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是小哪吒,他们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意见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遇到很多不自信的孩子,他们怀疑自己考试会考砸;担心同桌会嫌弃自己父母是普通务工者,而不敢邀请他去家里玩;总觉得自己不善表达,上课也不敢举手发言,即使那道题会做……诸如此类种种。
也有的父母向我反应,孩子缺乏自信,甚至不愿意在节假日期间参与亲戚朋友的集会,对学习更是提不起兴趣。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呢?
1.重视孩子的意见
父母尊重孩子的意见,接受他有益、合理的建议等,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深刻的影响,他会因此乐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这一点正是树立自信的必要条件。
但是在一些家庭里,当父母讨论某一件事情时,往往只从自身出发,或者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的意见无足轻重。所以习惯于自作主张,甚至认为父母当家作主是天经地义,从未考虑孩子的想法,也不给他们发表意见的机会。
在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由于从小没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当他长大成人后,就有可能变得没有主见,父母让他怎么做就怎么做,成为巨婴、妈宝,即使有好的意见或建议,也没有勇气提出来。
如果父母无视孩子合理的要求和意见,那么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很有可能是个没有主见的人,而这样的人,今后在工作中也很难取得大的成绩。
2.主动问孩子的意见
在建立孩子自信心的过程中,父母是否愿意主动咨询孩子的意见,是否愿意和孩子平等交流,对孩子的一生有巨大的影响。
“儿子,我想去泰国做生意,你对这件事情有什么看法?”
“女儿,你既然喜欢国画,我去给你报个班,每个礼拜天学习一次,可以吗?”
“明天早晨给你做鸡蛋煎饼,吃了再去学校,可好?”
“李平辞职了,我想知道你对这件事情有什么看法?”
如果父母与子女之间,经常有这种平等式问话,培养一个自信、自尊的孩子就不难。
3.不要粗暴地打断孩子的话
在一些家庭里,并不是孩子没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更不是他不想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而是很多父母常在孩子试图表达自己的意见时,粗暴地打断了他们。
“小可,这个星期天我和你妈回乡下爷爷家,你就自己呆在家里好了。”
“可是,爸爸,我……”
“你这孩子,哪有那么多‘可是’。好了,你就呆在家里吧!”爸爸说完,转身进了书房。
小可呆呆地坐在客厅的沙发上,黯然伤神。要知道,他是多么地喜欢回爷爷家里啊!可是爸爸妈妈却很少带他去,而且他每次向爸爸表达自己想去的愿望时,都被对方粗鲁地打断了,从来没有考虑过他的感受,因为在他们眼里,孩子是不能有自己的主见的,包括他想吃什么,想玩什么,他喜欢什么,他有什么愿望等。
生活中,和小可父母一样独断专行的父母大有人在,他们从来没有想过去了解孩子们的看法;也不知道他们真正在想些什么;更没有遇事问问孩子意见的习惯。
事实上,在孩子年幼时,就已经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了。比如他们会选择与自己喜欢的小朋友玩,而拒绝父母指定的伙伴;会自己动手拆掉小火车,再重新组装。他们对与自己有关联的事情,更喜欢自己作主,讨厌父母“代劳”。
4.不要因为孩子的意见不正确而责骂他
有的孩子的意见不一定正确,父母也不能因此而责骂孩子。要尽量避免用这样的语气和孩子说话“简直是废话!你说了也是白说。”“一派胡言!小孩子懂什么?”
当孩子的意见不合适时,建议父母换个方式,用温和的语气对孩子说“我会考虑你的意见”“你说的也有一定的道理,这件事我会慎重考虑”等等,事实上,孩子往往并不在意他的意见有没有被采纳,他们关心的是有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父母愿不愿意放下“架子”和他平等地交流。
父母从不问意见或想法的孩子,长大后很难像其他青少年一样,和父母谈人生、谈理想、谈工作;一个想法和情感从不曾被关心、欣赏的孩子,长大后也不可能和父母真正进行心灵上的沟通,而且还有可能成为一个性格孤僻、自卑懦弱的问题孩子。
生活中,那些拥有高度自信的孩子,就如同小哪吒一样,他们往往会这样评价自己:“我有权利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我和父母是平等的;会有人欣赏我的长处;我的意见有价值且值得重视。”
其实这些所思所想,就是孩子心灵最直接的反映:“我享有各种权利!我与大人们是平等的!我受到了重视!”而这些感觉正是孩子自信最核心的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