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妊娠纹宣战,爱美妈咪学起来 妈妈的妊娠纹
漫长的孕期中,小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一天一天成长。在收获这份幸福与喜悦的同时,爱漂亮的孕妇们不免开始害怕妊娠纹。“妊娠纹可以避免吗?”对于大多数准妈妈们提出的这个疑问,医生介绍,孕妇要完全没有妊娠纹,是不可能的。
但是在充分了解妊娠纹的基础上,孕妇在怀孕期间勤加保养,采取强有力的办法应对,是有可能减淡妊娠纹的。
妊娠纹形成的原因
「妊娠纹」正式的名称为「线状扩张纹」。与它类似的状况还有「生长纹(或称成长纹)」、「萎缩纹」。
妊娠纹出现的原因,是由于怀孕妈妈饮食所摄取的营养成份转化为脂肪囤积在皮下组织,而随著怀孕子宫的扩大、胎儿的生长、和羊水的增加,妈妈的腹部会快速膨胀。
此时表皮和真皮这两层组织能够配合延展的速度,而皮下组织就无法跟得上腹部膨大的速度,以至于皮下组织所富含的胶原蛋白纤维、甚至于弹性纤维经不起扩张而断裂。整体表现在身体外观,就是线状、凹陷、呈红色的妊娠纹。
控制体重胜于美容产品
与其等到妊娠纹出现了,再来后悔懊恼,不如在怀孕初期,还未出现妊娠纹之前,采取预防体重过度增加的方法。台北国泰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詹融怡医生说,怀孕生子或多或少会留下妊娠纹,若能有效控制体重不骤然增加太多,妊娠纹相对 的也会减少许多。
虽说市面上有许多强调可以有效消除妊娠纹的产品,因其中含有A酸的化学成分,在怀孕时擦拭可能对胎儿有害。
詹融怡医生建议,最好的方法还是控制体重,每个月的体重最好是慢慢的增加,不要一个月内胖个5、6公斤,肚皮一下子被撑大,先前紧致的皮肤当然无法回复,变成彷如松垮垮的橡皮袋,上面布满了一道道的西瓜纹。
孕妇最好少用化妆品
由于青春期少女体内的女性荷尔蒙分泌浓度还不稳定,台大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蔡呈芳强烈建议,小女生们最好少用化妆品。怀孕女性最好也是少用为妙,不要为了贪图一时的好看,而让造成了宝宝一辈子的遗憾。
至于孕妇该用哪一种保养品,才会安心呢?蔡呈芳指出,一般油性保养品比较不会添加防腐剂、安定剂。质地属于不透明的油性保养品,都比要安全一点。
亲水性保养品则成分较稀,看起来透明,为了让品质稳定一点,部分产品就会添加防腐剂、稳定剂,一般女性用了倒是无妨,但怀孕女性则最好少用。
蔡呈芳认为,油性的凡士林就非常适合用来当妊娠纹霜,具有高度保湿性,非常滋润。涂抹之后,适度按摩肚皮,也可以达到预防妊娠纹出现的效果。
消除妊娠纹4妙方
怀孕也要控制体重
老一辈的婆婆妈妈都会鼓励孕妇为了胎儿健康应该多吃点,在没有节制的情况下,孕期往往摄取了过多的热量,导致脂肪囤积在体内,腹部、大腿、臀部因而容易产生妊娠纹。
建议您,在怀孕期间也需要控制体重,体重无节制地增加,除了造成妊娠毒血症、妊娠糖尿病、产程进展不顺,甚至不能顺产等危险之外,还可能造成胎儿生长的阻碍或巨婴症,影响母体的生命安全。
每天轻松按摩一下
即使再怎么忙,每天也要空出半个小时,用润肤乳液按摩全身的肌肤,特别是针对容易堆积脂肪的部位。例如:下腹部、整个腹部、臀部下侧、腰臀、大腿内外侧、乳房和腋下等部位,都要轻柔地搓揉、推捏,增加皮肤和肌肉的弹性和血液的顺畅。
选择适合的润肤乳液
从怀孕初期就可以选用适合体质的乳液,在腹部、大腿按摩,以滋润肌肤,增加柔软度和弹性,使皮肤组织在脂肪堆积扩张时,能够更加适应;也可以减轻腹部表皮变薄产生的搔痒感。
全方位营养均衡
蛋白质、脂肪和醣类,以及青菜、水果所含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等,都是让肌肤健康美丽的重要物质。怀孕更需要全方位摄取均衡的营养。建议您不要无节制地吃精致糕点或醣类,以及含油脂过高的食物,以免过度肥胖而产生紝娠纹。
虽然妊娠纹对身体健康没有太大影响,但是爱漂亮的妈妈们为了保护腹部的美感一定要和妊娠纹宣战!避免妊娠纹要从平时的保养开始,注意孕前和孕后的保健工作。
孕前要适当锻炼身体,经常做按摩,同时也要注意营养,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增加皮肤的弹性。怀孕以后,保养过程就更复杂些。
要坚持适度运动如散步等;保证均衡、营养的膳食,避免过多摄入碳水化合物和过剩的热量,导致体重增长过多。
相关文章
- 妊娠期妈咪睡觉时什么样的姿势对胎儿最有利
- 妊娠糖尿病妈咪该咋吃
- 孕妈咪妊娠期间的健康饮食
- 孕妈咪孕期妊娠贫血食疗方
- 想要帮助孕妈科学预防妊娠纹该怎么办
- 妊娠期受荷尔蒙影响会出现妊娠纹
- 妊娠纹
- 妊娠纹――孕期留下的永恒纪念
- 妊娠纹、肚中线、脐黑圈?为什么有的孕妇都有,有的一个都没有
- 妊娠纹一旦长了会越来越多吗
- 妊娠纹不止在肚皮上!预防妊娠纹要趁早
- 妊娠纹为什么会痒
- 妊娠纹为什么会痒
- 妊娠纹为什么是红色的
- 妊娠纹为什么长屁股上
- 妊娠纹也会“挑兵拣将”,别让它偷走你的美
- 妊娠纹也挑人!这4类妈妈最容易躺枪,快看看有你吗
- 妊娠纹也挑人,别让它偷走你的美
- 妊娠纹也挑人,哪些人更容易踩中“雷区”?又该如何避免
- 妊娠纹也挑人,哪些人更容易踩中“雷区”?又该如何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