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指甲、咬衣角,孩子的“小动作”到底算不算病?
吸手指、咬指甲、挖鼻孔……孩子的这些“小毛病”常常让大人很苦恼,无论家长老师怎么提醒都没有用,孩子依旧我行我素,甚至越约束越严重。其实,这些“小毛病”往往是孩子感到有压力、无聊、疲惫、受挫、不开心、不安全或是瞌睡的时候表现出的一种应对方式。
那么,“小毛病”到底算不算是一种病呢?
这些特殊的小动作在孩子身上是很常见的。通常发生在幼儿园到小学阶段的孩子中,心理学上称之为“儿童紧张性行为”。
某医院曾经对4所小学的732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有45.08%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紧张性行为”。
其中,啃指甲的发生率最高,占29.64%,习惯性抽动占16.93%,吃手指占8.88%,习惯性擦腿占1.64%。
分析原因,大致有几个方面:
一、内心焦虑感的外化
很多父母都觉得,焦虑是一种只有成年人才有的情绪。大错特错,孩子虽然不谙世事,但同样会面临焦虑情绪的侵袭。
和父母分离、居住环境的频繁更换、对陌生人的排斥等因素,都会造成孩子的焦虑。
咬东西这种坏习惯,其实是孩子渲泄内心紧张、焦虑情绪的一种方式。
二、孩子感到无聊,需要寻求外界刺激
5岁以内的孩子,注意力难以集中,这是一种正常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集中专注时间一般也会相应延长,但在这个过程中,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跟得上节奏。
如果被强制要求集中过长时间的注意力,有些孩子就会感觉无聊,不自觉地开始做一些小动作来进行消遣,获得刺激。这种最典型的情况,就是津津有味地吃手指。还有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会在上课的时候咬笔头、咬嘴唇。
其实判断孩子是不是无聊,也很简单。观察一下孩子的眼神,是充满活力,还是发呆无神,通常当孩子兴趣缺缺、疲乏无力地坐在那里的时候,就是他感觉极度无聊,需要转移注意力的时候了。
三、神经性错觉导致的习惯性动作
对一些偶发性的感觉状态,比如头皮发痒、脖子上有蜘蛛丝等,孩子会主动用手去挠痒。类似情况发生多了,就会产生敏感性,刻意去关注。这种情况,很多时候都只是一种心理错觉。
通常当孩子对一些事物感到紧张、害怕的时候,就会伴随而生类似的错觉,最后在不断重复之下,慢慢巩固成一种习惯性动作。
发现孩子有不好的习惯,爸妈们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制止。但是,如果仅仅依靠粗暴的手段强行制止,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解决问题,首先就要找到根源,对症下药。美国著名的心理治疗师萨提亚说过:孩子没有问题,如果有问题,那一定是父母的问题。
换而言之,孩子表现出来的很多问题,其实都是在用自己的行为方式,向父母传达信号,表达不满和愤怒。发现孩子有特殊小动作的时候,父母应该先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是否变得情绪紧张、敏感、爱哭、自卑等,然后回顾一下孩子是从什么阶段开始有了这些变化,分析造成变化的原因。
父母对孩子关注太少,没有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或是唠叨过度,言语粗暴,都是引起孩子心理变化的根源。如果确认自己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就要用积极的态度去改进,想办法消除造成孩子焦虑的心理因素。
●比如孩子爱眨眼或是不受控制地频繁吐舌头,其实是抽动症的表现;
●孩子爱挖鼻孔,有可能是鼻腔受到炎症感染;
●孩子爱乱咬东西,也有可能是体内缺乏锌、铁等微量元素的一种表现……
发现这些情况,建议父母一定要多留心,必要时要及早带孩子去医院做健康检查。如果发现孩子身心健康遇到了问题,我们需要做的,是从孩子的行为中,听到孩子内心的声音,读懂孩子真正的需求。
请好好爱那个有“小毛病”的孩子吧。因为,你给他足够的温暖和尊重,他也会还你自信和健康。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