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母者,不怕不爱孩子,就怕爱孩子却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
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高尔基说,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母亲和孩子的情感联结从其胎儿时期就已经开始,孩子在母亲血脉滋养下成长,听着母亲的心跳入眠,这种生命的共鸣带来的也是生命的依恋。
美国曼彻斯特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德.特洛尼克做过的一个名为“静止脸”的实验让人记忆深刻。
在这个实验当中,埃德.特洛尼克教授请一位母亲带着笑意和孩子进行交流互动,孩子的情绪此时非常饱满,而且积极回应母亲的一举一动。
随后,他让这位母亲换上了一副无动于衷的表情,并要求这位母亲对孩子的任何反应都不能做出表示。
孩子没多久就发现了母亲的不正常——她不再像之前那样对自己热情以待,于是孩子尝试用各种方法吸引母亲的注意,希望能引发母亲的积极回应。
当孩子多次尝试没有结果后,他崩溃了,伤心地大哭起来。
根据监测数据显示,孩子在母亲对他毫无反应的这段时间内,心跳加速,体内压力、激素水平都在增加,如果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下去,将对孩子的大脑关键部位细胞造成致命伤害。
埃德.特洛尼克教授表示,婴儿和所有人类一样,天生需要与他人互动。无法产生连接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可怕的。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本杰明·斯巴克认为,婴儿出生后的数月,开始热爱和信赖经常照看自己的那一两个人,把他们看成是自身安全的可靠保障。
而在大多数家庭,母亲就是这个安全感的来源。因此,母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孩子幼年时期,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更甚于父亲。
01为何母亲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比父亲更大?司马光在《家范》中说,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不知教也。用现代汉语来解释就是说:做为母亲,不应该担心不懂得如何爱孩子,而是要担心不懂得怎样教育孩子。
因此,在教育这个问题上,从孩子出生到成年,都需要付出努力。那为什么说母亲的影响要大于父亲呢?
埃里克森在心理社会学中提出,在孩子出生到其1.5岁期间,是建立基本信任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婴儿,对社会信任的最初理解来自于进食的舒适度、睡眠的安宁度以及内脏的放松程度等。
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以上说到的这些联结,都是与母亲密切相关的。因为除了母乳喂养的婴儿,大多数奶粉喂养的宝宝也是由母亲来照顾。
这个阶段形成的对母亲的依恋,要大于父亲。这也是孩子们在幼年时期,对母亲的依赖程度更高的主要原因。故而母亲的回应、母亲的一举一动,对孩子的直接作用力就显得更强。
那么,我们该如何将母亲的影响力优化,将更积极的因素融入到孩子的教育当中呢?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的ABC理论,就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参照。
02什么是“ABC”理论,它强调的是什么?埃利斯认为,一件事发生,是由某种原因引起的事件A(activating event),这种原因会引发结果C(consequence),但我们对待这件事的态度,将致使不一致的结果。
从上面的解释来看,我们对待这件事的态度,就是最为关键的B(Bridge)。
为了能够清晰明白ABC理论带来的效应,我们来看看下面的案例:
凡凡是个4岁的小朋友,这个年纪的孩子出于什么都想自己动手的阶段,凡凡也不例外。
一天,凡凡打算自己刷一下脏掉的白球鞋,可是他人小技不熟,弄得卫生间到处都是水不说,还把洗脸台面搞得满是肥皂沫,甚至牙刷上都沾到了赃物。
妈妈看到了十分气恼,孩子折腾这一圈,不仅鞋子没刷干净需要她返工,卫生间的脏乱,她也要费力气收拾。
所以就训斥凡凡添乱:“你折腾啥呢,以后这些事情不用你操心。”
凡凡的主动承担杂事的热情被打击了,他感到十分委屈,幼儿园老师鼓励他们学着做好自己的事,帮妈妈分担家务劳动,没想到妈妈却认为他是添乱。他以后在也不帮忙了。
在这个例子里,引起凡凡刷鞋的原因是老师鼓励他们学做家务帮妈妈分担,最终他没能做好,妈妈的态度——“你折腾啥呢,以后这些事情不用你操心。”导致的结果——凡凡以后都不愿意再帮忙。
那么,如果妈妈的态度是,“凡凡竟然自己刷鞋了呀,是怕妈妈受累想分担家务呢,做得很好!”最终引发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孩子得到了鼓励,愿意主动做更多的事。并且孩子就是在这样不断的练习当中,保持进步,学会技巧。
可见,“B”对一件事结果的影响是多么重要。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学会更好地掌握“B”,才能引导孩子往积极的方向发展。
03如何运用“ABC”理论做情绪管理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同样一件事,有的人就能一笑而过,继续前行;有的人则跌倒了爬不起来,一蹶不振的画面。这就是“B”的影响。
为了让孩子将来抗压能力更强,面对一切学习、生活中的艰难和打击时,更加顽强,父母有必要用好“ABC理论”,做好孩子的情绪引领。
✔客观看待。
对待孩子的学习也好,行为也罢,父母都要学会保持一种客观的观察姿态,要用理性分析这件事为什么发生,孩子在这件事当中的感受如何,孩子这样做得到了什么,然后再去表明自己的立场。
就像凡凡这个例子,妈妈如果能了解孩子的初衷,并理解孩子主动承担家务的心意,同时看到这个年纪的孩子,不可能像成年人那样井井有条,就不会采取那种指责和嫌弃的姿态了。
✔肯定优先。
当孩子努力去完成一件事的时候,也许结果不理想,父母也应该肯定他们的付出。
在锻炼孩子的意志力和恒心的阶段,父母更是需要不断鼓励孩子,让他们了解坚持前行的重要,而不是直接否定,埋下遇到困难就先放弃的隐患。
✔教授辅助。
不断地学习是人类进步的前提,不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人的一生当中只有保持学习的尽头,才能适应生存发展。
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一定要当好“摆渡人”,把掌握的技能知识教授个孩子,让孩子在经验借鉴和反复练习中提升自我。
台湾心理学博士洪兰认为,从人类演化的角度来看,女性所具有的情绪能量要远远超过男性,母亲是一个家庭的灵魂。
所以,在孩子的成长中,母亲一定不能忽视了自我提升,不会不懂的可以去学去问,在教育的道路上,我们的投入总是能见到回报。
今日话题:你是否发现了自己的态度或情绪,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你认为在孩子的教育当中,我们更应该看重过程还是结果呢?期待你的留言和讨论。
————————
我是文竹妈妈,家有两宝,大宝5岁,小宝3岁。一人带两娃的艰辛让我更懂得如何照顾宝宝。
文竹妈妈专注育儿知识分享,为宝爸宝妈排忧解难。欢迎各位与我分享育儿过程中的小问题小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