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纪录片《零零后》:你能接受自己的孩子过平凡的一生吗?

2019-10-17 07:52:09孕产
纪录片《零零后》:你能接受自己的孩子过平凡的一生吗?纪录片《零零后》:让孩子学会做一个体面的普通人


文丨哒哒兔 编辑丨金雀儿

推荐丨布谷学习(ID: iBookgood)

人生有三个必修阶段:

一是接受自己的父亲平庸;

二是接受自己平庸;

三是接受自己的孩子平庸。

但是大多数人都不想、不肯、不愿接受这个“事实”。

我们太习惯把孩子塑造成一个“高大全”的模范儿童了,看起来完美无缺,毫无瑕疵。

倘若我们从第三者的视角去旁观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会发现哪些成长的秘密?

在最近上映的《零零后》这部教育纪录片中,让我们认识到从孩子的行为中看到童年人格建构的重要性,看到父母建立良好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的重要性。

这部纪录片或许能告诉你那些养育的“不标准答案”。

池亦洋和柔柔的故事,给80%的普通孩子和没有生出优秀孩子的父母以希望。

这部纪录片可以是一盏灯,照亮并非天生优秀的孩子生命中的黑暗;

可以是一道特殊的阳光,穿透那些黑暗的角落,杀死那里的霉菌,让那个角落明亮起来,散发出阳光的味道。

对家长来说,它是一部安全参照点。

用导演张同道的话说:“这是用12年,写给年轻父母的一封家书。”

1

孩子行与不行,标准是什么?


2006年,导演张同道将摄影机扛进了一个叫芭学园的幼儿园,如今2019年,长达12年的拍摄过去。

幼儿园里的啼哭与欢笑、成长的烦恼、初恋的懵懂、人生的功课、未来的抉择......镜头记录了无数孩子成长的珍贵瞬间。

纪录片《零零后》的主角男孩池亦洋、女孩柔柔就是在这所幼儿园里长大的,那时他们5岁。

影片第一个镜头就是他拿着抢来的棍子,披着红披风,“大闹”幼儿园。活脱脱像一只刚翻出五指山的“孙猴子”,不接受任何管束。


抢东西,欺负小伙伴,霸道、倔强......嘴里大声喊着:“我要把你们打成肉泥。”


池亦洋绝对就是家长眼中的问题孩子,甚至到了无可救药的程度。

但没有人发现,“孙猴子”的内心里藏着一个“英雄梦”。

经过一次次的调皮捣蛋,幼儿园里所有家长群情激愤,他们集体抗议,希望开除池亦洋。

家长们的要求却被幼儿园园长大李老师拒绝了,她说:“我认为池亦洋给孩子们树立了一个男性的榜样。”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纵容。

“如何既保持池亦洋身上那种男性的阳刚之美,同时让他自我约束不逾矩”,这成为幼儿园大李老师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


因为欺负小朋友被关禁闭,大李老师一次又一次地耐心疏导。

画面中,大李老师每一次解说孩子们动作的心理意图时,作为大人的我们才开始明白,凭借身体和年龄的优势,居高临下地俯视这一代新生力量是多么野蛮的傲慢!

很快,池亦洋的故事达到了另一个小高潮。

幼儿园里再起争执,又有池亦洋,让人意外的是,他没有拿起棍棒,他竟学着老师的模样成了调解伙伴之间矛盾的“孩子王”。

小学阶段的池亦洋学习非常不在状态,经常做不完作业。很多数学题不会解,时常在夜深人静时流下痛苦的泪水。

可学校老师不重过程只看结果,他的父母更是毫不知情。

放到今天来看,他的父母一定会更多参与解题,帮助孩子解决心理之难。


有一次,池亦洋在家里因为作业不会做而大哭,他边哭边说:“所有的作业都不会做!本来五分钟就能做完的作业到现在还没有做完!”

一个三年级的孩子,能够清楚地发现自己遇到的困境,并明确表达出自己面对困境的感受和想法,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中学阶段,池亦洋接触到橄榄球。脑力配合体力,池亦洋在橄榄球的高强度对抗性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2016年暑假,池亦洋入选国家队,代表中国出征世界橄榄球青年锦标赛,开幕式上他庄严地唱起《义勇军进行曲》,热血、激昂。


镜头切回幼儿园,池亦洋带领一群小男孩,在芭学园的小操场上高唱国歌。那时的他们歌词不熟,也无法领悟其中深意。

看到这里,我的眼泪没出息地从眼角流出。我的心没有感到要流泪,但是眼泪一直在流。

10年,一个男孩完成了人生第一阶段的蜕变。池亦洋对“英雄”也有了不一样的解读。

孩子行与不行,标准是什么?仅仅用分数去评价,是有偏差的。

大李老师说:“我们教育中缺失的重要一环,是观察孩子。”

在池亦洋迅速膨胀、横行霸道的时候,还是大李老师网开一面,令他适可而止,为他成为代表中国出战的橄榄球国青队员奠定了基础。

如果没有大李老师,就不会有池亦洋的后来,甚至可能会成为辍学少年。

大李老师在池亦洋被众多家长投诉时,对其他老师们说过一句话:“我们可以放弃他,但那样的话他就更没地方去了。而且,我们也要反思我们自己,我们虽然讨厌看到他捣蛋的缺点,却乐意看到他具有男子汉气概的优点。”

我们只看到了表面,只看到了孩子不好的一面,却从不会反思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这部纪录片,可以给更多老师和家长提醒教育孩子的广角认知。

所有的孩子,在风光和成功时流露出的微笑是一样的,心情和状态也是差不多的,但是在遇到困境时所表现出的态度和状态却千差万别。

请蹲下身来,多去看看你身边那个孩子。

2

应试教育与生命教育,哪个更重要?



要成绩还是留天性?选当下还是等未来?纪录片中的另一个家庭柔柔家爹妈唇枪舌战,各执一词。

作为父母,我们的出发点总是想让孩子实现迭代式的突破甚至飞跃,这也是当下很多家庭中的现状。


女孩柔柔跟男孩池亦洋似乎是互为镜像的两种成长。

他们在同一所幼儿园里长大,性格截然不同,境遇也正好相反。

柔柔被妈妈打扮得像小公主一样,是一个浪漫且极具想象力的孩子。

一句“呼吸风景”,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但就算是迪士尼里的公主,也不意味着成长可以一帆风顺。

在幼儿园里,柔柔被欺负。


甚至是孤立。


随着真实记录的故事推进,小公主又坠入了“数学”的魔咒。面对老师和父亲如唐僧般的习题讲解,柔柔一脸茫然,然后开始抹泪:“这些数学公式就像森林里的毒蛇。”


柔柔梦想着成为一位公主,但这条路上也会布满荆棘。

她想学芭蕾,爸妈给她报了班,老师坐在她身上帮她压腿,她疼痛流泪,大呼难受,妈妈在一旁以自己是这么过来的鼓励她坚持,爸爸在旁边一言不发。


这种方式放到现在,肯定不被推崇。其实她爹妈当时心里肯定也难受,但是对这种钻心疼痛能理解多少,值得商榷。

后来,柔柔被送到了美国。14岁的年纪,一个人住进有文化差异的寄宿家庭。有国内扎实的基础教育做支撑,学业方面她非常出类拔萃。

但“人生的功课”再次压向了柔柔,直到她一再被寄宿家庭要求搬离。这让柔柔意识到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

成长总会伴随阵痛,但我们都要长大。

暑假柔柔回国,重返幼儿园做义工,认识到世界不是围着自己转的。

应试教育与生命教育,哪个更重要?

柔柔天生数学就差,怎么也学不好。要不是因为有私立中学这条路,估计连中考都通不过,高考就更别提了。

可是,当她去到美国著名的教会中学,一学期有五门课得到NO.1,五次上台领奖开创了学校的历史。当然,这里面肯定不包括数学。

那么,在这样伴随时代的变化中,我们作为父母,作为教育者,能从中得到什么有意义的反思呢?

我想最重要的,就是在于认识和了解孩子,然后才是引导。对于引导,也是引导他认识和了解他本身,然后才是找到适合他自己的发展道路。

《放牛班的春天》里,有过这样一句话:“你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这句话用在教育上,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

3

当生命遇到热爱,即是人生


孩子的苦恼,很多是大人看不到的;

孩子热爱的事物,很多是被大人所忽略的。

现在的孩子,充分享受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果,摆脱了物质匮乏的困境,但与此同时,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冲突,最主要的就是代际间的观念差,还有父辈精神和心理关怀的缺失。

物质丰盈并不代表着精神充实,有时还恰恰相反。

《小欢喜》里,季杨杨高考得到593的高分,父亲想让他进北理工,也算国内A类,但他最后选择去德国慕尼黑大学(国际排名34名,相当于德国的清华)。


因为季杨杨一直非常喜欢赛车,德国的“汽车工业”是世界顶级的。他舅舅也因从事汽车行业常年在德国出差,可以帮助推荐到熟识的公司实习。

学喜欢的专业,做喜欢的事,是非常幸福的。

比如,现在很多学霸父母都对培养出学渣孩子百思不解、各种抓狂和强力纠偏,但实际上,这种“自以为是”的引导教育是掠夺和毁灭式的,忽略了“适合”这个根本。

正如那个被多次引用的例子:一人新买一个院子,把所有花木统统清空,栽上自认为最好的。而同样是新来的邻居,却花了较长时间认识原有院子,哪些是芍药,哪些是牡丹,再加以整理修葺。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我们不能破坏,应该更好地去认识了解他,再引导他去认识了解自身。

这儿的前提,是我们首先要认识了解自己。

想其所想,是心灵教育的开始,当生命遇到热爱,即是孩子的人生。

4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



孩子永远是让大人们捉摸不透的物种。

李跃儿老师2004年创办了主张个性教育的幼儿园芭学园,“孩子是脚,教育是鞋”的教育理念在电影《零零后》里的两个孩子身上都得到了印证。

如果我们的眼睛只看到池亦洋、柔柔辉煌的结果,只看到那些优秀的模范,就会忽视自己的孩子:

作为一个“人”的不一样;作为一个“人”的不完美;作为一个孩子的生命价值。


当我们这样做时,孩子也会因为自己不够优秀感到对家长和人类犯下了天大的错。最后,他们可能灵陪着对自己感到失望的家长度过一生。

当他们有了孩子,他们可能再用父母养育自己的方法对待自己的孩子,或者放任自己的孩子。

2014年上映的美国电影《少年时代》也是讲述一个男孩从6岁到18岁的成长历程,及其父母亲各个方面的变化。


《少年时代》


电影其中有一段父子的对话我很喜欢。

梅森向父亲提问:

“所以,这有什么意义?”

“什么的意义?”

“任何事情,所有事情。”

对于儿子提出如此“宏大”的一个问题,父亲也无法解答,于是他答道:

“我也不知道,任何人都不知道。生活中我们其实都在即兴表演,不是吗?不过好的事情是,你开始用心感受了,而且你要一直感受下去。等你长大一些之后,你的感觉就会渐渐麻木,你的外壳也会越来越硬。”

每个人或许都曾有过和梅森一样的疑问,却也无法得到解答。

父亲这个人对于梅森来说更像是一个挚友,鼓励、支持、引导着梅森前进。

妈妈奥利维亚里是一位严肃自律的独立女性,对教育孩子有强烈的责任感。她与孩子之间的对话常常是:“你要好好想想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要对自己负责任。”

其实总结起来,不管是电影中关于梅森成长的故事,还是《零零后》中池亦洋、柔柔的故事,都很琐碎,琐碎到你可能会觉得过于平淡。

可是一个人的人生不就是这样吗?

大多数人的成长轨迹有时是很平庸的,没有大起大落,没有万众瞩目,我们不甘于这种平庸,却经常忘记这才是生活。

我们总以为能把握住时间,但最终都是时间把握了我们。

布谷老师说:

从幼儿园共同的起点出发,家长们为孩子选择了迥然相异的道路:

有的进入公立学校,回归主流教育体系;有的选择私立学校,保留随时回归的可能,却又保存一定宽松度;有的选择家庭学校,为孩子个性发育提供最大的空间;有的对于绕道现行教育体制,求学海外。


他们用具体选择,对于中国教育作出独立的思考,并付诸行动,而孩子们则如同播撒在,不同土壤的种子开出多样的花。

大家看过这篇文章后,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周围所见,自己曾经对孩子同类问题的态度和行为。

其实不难看到,我们作为教育者,因为有了孩子而得到的提升和完善自己的机会,是孩子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作者简介:哒哒兔,实验中学语文教师,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希望通过温暖的教育观点,帮助更多父母成长,也让自己变得更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