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只能测出孩子1/3的智能,孩子聪不聪明,可以这样判断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智商这个话题。很多家长都喜欢用“聪明”或者“笨”来形容孩子。
在过去的观念里,我们觉得智商可以形容一个人的聪明程度,预测他将来的学业和事业成就。而且智商靠遗传决定,基本不会变。
所以很多孩子成绩不好,智商一般,就被家长、老师误以为是“不聪明”。但其实,这里面有很多误区。
首先,传统的智力测验只能测出孩子的一小部分能力。智商或者考试成绩一般的孩子,很可能有其他方面的天赋。
其次,说孩子“笨、不聪明、马虎”,研究证实,这些标签真的会让孩子变“笨”。
最后,智商不是固定不变的。大脑有很强的可塑性,后天的培养和先天的遗传一样重要。
下面,小样妈就和大家好好聊聊,怎么判断孩子聪不聪明;哪些做法会让孩子变笨,要尽力避免;哪些做法能让孩子更聪明,要坚持去做。
01 孩子聪不聪明,从这8个维度来判断先来说说大家都很关心的智商。在我们的理解里,人的智商是固定不变的,测出来是多少,就是多少。
大部分人的智商范围在90-110之间,低于70会被认为是智力迟滞,高于130就是我们常说的“天才”。
很多家长在看到别人家孩子读了重点高中、重点大学,甚至考上状元后,都会感叹说,
“读书还是要看智商的,像我们这种普通人家的孩子,能考上大学,找份普通工作就行了。”
这种盲目相信智商的做法,其实大大限制了孩子的发展空间。
要知道,人的智力是很多元的,智力测验只能测量其中很有限的一部分。
以著名的韦氏智力测验为例,这套智力量表主要包括词汇、语言理解、算数、相似性、位数广度、积木图案测试等内容,主要反映了测验者逻辑数学、语言,还有空间方面的智能。
以心理学家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元论来推算,上面这些能力只占了一个人智力的三分之一,也就是斯滕伯格口中的“分析性智力”。
这种智力包括了一个人解决问题、理性判断和对比观点的能力,也是学业考试中体现最多的一类能力。
除此之外,人的智力还包括“实践智力”和“创造性智力”。
“实践智力”又被称为“街头智慧”,是一个人应对生活环境中人和事的能力。
很多人读书时成绩不错,进入社会后却混得不好,就是因为缺乏实践智力,处理不好人际关系。
“创造性智力”就不用我多解释了。在现代社会,孩子读书成绩再好,如果没有独创性的想法和观点,也只能做一颗优秀的“螺丝钉”,很难有好的发展。
从斯滕伯格的理论可以看出,我们常说的智商,只是孩子智力的一部分。除了学习成绩,是否擅长与人交往,有没有独创性的想法,也是孩子能力的重要方面。
在斯滕伯格之后,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又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多元智能理论。
我猜你会对他的理论更感兴趣,因为他给我们指出了一条培养孩子成才的“捷径”。
加德纳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不同的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博物学家智能。
前两种智能我们比较熟悉,是智力测验的主要测试内容。
空间智能指辨认、运用空间内物体的能力,飞行员、雕塑家、建筑师等都具有较强的空间智能。
音乐智能比较好理解,是指对音乐的表现力、创作能力和欣赏能力,包括歌唱家、作曲家、指挥家等。
身体-动觉智能,指使用整个身体或身体某个部位来解决问题、创造产品的能力。包括舞蹈家、演员、运动员等。
人际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一个是理解他人,与他人有效工作的能力,另一个是理解自己,调节自己生活的能力。
合起来就是心理学家常说的“情绪智力”,或者说EQ(情商)。
最后一个博物学家智能,是指将生物分类,察觉其所在环境微妙变化的能力。达尔文、李时珍都是这类智能的代表。
加德纳认为,这八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都有体现,并且是相互独立的。
也就是说,逻辑-数学智能不强(数学成绩不好)的孩子,可能有着很优秀的人际智能(情商高),或者身体-动觉智能(运动能力好)。
我们不能因为孩子智商不高,考试成绩不好,就说他“笨、没出息”,阻碍了他在其他领域成才的可能。
02 你的评价,会影响孩子的考试成绩用智商或考试成绩来评判一个孩子的聪明水平,会导致一个可怕的后果——预期的自我实现。
很多父母在看到孩子糟糕的考试成绩时,都说过类似的话,“我怎么会生出你这么笨的孩子?”殊不知这句话真的会让孩子变笨。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把老鼠随机分为两组,告诉一组学生,“你们的老鼠非常聪明”,告诉另一组学生,“你们的老鼠学东西比较慢”。
之后,两组学生分别训练他们的老鼠通过按压杠杆获取食物。结果那组被夸“聪明”的老鼠,表现真的比另一组好。
原因就是那组学生对老鼠有了积极的预期,所以他们在训练时更热情,对老鼠有更多的鼓励。
心理学家也把类似的实验搬到了学校。
他们告诉老师,有20%的学生非常有潜力。一年后,这群学生的成绩突飞猛进,果真都成了好学生。
但事实却是,这些孩子是被随机挑选出来的。之所以有这么大的进步,是因为老师对他们有所期待,于是给了他们更多的鼓励、机会,还有挑战。
所以说,千万不要用“笨、不聪明、马虎、懒惰”这些消极的词来评价孩子。这不仅会让孩子变得沮丧、自卑,不愿努力,更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03 这样做,让孩子活出最精彩的自己看到这里,你已经知道智商或考试成绩,并不能全面地代表孩子的能力。但你可能还不知道,智力是一个区间,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很大。
怎么利用心理学家的这些理论,让孩子的智力尽可能达到他的上限,活出最精彩的自己呢?给大家分享3点建议。
1、给孩子丰富的成长环境
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提供了8个具体的方向,去寻找孩子的优势智能。所以,我们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多让他接触不同的事物,挑战不同的活动。
例如听音乐、亲近大自然、增加与人接触的机会、玩积木、画画、讲故事等。
不仅能刺激大脑,避免突触被删减,帮助孩子构建起更复杂、更高效的神经网络,也有助于我们尽早发现孩子与众不同的天赋。
有一位妈妈为了让女儿成才,大班时就把她关在家里,每天做数学题、英语题,练习弹钢琴。结果女儿很多方面的能力都比同龄孩子弱,不会和人打交道,更别说找到自己的特长了。
2、充分开发孩子的优势智能
想要让孩子活得快乐,还能活得成功,一定要让他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所长。而不是盯着他的缺点,不停地批评、纠正。
怎么判断孩子在某方面有天赋呢?心理学家沃特斯在《优势教养》一书中,给我们提供了3个标准:
(1)优异的表现
孩子在做某类事,学习某项技能时,和同龄人相比学得更快,学得更好。
(2)充满激情
孩子做这类事时,特别快乐,有热情。
(3)经常用到
孩子一空下来,就会主动做这类事,这项能力使用的频率特别高。
如果你在孩子身上观察到了符合上面3个标准的事,那这八成就是孩子的天赋所在,要尽可能地支持他,培养他。
这不仅能让孩子的优势更突出,也能帮助他建立自信,培养坚韧的品质,学会全面、客观地看待自己。
3、一种智能为主,多种智能为辅
有些家长会担心,扬长避短地培养孩子,难道他音乐智能强,就不用上学参加高考了吗?
并不是这样的。
加德纳指出,每个人身上都有八种智能,只是大家擅长和组合的方式不同。而且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我们都需要运用多种智能才能解决问题,把事情做到最好。
比如小提琴家,他最核心的是音乐智能,但想要演奏好乐器,他还需要身体-动觉智能的支持,要运用自我认知智能来调节自己的状态,还要运用人际关系智能和观众互动,和其他人协调沟通。
所以说,我们并不是孤立地培养孩子的一种智能,而是在帮他寻找优势、发挥优势的同时,兼顾好其他能力的培养。
北京一个男孩李果,就因为对小鸟的爱好,成为了博物学家杨晔的小助手。
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鸟类知识,跟随杨晔观鸟、拍鸟,发现了北京第一只棕脸鹟莺,刷新了北京的鸟类记录。因为这一点,他被北京二中等多所重点学校抢着要。
可见,培养孩子的优势智能,即使不把它变成未来的职业,孩子也会因此变得与众不同,更容易被机会垂青。
看完今天的文章,你有没有想到自己孩子身上有哪些突出的智能?欢迎留言分享。
我是小样妈,喜欢我的文章,就评论、转发支持我吧。欢迎加入我的早教游戏圈,让孩子越玩越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