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救救我吧”,孩子不肯上幼儿园向路人求救:孩子入园焦虑怎么办

2019-10-30 16:52:03孕产
几天前,一批新的萌宝开始了他们的幼儿园生活。然而很多萌宝似乎对上幼儿园这件事情特别抗拒,而且是不分国界的。比如之前在网上看到的一则新闻,说俄罗斯有一个小男孩,就对上幼儿园这件事特别抗拒。在他爸爸妈妈带着去幼儿园的路上,他极力挣扎,就是不肯走。

几天前,一批新的萌宝开始了他们的幼儿园生活。然而很多萌宝似乎对上幼儿园这件事情特别抗拒,而且是不分国界的。比如之前在网上看到的一则新闻,说俄罗斯有一个小男孩,就对上幼儿园这件事特别抗拒。

在他爸爸妈妈带着去幼儿园的路上,他极力挣扎,就是不肯走。爸爸只好拉着他往前走,一只手不行,两只手一起上。但这个小男孩仍旧不放弃,边被拖着走边向路人求救:“来人,救救我吧,救命。”

毕竟还是太年轻,他以为求救有用吗?太天真了,该上的学怎么可能逃得掉?不多会,就被一路过的小学生来了一次心灵教育:“老弟,我劝你别这样挣扎了,我都在这儿待了四年了……”

小男孩发出了更凄惨的哭喊,视频在父母的笑声中戛然而止。

对于这件事情,不少网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说自家的孩子,亲戚家的孩子,或者在路上看到别人家的孩子,这几天都在上演着这一幕。一边哭喊“救命”,“不要去上学”,一边又被爸爸妈妈拉着送到幼儿园。

那么为什么孩子会对上幼儿园这件事情,这么抗拒呢?

是因为焦虑。焦虑是指对一系列事情的过度担心产生的一种烦躁情绪。比如开头例子里的小男孩,他之所以这么抗拒去上学,是因为他不会写字。他又对不会写字这件事过分担心,从而产生了焦虑情绪,进而对上学产生了抗拒。

萌宝们从开始上幼儿园那天开始,是真正意义上离开家门,走向更广阔世界的第一步。从那天开始,他们离开了自己熟悉的环境和家人,开始独自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很多未知的情况。而正是由熟悉到陌生、由已知到未知这个过程,以及对未知的害怕和恐惧,让孩子们不适应,引发了他们的焦虑。

在《让孩子远离焦虑:帮助孩子摆脱不安、害怕与恐惧的心理课》这本书中,作者著名焦虑问题治疗专家塔玛·琼斯基提出,孩子焦虑,是由遗传和家庭教养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

l 焦虑与遗传有关,孩子是无过错的

科学研究发现,焦虑与遗传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家长是焦虑的,那么其子女焦虑的概率也会大大提高。比如《小欢喜》中的宋倩,她极度的焦虑,让女儿英子也变得焦虑。但并不是说,焦虑的父母,其子女就必然是焦虑的。

※孩子只是忠实地执行大脑的命令

焦虑的遗传机制一方面只能说明早在孩子出生之前,焦虑的种子已经种下,发不发芽却还受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焦虑的孩子并不是自己想焦虑,而是仅仅在忠实地执行大脑的指令而已。

塔玛·琼斯基提到:在大脑防御系统的中心,有一个杏仁核,这是一个杏仁状的细胞群。它在负责处理情绪体验的边缘系统中发挥作用。正是这个杏仁核让我们体验到面对危险的恐惧,以及发布逃离的指令。

但杏仁核有时候并不能准确判断现实情况是否真的需要逃离,极容易发布错误的指令。这也就是人们为什么有时候面对不危险的情况也会感到恐惧和焦虑。

※孩子的气质决定他们是否容易焦虑

诗人爱默生曾说过:“就好像串起珍珠的铁线,气质也将生活中的闪光片段、美好回忆连接起来。”

在《儿童心理学手册(第六版)》第三卷(上)中认为气质是指在情绪、活动和注意领域,反应性和自我控制方面的个体差异,这种个体差异具有一定的生理基础。生理基础受遗传、自然成熟和经验的影响。其中反应性包括个体对内外环境变化的反应,包括生理反应和情绪反应等。

也就是说,不同气质的孩子在对焦虑这种情绪的易感性上面是不同的。其中以气质类型为行为抑制型的儿童对焦虑的敏感性最强。他们通常对危险和变化特别敏感,也就更加容易焦虑。

比如婴儿时期,我们会给宝宝买摇铃或者带音乐的玩具。有些宝宝特别喜欢这些有声音的玩具。但有些宝宝听到这些声音会表现得特别烦躁,把声音关掉以后反而会安静下来。这些宝宝就比较敏感,属于行为抑制型。他们长大后更有可能变得焦虑。

从上面两点我们可以看出来,焦虑有一部分原因是天生的,焦虑的孩子是“无过错”的。所以面对焦虑的孩子,我们不要去指责他们,而是应该寻找到更好地方式去引导他们。

l 焦虑与家庭教养方式有关

研究表明,家庭互动会诱导或者影响儿童的反应,并且可以增加焦虑儿童某些情况的反应倾向。

与焦虑相关的教养行为包括过度控制或者过度保护等。这类父母过度侵入孩子的生活,一手操办孩子大大小小所有的事情。孩子甚至在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事情上都没有决定的权利。就像《小欢喜》中的宋倩,她为英子安排好一切,连英子读的大学和专业也要控制。

还有些教养方式从一开始就误导了孩子对于焦虑解释的模型。比如孩子小的时候,可能会幻想周围有怪物的存在,家长不但不正确引导孩子,反而会拿这个来吓唬孩子。告诉孩子如果他犯错,就让怪物把他抓走等,都会强化孩子的恐惧心理,导致怕黑或者害怕其他一些常规事物。

亦或者孩子遇到困难不愿意努力去克服,采取回避的态度,家长不鼓励反而放任他们回避。等孩子习惯了回避以后,就很难再迎难而上了。

另外,家长过于严苛,老是对孩子进行批评、反对、轻视,或者家庭环境中经常爆发冲突,都会导致孩子焦虑情绪的产生或者加重孩子的焦虑情绪。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引导孩子正确处理焦虑情绪呢?

首先,给大脑重新贴标签。

孩子之所以焦虑,不管是遗传因素还是环境因素,最终都是由大脑向身体发布指令,由此,孩子才会体验到焦虑这种情绪,并产生相应的身体反应。

因此,要引导孩子正确处理焦虑情绪,最重要的一点是“给大脑重新贴标签”。

杰弗里·施瓦茨博士在他的《大脑之锁》中提出了一种新的理念,就是识别焦虑的症状,并且标注他们。那么,我们已经成功了一半。

当大脑出现焦虑的情绪的时候,就要识别他们,并认为这是没用的、无意义的、错误的。当我们通过观察发现孩子出现焦虑的情绪的时候,我们要告诉孩子,他所体验到的这种情绪叫做焦虑,而这种情绪在当时的情境对他们来说,是没用的,是大脑错误的警报。

当然,最主要的是我们父母面对类似的情况要表现得冷静。

还有几个小技巧,我们可以给焦虑取个人性化的名字,比如“焦虑小姐”、或者“害怕先生”等,利用孩子的“泛灵心理”,让孩子能够更好地理解。

所谓“泛灵心理”就是孩子认为万物有灵的心理。拟人化的设置,更能够让孩子接受。

其次,启用第二反应,让孩子对自己的焦虑想法进行重新认知。

当孩子出现焦虑情绪的时候,我们要通过与孩子的沟通,发现孩子焦虑的真正原因。然后通过向孩子解释,让孩子知道他让他感到焦虑的事情,其实并没有那么严重。或者如果孩子是因为错误的想法而产生焦虑,就要纠正他们,让他们知道正确的是什么。

就比如孩子因为要上幼儿园而感到焦虑,除了分离焦虑外,有些孩子认为老师很凶,会打人。文章开头例子中的那个小男孩,之所以不愿意去幼儿园,是因为他不会写字,他大概觉得不会写字会被老师骂或者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

这很可能是受到了误导,这个时候,我们要纠正孩子的想法,让孩子知道幼儿园的老师是亲切和蔼的,他们不会的,老师会教,幼儿园里还有很多小朋友可以一起玩。

让孩子明白,他们的焦虑来源并不是真实的,只是他们错误的感受。

最后,给予孩子鼓励。

当孩子靠自己的力量克服了一次焦虑情绪的时候,我们要及时给予孩子正面反馈。告诉孩子,他靠自己的努力克服了焦虑,做得很好。或者可以适当给予孩子一些物质上的奖励,可以是和家人的一次外出游玩,或者是孩子心爱的玩具。

鼓励或奖励能给孩子到来幸福的感觉。研究显示,鼓励的话语或行为能增加脑中多巴胺的分泌。而多巴胺能给人开心和幸福的感觉。正是这种开心和幸福的感觉又促进了孩子为了得到这种感觉而不断努力。

也就是说,孩子会为了得到正面反馈而不断去努力克服焦虑。而且,鼓励或奖励让克服焦虑这件事情从严肃变得有趣,从而促进了新的行为模式的形成。

焦虑的孩子本来就很痛苦,我们要做的不是责骂他们,而是想办法引导他们去克服焦虑。在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焦虑的原因,打败它们,并不断克服,慢慢地形成新的行为模式。孩子也将离焦虑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