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妈妈不要你了”,对孩子的杀伤力有多大?
我很反感一些大人跟孩子讲话的方式,非但完全不顾及孩子的感受,甚至以激怒、刺激孩子为乐。《生命时报》曾经发起过一项调查:你最讨厌的逗小孩的方式是什么?结果排名第一的选项是“妈妈不要你了”。
稍微留心一下周边,你会发现这句话出现的频率真的很高,这很可怕!
大人们为什么喜欢这么说?一种无非是想逗弄孩子,自己过了嘴瘾,却在孩子心里留下阴影。
二胎家庭的孩子,常常会听到“等妈妈生了弟弟(或妹妹),就不要你了。“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的孩子,也逃不过亲戚邻居的调侃,“妈妈不要你了。“
常常把惹得孩子生气哭闹不止,而这些所谓的亲戚邻居竟然还会觉得有趣好玩,甚至还在哈哈大笑。
另外一种是在用威胁的方式哄骗孩子,想让孩子乖乖顺从听话。
见过一对带着孩子逛商场的父母,孩子不知道为什哭着赖着不肯走,妈妈哄得不耐烦了,就板着脸用严肃的语气说:“你再不听话,我们就不要你了。”说完拉着丈夫作势要走,惊恐的孩只好立刻妥协去追上父母。
这种吓唬的方式,对还没有分辨能力、完全依赖父母的小孩很奏效,慢慢也就成了很多父母、长辈管教孩子的惯用伎俩。
无论是出于怎样的目的,对小孩说出这样的话都是不可取的。当大人们自以为驯服了孩子时,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却因此受到了伤害。
这样的话会给孩子造成心理伤害“妈妈不要你了”这样的话,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使得恐惧、焦躁、不安等负面情绪占据孩子的内心。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在父母的养育中建立起来的良好的依恋关系,就是一切安全感的来源。
孩子的心智发展尚不成熟,只会通过别人的面部表情和行为行动去认知,无法区分区分大人的行为和他们复杂的内在动机,他不知道大人们是在开玩笑,小孩子就是开不起玩笑,他会认为爸爸妈妈的离开,就是真的离开了。
当大人们说完这话还觉得好玩好笑的时候,这些幼小的心灵正被极度的惶恐不安侵袭,大家真的忍心吗?
其次,这样的话会让亲子间的依恋关系遭到破坏,容易造成孩子情绪不稳定,出现退缩、敏感、多疑和不自信的心理,不利于孩子的性格塑造。
幼儿园老师说,小杰是个聪明的孩子,回答问题时总是喊得很大声,但只要单独叫他起来,声音就会变得很小,小脸憋得通红。
最让老师头疼的是,只要是妈妈送小杰上学,到门口总就会大哭大闹“妈妈别走,我要妈妈……”,家里其他人送就不会这样。小杰妈妈尴尬地说,前几年孩子在老家,总有人用“如果不乖,妈妈就不要他了”来吓唬他,现在就特别粘我。
另外,长期听“妈妈不要你了”这类话的孩子,大都适应能力差,难以与人建立亲密关系。
小侄子是奶奶在家里带,父母在深圳工作,左邻右舍同龄的孩子只有他是父母不在身边的,经常也会有人用这样的话逗他。
后来别人再说他会生气、会记仇,慢慢变得不喜欢跟别的小朋友玩,也不爱叫人,除了爸爸妈妈以外的人,一律称呼为“别人”,无论是爷爷奶奶,还是外公外婆。
遇到这种情况,父母应该怎么做?不是所有听了“妈妈不要你了”这类话的孩子,都会成为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如果有人跟你的孩子这么说,或许我们可以这样做:
1、对这样逗弄孩子行为的坚决制止
对于亲朋邻居之间无心的逗弄,我们可以客客气气的指出,并且要求不要再跟孩子说这样的话。一般通情达理的亲友都会意识到自己的不妥,并且有意识的避免。
对于蛮不讲理、不觉得自己有问题,反而指责我们开不起玩笑、小题大做的那些人,建议直接怼、正面刚,比起维护他们的面子和关系,维护自己孩子的身心健康更加重要。
2、认真地告诉孩子:你爱他,永远不会不要他
无论你当时在不在场,只要你发现孩子因为这样一句话而受了委屈。一定要在第一时间温柔且认真地告诉他:“爸爸妈妈永远爱你,永远不会不要你。”
孩子心里受伤时,更要让他感受到被爱、被肯定的感觉,这么做能向孩子传递你所给予的精神上的陪伴和关怀。在心理学上,这也是一种修复幼儿心理创伤的稳定化技术。就算你一时不能陪伴在身边,孩子也能及时得到安慰,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会渐渐明白即使你没在他身边,也依然爱着他。
3、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高质量的陪伴,不是在要求陪伴的时长,而是陪伴的质量。
有的父母可以一天24小时陪着孩子,但大多数时候都在玩着手机,孩子只要看着不出意外就行;有的父母只有晚上的时间能和孩子相处,但在这段时间他们收起了手机、关掉了电视,专心和孩子游戏、互动,相处的时间非常融洽,孩子也很开心。
孩子对大人的情绪感受都很敏感,相比之下,高质量的陪伴更加注重孩子的感受和体验,能让孩子感觉到更多的关爱和愉悦,更加有利于安全感的建立,以及亲子之间信任和默契的培养。
最后,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快乐成长,如果下次碰上有人还在对孩子说“你妈妈不要你了”,请及时制止他们。
你的身边有没有人经常对的孩子说“妈妈不要你了”,你都是怎么处理的呢?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作者简介:发现孩子的蓝妈妈,专注儿童心理健康和教育,与孩子共同成长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