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惩罚孩子总怕把握不好度?用好“逻辑后果”工具,惩罚孩子有尺度

2019-11-09 15:26:03孕产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逻辑后果法"首次出现于《正面管教》之中。现在,也有很多父母运用"逻辑后果法"来教育孩子。也很多父母都弄不清楚"自然后果法"和"逻辑后果法",其实二者很好分辨。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逻辑后果法"首次出现于《正面管教》之中。现在,也有很多父母运用"逻辑后果法"来教育孩子。

也很多父母都弄不清楚"自然后果法"和"逻辑后果法",其实二者很好分辨。"自然后果法"式没有人为干预的,孩子自己承担事情的后果,而"逻辑后果法"是人为干预的,孩子犯了错,父母必须有所介入,给予孩子一些处理措施,让孩子能够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相比于"自然后果法",更多的父母倾向于使用"逻辑后果法"。父母习惯于干涉孩子的行为,当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孩子总要给予孩子一些惩罚措施,防止孩子下次再犯类似的错误。

当父母运用"逻辑后果法"时,孩子的表现也不错。所以,"逻辑后果法"是被大多数父母认同并且接受的教育模式。

事实上,很多父母并没有真正明白"逻辑后果法"。

正面管教的创始人之一简.尼尔森,在书中曾说:

"多年来,我一直提倡使用逻辑后果。然而,我常常感到非常沮丧。因为不少家长和老师提供给我的使用逻辑后果的实例,在我看来更像是惩罚。"

很多父母只是利用"逻辑后果法"为他们的"惩罚"披上了一层外衣。

父母是在"惩罚"而不是使用"逻辑后果法"

一些父母把"逻辑后果法"单纯地认为是惩罚,于是,在孩子犯错时,父母就惩罚孩子。其实,父母的惩罚力度往往是处于一种失控的状态。孩子身体和心理承受的伤害,要比父母想象中地严重得多。

究竟"惩罚"与"逻辑后果法"有什么样的不同呢?

1、 目的不同

惩罚是为了让孩子得到教训,下次不敢再犯相同的错误;而有效的"逻辑后果法"是为了让孩子明白自己为什么是错的,错在哪里,通过这次错误能够学习到什么东西。这是一个积累人生经验的过程。

2、 父母的地位不同

在惩罚种,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父母的地位始终要高于孩子,

即父母主导孩子,父母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而孩子只能在旁边听着。"逻辑后果法"中,父母与孩子的地位是平等的。

3、 父母的信念不同

父母更多想的是要让吸取教训,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和付出代价。而"逻辑

后果法"中,父母更多的是将注意力放在让孩子学到宝贵的人生经验,让孩子去体验和选择逻辑后果。

4、 父母的做法不同

前种方式是对孩子做出很多惩罚行为,在这些惩罚行为中,很多都是不相关

的惩罚,父母采用的态度也是猛烈打击。而在"逻辑后果法"中,父母会给予孩子更多的选择权。并且告知孩子:"犯错没有关系,可以再试一次。"

5、 最终的教育后果不同

惩罚中更多的是体现父母的权力意识,父母的隐藏信念是,"我是大人,你

是小孩,你必须要按着我说的去做",孩子做错不懂事,就要吃苦头。父母认为,让孩子吃苦头,比帮助孩子改正错误更加重要。

而"逻辑后果法"却是完全相反的想法,有效的"逻辑后果法"是为了帮助孩子明白人生的意义,学习做人的经验,通过一次次的抗挫和试错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误用"逻辑后果法",会给孩子带来很多不好的影响

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战》这本书中说:

"当我们使用'逻辑后果'这个词时,父母们往往把它误解为这是将他们的要求强加给孩子的一种新方法。这正是孩子们对'逻辑后果'的看法——经过伪装的惩罚。"

我们需要经常提醒自己:我没有权利惩罚一个和我享有同等地位的人,我有责任引导我的孩子。我没有权利强迫他人接受我的意愿,我有义务不对他人的过分要求妥协。

通俗一点来说,误用"逻辑后果法"的人会有以下的表现:当孩子做错了事情A,父母就让孩子承担事情B、C、D、E......

而有效的"逻辑后果法"是,当孩子做错了事情A,那么孩子就只需要让孩子承担做错A事情的后果A,并把其他多余的惩罚时间花在引导孩子,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吸取人生的经验。

具体来说,误用"逻辑后果法",会让孩子出现"4R效应"

1、 愤恨(Resentment)

孩子认为,自己只是做错了一件事情,结果父母竟然让自己承担这么多个不相关的后果,这太不公平了,孩子就会产生愤恨的情绪。带着愤恨的情绪,孩子会一直处于一种情绪失控的状态,很难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2、 报复(Revenge)

由于父母和孩子是处于一种不平等的状态,而孩子也能够感觉到自己和父母的地位是不相等的。于是,这次孩子被过多惩罚了,孩子会产生报复心理,觉得自己下次一定还要这么做。这样就可以惹父母生气了。

3、 叛逆(Rebellion)

叛逆也就是一种对着干的心理。孩子认为,既然你这么讨厌我的不懂事行为,那我下次一定还要这么做,谁让你惩罚我,我就是要惹你生气。

4、 退缩(Retreat)

退缩表现在两种情况,一是孩子的逃避侥幸心理,"下次我还这么做,但是我要小心一点,不能让你发现。"二是孩子的恐惧心理,孩子害怕父母发怒的模样,于是就下意识地远离父母。

父母应该用好"逻辑后果"工具,把握惩罚孩子的尺度

如何控制惩罚的度,如何让"逻辑后果法"生效,是父母关心的问题。要想解决以上两个问题,父母就应该用到"逻辑后果"工具——"4R+1H"原则。

"4R+1H"是指相关 (Related)、尊重 (Respected)、合理 (Reasonable)、提前告知(Revealed in advance)、帮助(Helpful)。

结合孩子在吃早餐时不小心打翻了牛奶来说明。

1、 相关 (Related)

让孩子受相关的惩罚,而不要随意添加其他无关的惩罚。孩子打翻了牛奶,牛奶撒到了桌面上,那么父母就应该让孩子去拿抹布把桌子擦干净就好了。

不要强行增加惩罚,比如说,"你中午别吃饭了,孩子今天不能玩玩具,晚上不能看动画片。"孩子一听到这些多余发惩罚会变得沮丧,最终可能连一个桌子都擦不好。

2、 尊重 (Respected)

孩子犯了错,父母不要随意辱骂孩子,不能说出一些影响孩子人格的话语。

比如说:"你都这么大个人了,怎么连牛奶也会打翻呢?你真是太笨了,我都要被你气死了!"

孩子停留这些话,很有可能会产生自卑心理和挫败感。

3、 合理 (Reasonable)

"合理"是指孩子承担的后果一定要合理,父母不能借题发挥。父母对孩子错误的行为做出合理的要求和惩罚,孩子也能接受父母的惩罚。

4、 提前告知(Revealed in advance)

孩子犯了错误之后,父母要警告孩子,"下次不要在犯这样的错误了,要注意一点啊"。过了几天,孩子又喝牛奶的时候,父母就要提醒孩子:"小心一点,不要像上次那样,又把牛奶打翻了。"

提前告知起到一个警醒的作用,它可以降低孩子继续犯错的几率。

5、帮助(Helpful)

帮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让孩子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是"逻辑后果法"的最终目的。父母还要帮助孩子,让孩子不犯类似的错误。如果是像打翻牛奶这样的小事,那么父母就在孩子做这件事情之前提醒孩子即可。

如果是比这个事情更大、更严重的事情,父母就要为孩子考虑好解决措施,并且让孩子去施行,避免再出现这样的错误。

我是尼莫妈妈育儿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育养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够有助于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孩子能更好地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个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