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进行产前检查 如何进行常规产前检查
你在孕期会去进行产前检查吗?相信很多宝妈都会去的,那么你知道如何正确进行产前检查吗?让小编告诉你!
产前检查是指为妊娠期妇女提供一系列的医疗和护理建议和措施,目的是通过对于孕妇和胎儿的监护及早预防和发现并发症,减少其不良影响,在此期间提供正确的检查手段和医学建议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围产儿死亡率的关键。
妊娠阶段如何分期
妊娠是胚胎和胎儿在母体内发育生长的过程。成熟卵受精是妊娠的开始,胎儿及其附属物从母体排出是妊娠的终止。为便于临床计算,妊娠期通常是从末次月经第一天算起,约为280天(40周)。妊娠12周末以前称早期妊娠,第13-27周末称中期妊娠,第28周及其后称晚期妊娠。妊娠满28周及以后的胎儿及其附属物,从临产开始至全部从母体排出的过程叫做分娩。妊娠满28周至不满37足周期间分娩者称早产,妊娠满37周至不满42足周期间分娩呈足月产,妊娠满42周及其后期间分娩者称过期产。
为什么要进行产前检查?
围生期是指产前、产时和产后的一段时间,我国规定围生期从妊娠满28周到产后1周,并据此计算围生期死亡率。产前检查具有三项主要作用:高危因素评估;有利于孕产妇,胎儿和新生儿健康;有利于必要的医疗,精神治疗和随访。如发现严重胎儿畸形可适时终止妊娠,以免出生缺陷儿的发生,所以正确进行产前检查非常重要。
什么时间进行产前检查?
产前检查应从确诊为早孕开始,首次检查无异常者,应于妊娠20-36周期间每4周检查一次,自妊娠36周起每周检查一次,共做产前检查9次。凡属高危孕妇,应酌情增加产前检查次数。
预产期的计算:从末次月经第一天算起,月份加9或减3,日数加7(农历加14)。
孕妇血压正常不应超过140/90mmHg,或与基础血压相比不超过30/15mmHg。测量体重每周增加不应超过500g,超过者多有水肿或阴性水肿。
孕妇自测胎动有什么意义?
正常孕妇妊娠20周起开始自觉胎动,随孕周增加,胎动也逐渐增多,孕32-34周达高峰,孕38周后胎动逐渐减少。临床上常采用胎动自测法:孕妇每日早中晚三次卧床计数胎动,每次一小时,相加乘以4即为12小时胎动。12小时胎动计数大于30次或每小时大于4次为正常。若连续2日每小时胎动小于3次则为异常。临床上常见胎动消失后24小时胎心突然消失,所以孕妇观察胎动很重要。 妊娠18-20周时,在孕妇腹壁上可听到胎心,正常每分钟120-160次。
孕期做几次B超检查合适?
第一次超声检查:通常在孕6-8周。主要观察是否为宫内孕,单胎或多胎,有否胎心,胚芽长度。主要为建档提供参考。需憋尿进行腹部B超检查。
第二次超声检查:11-13周,主要测量胎儿NT值。
第三次超声检查:16-19周。为唐筛检查提供超声数据,估计风险率。此时报告内容出现双顶径,头围,腹围,股骨长度, 羊水深度,胎位,胎盘位置的描述。不需要憋尿。
第四次超声检查:22-24周。检测胎儿是否患有重大畸形,对颅内结构,心脏结构,胃泡,双肾,膀胱,肠管, 四肢长骨均需做细致检查,耗时较长。不需憋尿。这个孕周胎儿结构发育较为完善,可观察到大多数的胎儿畸形,太早了胎儿太小不便于超声医生观察,做得太晚如若发现胎儿严重畸形,活产终止妊娠就会带来伦理问题。
第五次超声检查:28-32周。有些胎儿畸形中孕时不能被发现,随着胎儿生长发育也可能被识别,所以本次检查为二次筛查 畸形。报告中开始出现羊水指数,胎儿体重,脐动脉S/D值。
第六次超声检查:36-38周。主要测量胎儿双顶径,头围,腹围,股骨长度,来估计胎儿体重,另外结合羊水指数,胎位,胎盘成熟度及位置为临床医生决定分娩方式提供参考。
另外在晚孕后期还会根据孕妇个人情况对宫颈管长度(宫颈机能不全),子宫下段肌层厚度(有剖宫产史孕妇)进行测量。孕妇如果出现不适症状,比如腹痛或阴道流血,可随时增加检查次,观察胎儿情况。
胎儿大畸形超声筛查是万能的吗?
大多数孕妇来医院为的就是做胎儿大畸形胎儿检查,但由于目前科学技术的局限性和孕妇的个体差异,有些孕妇腹壁较厚,透声较差,目前超声筛查仅可发现60%-70%左右的结构异常。胎儿大畸形超声筛查不是万能的,但不做是万万不能的。
胎儿大畸形超声筛查误诊和漏诊主要原因:
(1)胎儿结构是一个逐渐形成和动态发育的过程,胎儿畸形也有一个发展过程,有时在正常和异常之间没有一个绝对明确的界限,畸形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有可能不能被超声所显示。
(2)由于胎儿本身的生理特点,某些疾病的诊断十分困难,。比如复杂心脏畸形由于诊断困难,可能导致胎儿期漏诊或误诊。另外一些细小的畸形或异常,因检查困难尚不能列入筛查范围,如耳廓畸形、手掌脚掌及指趾畸形、隐性脊柱裂等等。
(3)约60%的染色体疾病没有超声表现,不能通过超生发现和诊断,需要进行血清学或羊水穿刺染色体检查。
(4)很多畸形临床表现变异很大,如先天性脑积水、肾积水等,胎儿期仅有轻度表现,出生后可能表现为严重的疾病,有可能逐渐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