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被她恨,她被女儿恨!原生家庭的错误,为何总被“复制”?
很久以前,一个小女孩和小朋友玩捉迷藏,奔跑中不小心摔倒,四肢趴在水泥地时左脸部擦伤。当她脸上淌血地哭着回家,没想到母亲听完她受伤的原因后很生气,拎起棍子就打。
“我受伤了,为什么还要打我?”她委屈地问母亲。
“谁让你乱跑?好好待家里就没事!”
“我觉得我好像不是妈妈生的!”她对母亲大叫,眼泪夺眶而出。
后来,这个小女孩长大,再后来结婚生子,她也有一个跟她似乎同一个模子出来的女儿。
有一天,她的女儿从幼儿园回家,认真地对她说:“妈妈,我不小心把同学的玩具弄坏了,我不是故意的。”
她开始下意识地怒骂女儿:“你怎么这么坏?为什么要弄坏别人的玩具?”还伸出大手用力拍了一下女儿的小手。
故事还没完,晚上吃饭时,她的丈夫问女儿:“今天过得开不开心?”没想到她的女儿竟然瞬间大哭,还一边哭一边说:“我觉得我好像不是妈妈生的!”
当作为妈妈的她,听到女儿说“我觉得我好像不是妈妈生的”的那瞬间,她想起了自己小时候,也忍不住大哭。
这位妈妈后来无助地跟我说:“明明很爱孩子,却又总是不知不觉地伤害她,恶梦不灭……”
打骂孩子的恶梦,为何难消?
有一个研究是这样的:
一只狗被放在通电的板子上,四周围着铁网。一开始,板子只有一半空间有电,通电之后,这只狗在乱奔时,发现有些地方没电,它很快就掌握了窍门,例如板子的左边会有电,右边却不会。那么它在下一次板子通电时,它就会走右边。可是,如果这只狗发现,左右两边都有电,无论它怎么挣扎怎么乱撞,还是会被电到,最后它干脆就躺在板子上被电,不采取任何措施。这就是知名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的“习得性无助”。
想想那些喜欢事事打孩子的大人,孩子不吃饭会被打,孩子吃少了也被打,孩子干脆就厌食了;孩子不收拾玩具会被打,孩子收拾得不够干净也被打,孩子干脆就不收拾了;孩子玩球踢倒水杯被打,孩子把球踢进草丛也被打……最终,长期经历打骂的孩子什么也不想做了,最终自我放弃。
“狠狠打,孩子就听话了”,很多热衷打骂孩子的大人,经常对自己的“经验”沾沾自喜。孩子“听话”的表现背后,实际上就是习得性无助,除了父母要求的,连孩子本该做的,他们也不做了。因为孩子为了不再做错事,干脆什么都是懒惰对待。习得性无助会跟随孩子一辈子,依赖、不积极、低自尊。
一位朋友曾经跟我说过她小时候的一个经历。
那一年那一天,她和父亲前往菜市场买菜,路经一家商铺时,父亲要买两只碗。她在商铺里面开心地跑,不小心把架子上的一排碗碰掉了,几乎大半被摔烂。回家后,她的父亲气急败坏,抓起扫把说:“我今天要打死你!”那一刻她感觉很恐惧,她心想,“看来我今天要死了。”后来,她没被父亲打死,而是从此,每一次做错事时都不敢应对,脑袋一片空白。如今长大,她当年那一幕还经常浮现……
除此之外,这种家庭的孩子,虽然他们的内心充满伤痛,可也慢慢地学会了“打骂是一种会让孩子听话的方式”,所以,未来他们的孩子犯错时,他们就会下意识地采取与上一辈相同的教育方式——打骂教育。
原生家庭的打骂恶梦,该破了
过去,我们大部分的老一辈缺乏教育方法,当他们对孩子感觉生气了,就采取打骂的做法,他们以为那就是教育。当这些被打骂惯的孩子长大,有些人会毫不怀疑地继承打骂孩子的做法;有些人看见了自己内心的阴影——正是老一辈的打骂教育造成的,他们未来会有意识地避免打孩子。
无论有意识还是下意识,打骂孩子的教养恶梦,不应该再发生在可爱的孩子们身上了。可有些爸妈经常说,“我也觉得打骂不对,有时就是忍不住,怎么办?”
下面是幼儿说建议的“破打法”,希望能帮到你:
步骤1、有意识地自我提醒
当孩子犯错时,爸妈要有意识地自我提醒——不要打孩子。如果有些爸妈对自己不够信心,可以让身边的人帮忙提醒。
例如可以让另一半在你暴怒时帮你牵住暴怒野马的缰绳;还可以让孩子提醒你,例如幼儿说推荐的“坏虫子”提醒法,“妈妈,你的‘生气虫’跑出来了,我很害怕”,“爸爸,快把你的‘着急虫’关起来呀,不要打你儿子啊!”获得提醒的父母,会非常有效地帮大脑实现情绪降温。
步骤2、情绪冷静后,告诉孩子哪里做错
有些父母在暴怒时情绪激动,如果这时教育孩子,一定是充满抱怨和不理智的,这时爸妈可以采取“洗脸法”或“暂时离开法”。
具体如何做?“洗脸法”就是当你感觉怒气难消时,走进洗手间洗一把冷水脸,能帮助你情绪冷静。“暂时离开法”呢?具体做法就是在你感觉生气时,暂时离开孩子的“犯错现场”,例如到阳台看看远方,待情绪降温后,再回到孩子身边,接着告诉孩子哪里做错了。
不过这两种做法,父母都需要注意孩子留在原地会不会有安全隐患,一定要确保孩子的安全才能暂时离开。
步骤3、让孩子知道,如何做才对
幼儿说发现很多父母在批评孩子时,只强调犯错的部分,常常忘记告诉孩子如何才是正确的。
“别抢玩具”,如果再增加“你可以问小朋友借”就更好了;“别大吵大闹”,如果再增加“你可以坐在沙发上看绘本”就更好了;“别推小朋友”,如果再增加“你需要等待,她玩完秋千就轮到你”也就更好了……孩子在获得大人清晰明确的指导后,未来才能减少犯相同的错误。
步骤4、必要时,可以适当惩罚
有些妈妈说,“只是沟通,效果不好,孩子下次还会再犯错”,怎么办?对于错了一次又一次、丝毫不改的孩子,父母可以尝试适当惩罚。最常见的有“结果惩罚法”,例如当孩子不收拾玩具,那么你就可以暂时没收孩子的玩具。又或者是“冷静区反省法”,当孩子犯错时,让孩子去冷静区待一会。
最近有一位妈妈的故事一直温暖着我。
她说她经常会想起童年的恶梦,那一晚,她的妈妈把她推进房间,抓起衣架就往她身上狠狠地抽,身上巨大的疼痛让她觉得皮肤正在被一片片撕开。在巨大的恐惧中,她一直听到年迈的奶奶在房间外拍门喊“别打了,打死妞儿了……”长大后,这段恐惧还在,却完全忘记了当时为什么被打。
后来,她也成为一位妈妈,她的儿子很调皮,经常会犯错,有些错误还不小。有一次,孩子偷了同学的零食,这位妈妈在暴怒的瞬间,小时候自己被打的经历一闪而过。这时她有意识地说:“妈妈小时候也经常犯错,姥姥没给我机会,现在,妈妈给你机会……”说这句话时,她的双眼满是泪水,她的儿子难过地低头认错。
有人说,弱者不懂原谅别人,因为“原谅”是强者的证明。伤得多深,阴影就有多宽,可孩子是阴影背后的阳光,别轻易推开。从今天起,好好爱自己,也好好爱孩子吧……
关键字:原生家庭、育儿方式、教养阴影、亲子情感、早期教育
幼儿说,作者为幼儿心理科普作家黄杏贞,已出版书籍《心理咨询师妈妈的科学育儿法》(获国家部级优秀出版物奖。该书第一版已售罄,已第二次再印)。学习幼儿心理研究和知识,分享科学、实用、有价值的育儿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