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岁到一百零八岁:古人对年龄的称谓,原来这么美
在中国古代,人与人之间相处交流的时候,人们往往不会直接说出自己多少岁,而是会用一些特定的年龄称谓来作介绍,所以衍生出了很多用于形容年龄的词语。而现代人则相对古人而言,没有那么讲究,没有那么细致(一般情况下,现代人仅仅划分了以下几个年龄阶段:婴儿(0-0.6岁)、幼儿(0.6-2岁)、儿童(3-6岁)、少年(7-14岁)、青年(15-35岁)、中年(36-60岁)、老年(61岁以上))。下面笔者就来谈谈古人那些别开生面的年龄称谓。
婴、幼儿时期:赤子、汤饼之期、襁褓、初度、孩提
赤子:刚出生的孩子。唐朝著名经学家孔颖达在《孔颖达疏》中有这么一句话: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后来文人就将刚出生的孩子称之为赤子;汤饼之期:出生三天的孩子。古代曾经有过这么一种习俗,在孩子出生三天时,会设宴席(谓之“汤饼宴”)来招待亲朋好友,以此来庆祝家中添丁之喜,后来“汤饼之期”就成了出生三天孩子的年龄代称。
襁褓:一般指未满周岁的孩子。襁褓的原本意思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来经过演变就成了未满周岁孩子的年龄称谓;初度:一般也用来指代小儿出生之时,最早出自楚国诗人屈原的《离骚》:皇揽揆余初度兮,肇赐余以嘉名。不过后来“初度”一词常常被用来代指人的生日;孩提:指两三岁的幼儿。唐代大诗人韩愈曾写过这么一句诗: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儿童、少年时期:龆龀、黄口、幼学、总角、金钗之年、豆蔻年华、舞勺之年
龆龀(本意是小孩换牙):指七八岁的儿童。一般来说,女孩七岁(男孩八岁)左右会脱去乳齿,长出恒牙,所以古人就用“龆龀”来代指七八岁的儿童。《史记·帝王纪》云:(帝俈)龆龀有圣德,年十五而佐颛顼。黄口:指十岁以下。黄口本来是用来形容雏鸟的嘴巴,后来被文人骚客引用衍生出了这一层意思;幼学:十岁。《礼记》上记载:人生十年曰幼,学。(小孩十岁除了“幼学”这个词指代之外,古人也经常用“外傅之年”来形容,出自《礼记·内则》: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学书记。)
总角:一般来说指的是八岁以上,十三岁以下的少年称谓。古时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然后在头顶各自扎成结,形状如同羊角,称之为“总角”;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古时女子到了十二岁就要开始带钗梳妆打扮,所以用“金钗之年”形容女孩十二岁;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豆蔻是一种在初夏时分开花的植物,而植物开花说明未成熟,所以就用来比喻人还未成年;舞勺之年:一般指男子十三,四岁。据《礼记》记载,古时未成童者(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唐大诏令集》载:比者,成童之岁,即挂轻徭)要学习一种名为“勺”的乐舞。
青年时期:及笄之年、志学之年、破瓜之年、弱冠之年、桃李(花信)之年,而立之年
及笄之年:女子十五岁。古时候女子在十五岁时,就会将头发盘起来,然后用簪子(“笄”本意是指古代束发所使用的簪子)绾住,寓意自己已经成年了。志学之年:泛指十五岁,无男女之分,不过一般用来形容男子。《论语·为政》中,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后就用“志学之年”代指十五岁。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古代文人拆“瓜”字为二八以纪年,谓十六岁(不过其实“破瓜之年”也可以指六十四岁,不过这个一般用来形容男子)。
弱冠之年:男子二十岁左右。在古代,男子在二十岁的时候会行加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表示此子已经成年,但是由于这个时候男子的体魄还未到达巅峰,体犹未壮,所以又称之为“弱”,故称之为“弱冠之年”;桃李(花信)年华:分别指女子二十岁,二十四岁,都是形容女子处在年轻貌美的年纪;而立之年:三十岁。古人讲究三十而立,即人一旦到了三十岁,就应该拥有自立的人格,学识,事业等,所以后人将三十岁称之为“而立之年”(“始室”也代指三十岁,《礼记·内则》:(男子)三十而有室)。
中年时期:不惑之年、知天命之年、耳顺之年、花甲之年
不惑之年:四十岁。出自孔子说的“四十而不惑”,讲的是活到四十岁这个年纪的人应该遇到事情能够明辨不疑;知天命之年:五十岁。出自孔子所言“五十岁而知天命”,大体意思就是,活到五十岁的时候,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再去过分地追求某件事一定要成功,思想觉悟得到升华;耳顺之年:六十岁。同样出自孔子说“六十而耳顺”,到了这个年纪,听别人说的话,自己能够判断出他讲的究竟是对还是错。花甲之年:六十岁。中国古代的历法,是以天干地支来计算的,以六十年为一个循环,一个循环被人们称为一个甲子,又由于天干地支的名号过于繁琐,各种花里胡哨,合在一起便诞生了“花甲之年”。
老年时期:从心之年、古稀之年、悬车之年、喜寿、耄耋之年、米寿、白寿、期颐之年、茶寿
从心之年(古稀之年、悬车之年):都是指七十岁。“七十而从心所欲”,所以将七十岁称之为“从心之年”;杜甫《曲江》一诗中有这么一句: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故后人将“古稀”用作七十岁的代称;古人一般到七十岁辞官归隐故里,平日里用于上朝搭乘的马车就基本上不用了,是为“悬车”,所以用“悬车之年”来指代七十岁。耄耋之年:八九十岁。三国魏曹操《对酒》诗:“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期颐之年:一百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喜寿:七十七岁的雅称。草书书法当中的喜字形似七十七,故用“喜寿”代指七十七岁;米寿:八十八岁的雅称。“米”字上下各有两个八,再加上中间有个十,可读作八十八,因此用“米寿”特指八十八岁;白寿:九十九岁。因为“白”字上面加一横就是“百”字,换句话说就相当于百去一,为九十九,故用“白寿”称呼九十九岁。茶寿:一百零八岁。茶字的草头代表二十,下面有八和十,一撇一捺又是一个八,加在一起就是一百零八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