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科学孕育

科学孕育

判断孩子是否缺乏安全感,不看你走时他哭不哭,而是看这两条标准

2019-08-30 09:00:04科学孕育
正是因为妈妈们都把有安全感的孩子想象得太完美了,所以和自己的孩子一对照,就会觉得“我家孩子那么黏人,不独立,肯定是缺乏安全感了,怎么办啊!” 其实,“有安全感”和“依赖妈妈、有分离焦虑”是不完全…

这几年,“安全感”成了很多妈妈都熟知的一个专业名词。

无数专家说,有安全感的孩子好奇心更强,人际关系更好,自信乐观,勇于面对挫折。所以妈妈们开始焦虑,生怕自己的孩子缺乏安全感,输在起跑线上。

那么在大家心里,什么样的孩子才是有安全感的呢?小样妈采访了几位身边的妈妈,她们的回答是:

有安全感的孩子应该 不怕生,能自己一个人玩,不会整天黏着妈妈。
妈妈有事外出,他们 不会哭闹,会和其他照顾者乖乖待在家里。
另外,有安全感的孩子应该能 很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不会有入园焦虑,每天哭哭啼啼不肯上学。

总之,在大家的观念里,有安全感的孩子乐观、开朗,活脱脱一个小天使。

正是因为妈妈们都把有安全感的孩子想象得太完美了,所以和自己的孩子一对照,就会觉得“我家孩子那么黏人,不独立,肯定是缺乏安全感了,怎么办啊!”焦虑的感觉又回来了。

其实,“有安全感”和“依赖妈妈、有分离焦虑”是不完全对立的。不同年龄的孩子,他们的安全感会用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

下面小样妈给大家整理一下,什么样的表现是正常的,什么样的表现才是真的缺乏安全感。

这些表现很正常,孩子没有缺乏安全感 1、8-9个月时,一看到陌生人就哭

宝宝对陌生人表现出警惕和恐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怕生”,或者“陌生人焦虑”。

心理学家认为,这种表现不是因为宝宝胆小、黏人,而是认知能力上的进步。

这个阶段,宝宝已经能够比较陌生人和妈妈脸部的不同,形成了“面孔记忆”。

而在6个月之前,宝宝见谁都笑,不是不怕陌生人,而是因为他们还不能记住人脸,所以无法分辨谁是亲人,谁是陌生人。

因此,“怕生”不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2、15-18个月时,不让妈妈走

这一阶段,孩子会有“分离焦虑”的情况出现。表现就是妈妈一离开,孩子就会哭闹,不愿意让其他人照顾。

这是因为孩子已经和妈妈建立起了依恋关系,在他心里,妈妈就是最亲近、最能给他安全感的人。

但同时,他还不能理解复杂的时间概念,不知道妈妈要离开多久,会不会回来,什么时候回来,所以妈妈的离开会让他充满不安,产生难过的情绪。

此外,孩子的记忆能力已经发展起来。

他记得你上次换衣服出门,走了很久,他哭了很久,所以当你又换衣服准备出门时,他立刻把你的离开和不愉快的经历联系起来,当然就不愿意让你走啦。

虽然不同的孩子出现分离焦虑的年龄会有所差别,有的可能1岁时出现,有的1岁半时出现,但相同的是,绝大多数孩子都会经历这个阶段。

所以“分离焦虑”同样不是缺乏安全感,而是一个正常的发展阶段。

3、孩子玩的时候,总要妈妈陪着

最近有妈妈咨询,说她陪着的时候,孩子一个人玩得挺好的,可她一走开,哪怕只是去阳台收个衣服,孩子也会马上丢下玩具,跑过来找妈妈。她担心这是不是缺乏安全感,或者不够独立的表现。

其实,这也是一种误解。孩子不是黏妈妈,而是把妈妈当成了“安全基地”。安全基地在的时候,哪怕妈妈只是坐在旁边,什么也不做,孩子也能感到安心。

可一旦安全基地消失,孩子就没办法把精力放在探索、玩耍上了,而是要立刻去确认安全基地在哪里。

这也是年幼孩子的一种正常表现,不是缺乏安全感。

4、孩子有入园焦虑,不想上幼儿园

去年小样入园,他们学校的确有几个女孩,上幼儿园从来也不哭,每天都开开心心地和大人再见。

相比之下,其他大部分孩子都经历了几个星期,甚至两个月的入园焦虑。

其中家有男宝的几位妈妈特别焦虑,她们觉得人家女孩子都那么勇敢,怎么自家的男孩子还哭哭啼啼,没完没了呢?

其实,刚上幼儿园或者托班的孩子,大部分都会有“入园焦虑”的现象出现。

他们不仅要离开最亲近的家人,还要离开最熟悉的环境,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和陌生的老师、同学度过整整一天。

他们甚至不确定,妈妈离开后会不会来接自己。所以有焦虑、难过的情绪,是完全正常的。

因此,“入园焦虑”同样不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孩子是否缺乏安全感,这样来判断

说完了上面4个误区,我们再来看看,真正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会有哪些表现。

1978年,心理学家玛丽•安斯沃斯通过研究,把婴儿和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分为了三类。

实验场景和我们平时离开孩子的情景很类似。

首先,妈妈和宝宝待在一个房间。接着,进来一个陌生人,和宝宝短暂的互动。然后妈妈离开,留下宝宝和陌生人独处。最后妈妈回来,陌生人离开。

在和妈妈分离的情况下,不同的孩子会有什么反应呢?

首先是安全型依恋的宝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拥有安全感的宝宝。

当妈妈离开时,这类宝宝有的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有的比较淡定,但相同的是,当妈妈离开又回来后,这些宝宝都愿意和妈妈亲近。不管是微笑还是亲密的肢体接触,他们都在欢迎妈妈回来。

第二类是焦虑矛盾型依恋的宝宝。当妈妈离开时,他们有的会大哭,有的很消极,没有任何反应。

但当妈妈回来时,他们的反应非常矛盾。一方面想要积极地靠近妈妈,可当妈妈抱他们时,他们又会挣脱,把妈妈推开。

这类宝宝的妈妈在生活中常常不能积极回应宝宝的需求,导致宝宝时常在哭泣。

因为没办法把妈妈当成安全基地,所以这类宝宝的探索行为会比较少,认知能力也没有安全型依恋的宝宝高。

最后来看第三类回避型依恋的宝宝。妈妈离开时,他们不哭不闹,甚至可以说毫无反应。而当妈妈回来时,他们也选择回避妈妈。

看起来,他们好像根本不在意妈妈在不在,既没有快乐、依恋,也没有悲伤。

这类宝宝是不是天生就比较冷漠呢?并非如此,研究人员发现,是妈妈们一直用冷漠的方式对待宝宝,才使得他们出现了这类适应性的行为,避免自己的悲伤、愤怒让妈妈彻底抛弃自己。

看到这里,你可能明白了,什么样的宝宝才是缺乏安全感的。

1、重要的不是妈妈离开时,他们会不会哭,而是妈妈回来时,宝宝是什么反应。

如果妈妈回来时,宝宝表现得很冷漠,或者很矛盾,那么他很可能是缺乏安全感的。

正常的哭闹,不让妈妈走,妈妈回来后仍旧会投入妈妈的怀抱,这样的孩子才是正常,并且健康的。

2、平时妈妈怎么对待孩子,这点很重要。

心理学家指出,想要帮孩子建立安全感,必须要做好两件事。

第一,要和孩子有亲密的接触,比如亲亲他,抱抱他,陪他说话。

第二,宝宝有需求时要及时地满足他,并且始终如一。千万不要一会儿温柔对待,一会儿又冷落他。

假如父母没有做到这两点,而是像实验中的后两类妈妈那样,对孩子的需求不闻不问,任由他哭闹,甚至对孩子表现出冷漠和厌恶,那么孩子不仅会缺乏安全感,身体和心理也都很难得到健康的发展。

了解了这些,你是不是对孩子更有信心,也更包容了呢?放下焦虑,接纳孩子对我们的依赖,他会成长地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