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孩子,如果有人打你,请务必打回去

2019-10-18 15:26:02孕产
孩子,如果有人打你,请务必打回去



1




第一次见面

这个大班的小女孩,文文静静的坐在柚子医师面前,左边脸颊上有个鞋印,小女孩懂事的安慰妈妈说:「妈妈不要哭!我不会痛!」

妈妈在一旁边掉眼泪边说话,原来这个小女孩在学校时,坐在隔壁的男同学,无缘无故拿起鞋子朝小女孩的脸打了下去。

隔天早上,隔壁男同学的妈妈,站在教室门口向小女孩的妈妈鞠躬道歉,老师在一旁缓颊说:这是个好机会让孩子学习自己解决问题。

第二次见面

这个大班的小女孩,手上脚上都是擦伤。

小女孩安慰妈妈说:「妈妈你不要哭!我不会痛!」

妈妈边掉眼泪边说事情的经过,这个小女孩,在幼儿园骑着公用脚踏车时,同一个男同学,跑过来把她从脚踏车上推下车,抢走了脚踏车。

小女孩的爸爸气愤的现场教小女孩:「下次他再这样做,你就现场打回去。」

当天晚上,隔壁男同学的爸爸,提着水果礼盒到小女孩的家中道歉,老师在电话中承诺说:会隔开这2个孩子。

第三次见面

这个大班的小女孩,眉毛上有一个3公分长的伤口,深可见骨。

小女孩安慰妈妈说:「妈妈你不要哭!我不会痛!我有举起手,大声叫他不可以这样!」

又是同一个男同学,这次从楼梯上把这个小女孩推下楼。

爸爸妈妈约了幼儿园的老师及校长一起出来谈,对方爸爸妈妈见面的第一句话:「真的对不起!真的很抱歉!」

小女孩的妈妈难过哽咽的说:「我真的受不了了,我每天送孩子上学之后,就在家一直担心我的孩子被打,你们到底有没有在教你们的小孩?」

对方家长诚恳地说:「我们有教!我们已经告诉他很多次,告诉他不可以这样子。」

我们家一向是爱的教育,我们要用爱陪孩子成长,打骂处罚教育会让孩子心中产生阴影,我们绝对不会打骂处罚孩子。请相信我的孩子一定会进步,一定会改,这段时间可能要一年,也可能要两年,我们夫妻真心的谢谢你们的孩子陪着我的孩子成长。」

对方家长接着转头对老师及校长解释说:「小孩子玩来玩去很正常,这件事也不全是我们的错,小男生调皮,可是小女生也没多乖,听说前几天举手作势要打人呢!」

真人真事的最后,小女生转学了!

2

为人父母,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是希望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未来,绝不是让他们被欺负的。

一味地忍让,纵容了平庸的恶,也伤害了真正的善。

我们常教育孩子,不要打人,要有礼貌,要宽容大度。

但却忘了教孩子,当别人侵犯他时,只有勇敢地反击,才能保护自己。

而保护好自己,才是这世间生存最重要的法则!

别再说什么“打人的是坏孩子”。

我宁愿我的孩子做个“坏孩子”,也不想看到他老老实实地遍体鳞伤。

中国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曾做客《开讲啦》,观众提问:如果孩子被打,您会支持他打回去吗?


李玫瑾教授分享了自己孙女在幼儿园被小男孩欺负的案例:

孙女在幼儿园,被同班小男孩抱起后扔下,直接磕到脑袋,肿了起来。

李玫瑾教授就鼓励孙女打回去:如果再遇到这样的事情,就两只手拽对方耳朵,一疼,他就把你放下了。

这个说法当时引来了众多争议。

有人说,这不是教唆孩子使用暴力吗?

还有人说,这是以暴制暴,把孩子教坏了。

为什么孩子被欺负,一定要教他“打回去”?

如果不反抗,那个被欺负的孩子,会渐渐失去对世界的好恶判断,陷入坏人的恶里,终生受伤。

那个欺负别人的熊孩子,就会一而再,再而三的欺负别人,伤害别人。

永远不要低估了小孩的恶,因为他们对此毫无自控能力。

其实,作为家长,我们不必狭义地理解“打回去”。

这三个字真正的含义在于,要让孩子拥有不打人的教养,也要有不被欺负的气场。

3

如果我们的孩子被打,记得告诉孩子,遇见暴力伤害,可以这样做:

1.严肃地大喊

第一时间,盯着对方的眼睛严肃地大喊:不可以打人,打人是不对的!

一般情况下,迫于语言上的震慑,小孩子间的打打闹闹都会停止。

我们研究过很多校园霸凌案例,无一例外,沉默是被霸凌者的宿命,发声才是改变命运的开始。

2.及时求助

在语言劝告后,对方继续动手,基本上就能断定并非玩耍打闹,大概率可能是恶意伤害。

这时单纯的警告已无意义,教会孩子,在自己无法阻止暴行的情况下,一定要想办法借助其它力量来保护自己,比如告诉老师、向爸爸妈妈求助,或者打电话报警。

3. 勇敢回击

在家长和老师协调后,对方如果还继续打人,那么请告诉孩子,一定要勇敢地还手,保护好自己是最重要的原则。

善良,不是一味忍让,不是懦弱承受。这些没有原则的善良,只会让坏人肆无忌惮地伤害我们。

我们的善良,一定要长出牙齿来,有原则,有底线,有保护自己的能力。




4.做孩子最坚实的后盾

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永远是他最坚实的后盾。

无论何时,遭受暴力威胁,不要瞒着爸爸妈妈一个人默默承受,爸爸妈妈会无条件地站在你这边。

父母的支持,给予孩子的不仅是安全感,还有承担责任的勇气,保护自己的决心。

这样,孩子才会拥有“打回去”的底气。

4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冲突和处理冲突是永恒的主题。

“打回去”,从来不是以暴制暴,也不是斤斤计较。

“打回去”,是给孩子勇气,教会孩子勇敢地面对坏人,成为一个有原则的、善良的、快乐的人。

为人父母,我们理当让孩子拥有不伤人的教养,但也要有不被伤害的气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