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等待的孩子难以成功?你可能误会了“延迟满足”
周末去朋友家,朋友家的老大今年8岁了,吃完了饭嚷嚷着要去买玩具,朋友和他商议:“下次考试,你要是能考进前三名,我就给你买。”
孩子悻悻地回到自己屋,闷闷不乐起来。
过了一会,刚一岁多的二宝趴在地上哭着要抱抱,朋友正忙着收拾厨房,我要过去帮着抱他,朋友朝我使眼色:“先别着急抱他吧,孩子哭一会没事的,我刚看书上说,养育孩子,要懂得‘延迟满足’,这样才能让孩子学会克制。”
我一个劲地朝朋友翻白眼:“你可拉倒吧,老大你延迟满足就罢了,二宝这么小的孩子,你也延迟满足,你知道孩子有多受伤吗?”
1
“延迟满足”到底是什么
发展心理学里有一个经典的实验。实验者发给4名被试儿童每人一颗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
结果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两颗糖。
研究人员跟踪观察发现,那些以坚忍的毅力获得两颗软糖的孩子,长大后表现出更强的适应性、自信心和独立自主精神,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而那些经不住软糖诱惑的孩子则往往屈服于压力而逃避挑战。
这就是著名的“延迟满足”实验。那些能等待并最后吃到两颗软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仍能等待机遇而不急于求成。
他们具有一种为了更大更远的目标而暂时牺牲眼前利益的能力,即自控能力。而那些急不可待只吃一颗软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则表现得比较固执、虚荣或优柔寡断,当欲望产生的时候,无法控制自己,一定要马上满足欲望,否则就无法静下心来继续做后面的事情。
换句话说,能等待的那些孩子的成功率远远高于那些不能等待的孩子。
的确,生活中,如果孩子要什么,父母马上给什么,孩子很容易养成性格急躁、不会等待、不懂珍惜、不会感恩等不良品性,这样的孩子不但难以成功,更难以得到快乐。
为此,父母有必要对孩子进行“延迟满足”的训练。
2
“延迟满足”要看情况
所谓“延迟满足”,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忍耐”、“节制”。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大的享受,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
但“延迟满足”不是单纯地让孩子学会等待,也不是一味地压制他们的欲望,它是一种克服当前的困难情境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
而如果延迟满足能力发展不足,容易性格急躁、缺乏耐心,进入青春期后,在社交中容易羞怯固执,遇到挫折容易心烦意乱,遇到压力就退缩不前或不知所措。
3
怎样做到“延迟满足”
能不能够忍耐和长时间地等待,是孩子自制力强与弱的一种表现,因为生活中并非事事都遂人愿。那么生活中,父母要怎样训练孩子的延迟满足呢?
循序渐进,从易控制的事做起 延迟满足能力的培养要在长达十多年的观念传递之后,孩子才会把它内化为自身的一种素质和能力。
因此,延迟满足地训练要循序渐进,从易控制的事做起。因孩子的年龄、需要不同,父母给予其延迟满足的时间和方式也应有所不同不同。
比如刚出生的宝宝主要是生理需要,当他们饿了或渴了,就会嗷嗷大哭。父母可以稍微晚几秒给孩子喂奶、喂水,让他们从小就学会等待。
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至两三岁,孩子的需要逐渐多起来,父母要学会分析孩子的合理需要,给予不同的延迟满足方式:可以推迟满足时间,让孩子学会等待;也可以让孩子付出劳动或努力。
比如孩子喜欢上了一台遥控车,这时父母可以告诉宝宝等他过生日时,父母再买给他。如孩子想要一辆自行车,父母可以让他帮忙做家务一星期,然后再买给她。这样在等待的过程中,孩子学会了忍耐,也学会了珍惜。当然,父母的许诺都要得到兑现,不然孩子会觉得这是你故意拖延的借口。
冷静对待孩子的任性哭闹 有的孩子很任性,当父母不能即时满足他们的要求时,他们会通过哭闹来与父母抗争,这时父母一定要冷静对待,态度坚决,不能有半点让步。
必须让孩子明白,生活中有些东西并不是想要,就可以立即得到。当孩子发现哭闹不能解决问题时,他就会试着按照父母的意图做,要么等待,要么通过付出努力得到想要的东西。
不要吝啬表扬 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离不开父母的鼓励。
当年幼的孩子努力按照成人的要求“刷新”自己的纪录时,父母一定要肯定孩子,给予一些小奖励,从而让他们获得坚持的动力。
另外,如果孩子坚持要获得及时满足,父母也不要勉强孩子刻意坚持,因为对于年幼的宝宝,让他们自觉地自我控制欲望是一件很难的事。
“延迟满足”的目的在于训练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学会忍耐。而有延迟满足能力的孩子,在今后的学习中更易成功,在未来的人生路上也会更有耐性,较易适应社会。因此,爸爸妈妈不要因为爱孩子而一味地满足他,延迟满足能让孩子将来获得更大的成功。
“延迟满足”是一种性格,也是一种能力。在学前阶段是孩子主动性发展的关键期,初中和高中都是孩子自我意识变化迅速的时期。
因此在这些阶段,营造一种氛围,让孩子在自主、主动地行动中获得心理和物质的满足,同时要给予一定的引导和约束,特别是要在一些情境中推迟其需要的满足。
这样,我们的孩子从家庭走向社会才会从容、镇定,不会被困难所吓倒;将来踏入社会,不管遇到任何风雨他们都能勇敢前进。
静女夭夭:现居济南,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致力于婚姻情感、青少年家庭教育、亲子沟通、心理辅导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出版《不打不骂教出男子汉》《全面捕捉儿童敏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