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妈妈6.5万卖掉双胞胎,只是为了还信用卡!网友:枉为人母

2019-11-16 03:00:05孕产
昨天看到一个这样的新闻:男友报案,说女友卖掉了两人的双胞胎骨肉,警察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原来女友生气自己生孩子时男友不在身边,两个孩子又早产身体赢弱,一周后女友分别以4.5万元和2万元卖掉了这对双胞胎,卖孩子的钱用来还信用卡和买手机了。

昨天看到一个这样的新闻:男友报案,说女友卖掉了两人的双胞胎骨肉,警察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原来女友生气自己生孩子时男友不在身边,两个孩子又早产身体赢弱,一周后女友分别以4.5万元和2万元卖掉了这对双胞胎,卖孩子的钱用来还信用卡和买手机了。

孩子找回后,随行的护士在照顾孩子

新闻下面有网友严厉谴责这个母亲,说她“枉为人母”。是啊,被自己的亲生母亲拐卖,这样的案件真的让人匪夷所思,尽管后来在警察的帮助下找回了两个孩子,交给女方父母抚养,但有这样一对不负责任的父母,真的难以想象这对可爱的双胞胎面临的将是什么样的生存环境。

只要是涉及到孩子的话题,防拐卖永远都是最热门的,像上面这个不负责任的奇葩母亲真的是很少见,大多数现实中的父母都是在时刻关注着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孩子,可是有一句俗话说得好:“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无论我们如何密不透风地给孩子设计各种保护网,但我们终究是生活在群体社会,父母都无法完全分清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更别提天真无邪的孩子了。

01、防拐卖教育中最容易被父母忽略的一点就是“刻板印象”

前几天本地发生了这样一件案子:一个五岁的小女孩跟妈妈一起在小区玩,妈妈低头看手机的时间,小女孩失踪了,后来查了监控发现,女孩跟一个男人一起进了隔壁小区,妈妈随即报警,警察来了之后当即锁定嫌疑人,很快就找到了这个带走女孩的男人、找回了还没来得及被转移走的小女孩。

事后妈妈问小女孩:“你为什么跟他走呀?不是告诉你不能随便跟陌生人走吗?”小女孩说:“我想玩旁边那个孩子的滑板车,可是他不让我玩,这位叔叔说他家里有个滑板车,他家的哥哥大了玩不成了,送给我玩,让我跟他去拿,我看他不像是坏人,就去了。”

一句“不像是坏人”,小女孩差点就此遭遇厄运,原因正是因为错误的“刻板印象”。

什么是“刻板印象”呢?

在心理学上,“刻板印象”也叫“定型化效应”,是指个人受社会影响而对某些人或事持稳定不变的看法。

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表现为在对于具有许多共同之处的某类人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判断,不用探索信息,直接按照已形成的固定看法即可得出结论,这就简化了认知过程,节省了大量时间、精力。消极的一面则表现为在被给与有限材料的基础上做出带普遍性的结论,会使人在认知别人时忽视个体差异,从而导致知觉上的错误,妨碍对他人做出正确的评价。

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小女孩意识里对坏人的“刻板印象”告诉她,像动画片上一样,长得很丑,甚至像灰太狼一样凶神恶煞般的人,或者是像书本里戴着大斗篷和口罩,想骗走孩子就跟孩子说“叔叔给你买糖吃”的人,这才符合坏人的形象,她不会跟这样的人走。而这个叔叔看起来很善良也很友好,跟小女孩心目中坏人的形象相去甚远,所以这个叔叔是个好人,是值得信赖的。

为什么孩子们都会有这样的“刻板印象”呢?

02、错误的“刻板印象”给孩子们带来什么?

记得前段时间,我家孩子幼儿园专门就孩子的安全问题开了一次家长会,在家长会上,老师问孩子们:“你们觉得坏人是什么样子的呀?”有的孩子回答:“坏人戴着大墨镜。”有的孩子回答:“坏人就是大灰狼。”还有的孩子回答:“坏人的牙齿尖尖的。”

不光如此,有的孩子看到别的孩子长相凶恶、或者有外貌上的缺陷就会跟父母说:“我不跟某某玩,他一看就是个坏孩子。”

看,大多数孩子用外貌作为一个人是否是坏人的基本评判,也就是说,孩子已经从外貌上形成了基本的刻板印象,认为坏人一定是有明显外貌特征的,很多时候我们教育孩子不要跟陌生人走、不要跟陌生人说话,孩子们甚至笃定地认为自己不会看错,能分辨好人坏人。这其实也跟我们日常的环境以及孩子平时接触的事物有一定的关系。

比如我们看动画片的时候,所有的动画片里都把好人跟坏人的形象特征刻画的非常具有代表性,比如我儿子喜欢的奥特曼里,坏人就是怪兽形象;童话故事里的巫婆都不是好东西,拯救人类的永远都是仙女;甚至在普通的连续剧中,坏人也是有着狡黠的眼神、猥琐的外貌……而那些代表着正义的好人,都是漂亮可人、呆萌可爱、阳光帅气的形象。

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自然会受这些外界因素的影响,对坏人形象固有的刻板印象。其实不光是环境影响,大人也在经常有意无意地给孩子灌输“刻板印象”。

比如很多家长会跟孩子说:“别跟那个淘气的小男孩玩,多跟你们班那个长得很可爱的某某某玩,她学习好。”“下次出去别跟隔壁那个长得很凶的叔叔说话”“下次不到这家来买东西了,一看那个店主就不像是个好人”。

人天生就是颜值控,连很小的宝宝都愿意让长得漂亮的阿姨抱,而不喜欢长得丑的人抱,这种刻板印象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人类自私基因带来的副作用,让孩子们下意识地对长得好的、看起来善良的人传递来的善意降低警惕。

03、如何引导孩子破除错误的“刻板印象”

2015年,四川省高院对外发布的数据显示,儿童被拐多为熟人作案。孩子对坏人的刻板印象,使得孩子对自以为的好人不加设防,导致众多悲剧产生。那么我们如何帮助孩子破除错误的“刻板印象”,让孩子认识到坏人是不会轻易在人前表露出“坏”的一面,从而掩饰自己做坏事呢?

l 教给孩子识别什么是危险场景

我曾经看过一个教给孩子防性侵的视频里,提到这样5个危险场景,告诉孩子如果遇到这样的危险场景,就一定要警惕:视觉危险、言语危险、触碰危险、独处危险、约束危险。

之前在网上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小女孩从小就受到邻居的性侵,第一次的时候,邻居把她叫到自己家里,说要跟她玩“给娃娃换衣服”的游戏,而她就是那个“娃娃”。

就这样,邻居先是骗她到自己家里跟她独处,这就应了上面5个危险场景中的“独处危险”,邻居告诉她她是“娃娃”,给她换衣服,这就应了“视觉危险”和“触碰危险”,因为在这个换衣服的过程中,邻居必然会触碰和看到她的隐私部位;在进行性侵之前,邻居先是跟她谈论了隐私部位,这就是“言语危险”,而后对她进行亲吻、拥抱,甚至性侵,这是“约束危险”。而这个小女孩在整个过程中都不知道自己处于危险之中,还以为这是“换衣服游戏”中的环节。

我们一定要告诉孩子这五个危险场景,无论涉及到其中任何一条,都一定要警惕。

除了性侵,针对拐卖,我们也要教给孩子识别危险场景。

比如有大人要求孩子跟他走(就像前面说的被隔壁小区人险些拐走的小女孩一样),无论是什么理由,很显然这个人就是坏人,想要做坏事,不然爸爸妈妈就在不远处,他为什么不找爸爸妈妈而是直接要求孩子跟他一起走呢?如果遇到这样的场景,一定要记得,不要跟随他人进入私密场所,如车子、房子、陌生的小区。还有空无一人的办公室教室树林等。如果非得进入,先和父母确认。

l 让孩子尊重自己的直觉

人体是很神奇的,除了视听味嗅等五感,还有被称为第六感的直觉。直觉是一种很特殊的灵感,会主动驱使我们远离危险。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趋利避害”,无法用科学去解释,可是却实实在在存在的,也是一个人的本能。

比如“害怕”这种情绪能让我们在感觉到危险的时候退缩、转身离开。我们天生的警觉系统,主要位于大脑右半球的前额叶和顶叶,由去甲肾上腺素调节。

很多孩子在面对坏人的时候,并不是不觉得有问题,而是明明知道有问题,却说不出来问题在哪,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如果他突然产生了“这事不太对劲”的不好的感觉,一定要尊重自己的直觉,不要否认自己的感受。他有权立刻做他所能做的一切(抓、咬、尖叫、逃跑)去维护自己的安全。

l 可以用动物形象做比喻

我们可以让孩子看一些坏人作案的新闻案例,让孩子慢慢形成一种场景印象,这样孩子就知道做坏事的人不一定都是面目狰狞的人,与此同时可以用动物做比喻,孩子更好理解。

比如海洋里有一种动物叫蓝圈章鱼,这种动物看起来呆萌可爱,像是发蓝光的星星一样,看起来人畜无害,可是当人在水里看到它时,就会感觉置身于梦幻空间,一旦被它咬就会迅速中巨毒而死。

我们可以用这样表面美丽、内在恶毒的动物来告诉孩子,很多坏人也像蓝圈章鱼一样,表面看起来毫无异常甚至比普通人更加亲切,但这都是为了他能顺利做坏事而伪装出来的表象。

l 跟孩子预演危险场景

最好是父母提前跟孩子预演一下危险场景,比如父母不在身边,找个朋友装作陌生人来跟孩子搭讪,看一下孩子当时的反应;再比如在家时请他人扮成借东西的陌生人、查水电的工作人员等等,看孩子会不会让他人进门,进而跟孩子科普遇到这样的情景怎么办。

另外还可以跟孩子玩“坏人捉小孩”的游戏,假装自己是坏人,抓住孩子要放在车子里。

我们还要告诉孩子“如果有陌生人朝你走过来,离你特别近,你要赶紧跑开,回家找爸爸妈妈;或者跑到人多的地方去,大喊:这不是我爸爸,救命啊!”

《儿童安全手册(The Safe Child Book)》作者兼丹佛儿童联盟创始人及负责人谢里尔·克拉泽博士建议,与孩子通过肢体演习不同情境可以帮助他们牢记这些安全原则。

其实最好的方式就是,父母对孩子的安全时刻保持警惕之心,带孩子出门眼睛不离孩子身上,在人多的时候一定牵好孩子的手,另外,赶紧回家问问你的孩子:“你觉得坏人是长什么样子的?”

我是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喜欢读书、写作、画画,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坚信即便生活一地鸡毛,内心也要拥有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喜欢我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的头条号@陪宝宝写日记,也可以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帐号:陪宝宝写日记,共同探讨育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