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归因偏差”,对孩子性格和行为的影响也不同,家长要重视
文|育儿黄金计划(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会发现孩子的一些行为常常是“不走寻常路”的,有时还会让家长万分抓狂,甚至家长会有“打孩子”的冲动!
这种“不走寻常路”的行为,有的是孩子“突如其来”的行为,有的是家长告诉很多遍“明令禁止”的行为,家长内心简直就是崩溃的。当孩子的一些行为出乎你的意料,甚至使你无法容忍的时候,你是选择顺其自然,还是会大声呵斥孩子,还是动手打孩子呢?
事实上,父母之所以有各种各样的反应,那就是大多数的父母都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想问题,也就是“归因偏差”在作怪,“归因偏差”促使父母思考问题的局限,也就自然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去看待孩子的行为。
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面对一件事情或者一种现象感到新奇时,都会不自然的对这个事物进行一下自己的分析,总会用自己的想法试图找到背后的原因,这就是所谓的“归因”。
那么什么是“归因偏差”呢?归因偏差是大多数人具有的无意或非完全有意地将个人行为及其结果进行不准确归因的现象。简单来说,就是认知者歪曲了事情的某些正确的信息。
比如,有句俗语叫“一唱雄鸡天下白”,这就是一种归因偏差,公鸡每天早晨一啼叫,天就亮了,那么公鸡就会认为是它一叫天才亮的。但众所周知,天放亮和鸡叫一点关系都没有的。
再比如,孩子在最近一段时间内学习特别努力,最近的期中考试成绩进步非常大,那么家长就认为是努力的结果,这也是一种归因偏差,其实孩子成绩提高努力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但是学习方法的改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1.基本归因偏差加入某一天早上,有一个孩子迟到了还没到学校,这个孩子以前也曾经有过迟到的行为,如果您是老师您会怎么想呢?
A.这个孩子时生病了,还是家里有什么特殊事情没来呢?B.这孩子,以前就总迟到,现在还不改过,自制力太差了!有第二种想法的人就属于基本归因偏差,基本归因偏差就是指人们常常低估行为的情境原因,高估倾向性原因,也就是当我们在解释别人的行为时我们总是喜欢倾向于行为者。
前文中,由于老师并没有接到家长的请假,在没接收到任何信息的前提下,根据孩子以前的表现,如果就确定了孩子吃到是因为自制力差的原因。最通俗点的解释,老师认为孩子迟到是孩子自身的问题,反而忽略了可能造成迟到的其他因素等。
这就造成了老师对孩子的定位就变成了这个孩子是一个自制力差,缺乏纪律意识的孩子。那么自然而然,在将来一旦孩子出现什么错误老师就会把这个负面标签贴到孩子身上。
而且常常这种“偏见”却是很难“更新”的,比如,孩子写作业慢,我们就认为孩子时慢性子,干什么都是慢的;孩子不小心打碎了玻璃,那么这个孩子就是淘气的……这些都要归结为“基本归因偏差”。一句俗语总结,那就是“不撞南墙不回头”。
对待基本归因偏差这种认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孩子的错误一定要仔细了解,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背后隐藏的真正的原因,不要因表面现象直接对孩子进行否定,或者直接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等错误的行为。
家长要经常和孩子沟通,站在平等、尊重的角度,让孩子多多表达自己的心声,多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家长要把自己当时孩子的朋友,而不是孩子的“监督者”和“审判者”。
2.行动者—观察者偏差记得当初刘翔跨栏夺冠后,各种媒体包括身边好多人都对此事加以议论,面对这个举国欢庆的新闻,各种对刘翔的夺冠,作为观众,或者说作为旁观者的评价也纷纷传来,有的人认为是刘翔真正实力的证明,而有的人却认为仅仅是运气使然。
而后刘翔又经历的伤痛的折磨,导致比赛成绩下降后,有是铺天盖地的各种评价和新闻,而这次几乎都倾向于各种负面的言论。那么这种归因偏差就属于行动者—观察者偏差。
行动者—观察者基因偏差就是,行动者归因将个人失败归因为情景,成功归因为内在的特质;观察者则将个人失败归因为特质,成功归为情景。
由于行动者与观察者的信息来源不同,判断思维不同等因素的影响,所以行动者在对自己过去会有一个确定的信息,而这种信息是观察者所获取不到的,那么很自然他们对同一件事情做出的判断是不同的。
同样,行动者因为对自己的过去有所了解,那么他一旦遭遇到问题或失败时,就很容易将这种问题出现的原因归结于外部因素。由于观察者对行动者的不了解,很容易将他们的问题或者失败归结于内部因素。
比如,学校的考试,在学生看来,考试没考好,不是因为题难就是因为老师判卷太严,或者是因为学校隔壁施工声音大影响答题;
而站在老师的角度就是学生考试没考好的原因就是学生没有努力、没有认真学习,至于很自然的忽略了导致学生成绩下滑的其他因素,比如家中的变故、学生的身体因素等。
这种偏差类型,对于孩子这一群体来说,就要经常自我反省,学会在事情中先学会寻找内因,查找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吾日三省吾身”,做到认真的反省自己查找自身的原因,才会让自己得到一定的进步。对于老师和家长来说呢,则要更多和孩子沟通,老师和家长之间也要做到经常沟通,老师和家长要随时掌握孩子在家庭和学校中的动态,才能理性分析孩子的行为。
3.自利归因偏差琳琳和兮兮一起参加学校的舞蹈比赛,两个人共同表演的双人舞,这个舞蹈在她们两人日常练习的时候得到了大家一致的好评,这让两个人信心满满,认为一定会在比赛中大放异彩。
可是比赛结果却让她们大失所望,只得了三等奖,两人都很气馁,可是兮兮很快调整了状态,而琳琳却一直不能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在家时还偷偷的哭了,有时埋怨评委的不专业,有时埋怨兮兮配合的不好等等。
像琳琳这样的孩子就属于自利归因偏差类型的,所谓自利归因偏差就是指人们一般对良好的行为或成功归因于自身,而将不良的行为或失败归因于外部情境或他人。
简单说就是好的结果都是因为自己,坏的结果都是因为别人造成的。这种归因偏差还会在人们进行玩配合性的手游中比较常见,比如玩手游中,胜利了是因为团队的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输了就是因为队友很坑造成的。
这样的人常常看不到自身的问题所在,总将坏的结果归结于别人身上,自己不承担任何责任,就是为了维护自己的价值、自尊和美好的形象,认不清眼前的事实,逃避责任,所以在以后的生活中总是处于“与我无关”的逃避状态,自然就会没有进步,永远与成功失之交臂。
这种类型的归因偏差,首先对自己进行理性分析,或者找父母老师为自己分析原因,并虚心接受任何评价的建议,在结合自己总结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剖析。
让孩子学会在面对失败和挫折时不要怨天尤人,尽可能的强调客观原因。千万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论一点,不及其余。
不同的人对待每一件事物都有不同的看法,每人处事方式,思维方式都是不同的,而三观的形成又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所以当我们无法理解另外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我们不妨去了解一下他曾经的经历,也许就会理解他的行为和思维。
一百个家庭培养出一百样的孩子,当100个孩子长大后,背后隐藏的是这100个家庭世界观的较量!
今日互动:面对孩子的行为,您属于哪种归因?欢迎留言讨论。
————————
新手爸妈们,看我的文章,分享点赞,和我一起制定育儿黄金计划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