豹,并生育了两个儿子。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听说蔡文姬流落在外便派人携带黄金千两,白壁一双,要把她赎回来。

当年流落匈奴是命运无从选择,只求一线苟活的机会;而这十二年已经适应了这般生活,现在又要离去,未来又将如何呀?一次次地离别再去一次次地漂流,似乎在考验她的坚强。想到与丈夫与儿子的离别,她无从反抗,泪如雨下的他留下了慷慨绝唱《胡笳十八拍》。

蔡文姬回到故乡陈留郡,早已物是人非,故乡只留下回忆。在曹操的安排下,蔡文姬嫁给田校尉董祀。这个婚姻并不和谐,算是曹操强行安排的。你想董祀风华正茂,一表人才,文化程度艺术修养都很高,是个傲娇的人;蔡文姬已经三十五岁,结了两次婚,要不是曹操的旨意董祀又怎会娶她? 

即便如此,坎坷的命运还是紧紧咬住她不放。就在她婚后的第二年,她的丈夫董祀又犯罪当死。当时她顾不得董祀对她的冷漠与嫌弃,还是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

之前曹操一直惦记着蔡文姬父亲蔡邕的藏书,蔡文姬知道曹操想以此作为谈判条件,便说:“那些典藏书籍早已流落不知所踪”曹操感到很惋惜,但文姬却让他不用着急:“书虽然没有了,内容我却还能记得。”于是她就凭借自己超常流的记忆力,默写了四百多篇。曹操很是高兴,就饶了董祀。

这件事后,董祀感念妻子的恩德,在感情上有了很大的转变,夫妻双双也看透了世事,隐居去吧,溯洛水而上,居住在林木繁茂的山麓。

蔡文姬可谓是红颜薄命,坎坷一生,浸透了汉末的乱世人的时运,经历了别人需要几辈子经历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