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都是孩子,凭啥我家的孩子被孤立?

2019-10-26 02:26:02孕产
都是孩子,凭啥我家的孩子被孤立?

幼升小,新生入学啦。

有的孩子们适应良好,和老师、同学沟通都没有问题,而且开始建立自己的友谊团体;

但有的孩子们却开始有被孤立的苗头,交流不畅,很少有友谊小团体愿意接纳他/她。

为啥偏偏是我们家的孩子受到孤立?

当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父母千万别陷入情绪之中,认为都是别人家的孩子不好,而要仔细想想和观察一下自己孩子的行为。

或许到高年级的时候,孩子们心思复杂了,孤立一个人的因素也会比较复杂,甚至有故意霸凌的成分。

但在低年级的时候,大部分孩子还是心思单纯,帮助孩子学会建立友谊圈,一切都还来得及。

低年级的孩子之所以被孤立,基本原因一般是两个:一个是孩子太“弱”,一个是孩子太“强”。

先说“弱”:生活自理能力弱、运动能力弱、学习能力弱。

生活自理能力弱,这个“弱”最容易被孤立。

想想一个场景吧:孩子书包、桌面乱成一团,甚至把文具、废纸都散堆到别人的桌子上,想找什么都找不到,老是和别人借东西,时间一长,会被当成“麻烦”——不借给他/她文具、扔他乱放的东西,孩子自己的交友自信心也会受到打击。

针对生活自理能力弱这种原因,父母要在家中开始逐步地训练。一天或者一周完成一个小任务,这样循序渐进,孩子不至于压力太大,以至于抵触到干脆啥也不干了。比如:这一周,每次课间收拾好上一节课书,拿出下一节课的书;下一周,保证当天的文具不丢……做到了,不妨设置一些小奖励;做不到,再把任务细分解成更小的。如果丢东西这一点实在难改,孩子又屡屡受挫,甚至影响到了正常社交,其实不妨给孩子多备一些文具。

运动能力弱,对男孩子影响最为明显。

因生活自理能力弱而受到的孤立相对比较隐蔽,而因运动能力弱受到的嘲笑和攻击就更为明显和伤害力大了。

比如跑得慢的孩子,会被取外号“小乌龟”“小慢慢”,会在队伍中被有意无意推搡。所以,不夸张地说,对于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让他们的体育跟上班级的整体水平,比学习跟上去还重要。

针对运动能力弱,父母需要找到孩子在运动方面的兴趣点,根据他的个性特征来设计相应的体育训练方向。一般来说,运动能力弱的孩子个性比较内向、不喜欢冲突,与其一开始强逼着他去学习篮球、足球这种有对抗性和竞争性的团体运动,不如让他一开始练习游泳、羽毛球这样体育项目,等体能好了、自信心强了,再尝试别的。再多陪着跑跑步、跳跳绳,至多半年,孩子也就能赶上来了。

学习能力弱在孩子低年级的时候,影响不是很明显。尤其是在一年级,强调快乐学习、乐考,作业也非常少。所以学习能力弱的孩子,受到同伴“孤立”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很重要的是老师的态度。如果老师不因为这点表示出区别对待,孩子们也不会因为学习成绩的问题而孤立同伴。但是遇到在这个方面处理欠妥的老师,就有可能遭遇到麻烦了。

针对学习能力弱的孩子,以鼓励为主,千万不要有意无意拿他跟别的孩子比。尤其难的是,父母不要在心里跟别的孩子比。因为哪怕表面装得再好,心里的焦虑也会表现出来。2+3=5,不会算是吧?没关系,陪着孩子从1+1=2开始,慢慢来。

起跑线是个伪命题。对于一个6岁的孩子来说,半年前和半年后,他的各项能力都会天然有很大的发展,所以真心不用着急。无论学校的老师怎么样,父母在家里努力给孩子一个轻松的氛围,既要陪着好好学,又要控制自己的焦虑。

关于“弱”的问题,基本上都是需要家长耐心的陪伴成长,对症下药和引导,随着孩子自己生理的发展会慢慢好起来。父母也在课余时间带着孩子主动和同学一起玩耍,也能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朋友圈。

关于“强”而引发的被孤立,问题比较复杂,解决起来也更困难一些。

“弱”常常是被别人侵犯自己的边界,而不知该如何处理;“强”则是主动去侵犯别人的边界而遭到厌恶。

几乎每个班级里都会有一两个孩子,没事儿就去扒拉推搡一下别人,或者抢别人东西,或者在教室里呼来啸去把桌子凳子撞一路。这样的孩子,看起来是“欺负别人的人”,一点儿也不像“被欺负的人”,但天长日久,这样的孩子就会被慢慢孤立起来,因为谁都不愿意和一个总是侵犯自己边界的人交往。

如果孩子是这种情况,最先要考虑的问题是:他是不是在“求关注”?如果答案是“是”,父母一方面要更多地关注、关心和关爱孩子,另一方面要教给孩子正确的社交技巧。

“弱”的孩子一旦赶上来,或者发掘出来优秀的一个方面,就能够吸引到朋友,扭转局面。但对“强”的孩子,周围孩子的厌恶感不是很容易消除,所以父母一定要趁着孩子们都还小、比较单纯不记仇的时期,调整教育方式,防止事情变成恶性循环(不正确的求关注方式——被厌恶——更加错误的求关注方式)朝更坏的方向发展。

这是小学生刚入学没多久时候发生的“孤立”情况,遇到时,父母不妨从这几种方面思考,做好孩子的支持工作。但家长的工作也只是片面的,只能改变自己的孩子。所以,还要保持好和班主任老师的良好沟通,请老师在学校关注孩子是否受到了实质上的霸凌,有经验的老师能够分辨出来哪些是孩子自己能处理好的人际关系,哪些是是需要老师严厉介入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