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遇到这5种情况时,孩子最受用的教育方式有答案了,父母收藏
让我们看看有方法的父母都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1
当孩子攀比的时候
孩子路过商店,看到里面五颜六色的悠悠球不想走了。
他期盼地看着妈妈,嚷着说自己也想要悠悠球。
妈妈没有拒绝也没有立马就掏钱,只是平静地问孩子:你为什么想要一个悠悠球呢?
孩子解释说,因为班上的同学都有悠悠球。
妈妈继续问“可为什么同学都有,你也想有呢?”
孩子说,“悠悠球很好玩,所以我也想玩。”
妈妈十分爽快地掏出了口袋里的钱,并且解释说:很好,那你想玩,妈妈就会给你买一个悠悠球,但不是因为别人有一样东西,你也要有,知道吗?
孩子点点头。
妈妈摸着孩子的头坚定地告诉孩子:我尊重你的愿望,我们不穷,但我们不攀比。
“我们不穷,但我们不攀比”。妈妈几个字给出了关于孩子物质教育的最好方式。
小时候孩子比较的可能只是一个悠悠球,大一点点就可能是名牌衣服、球鞋,等到长大了就会是香车美女和别墅。
家长可以用物质满足孩子小时候愿望的实现,但满足不了孩子一生的虚荣和贪婪。
尊重愿望的实现会带来快乐,而助长虚荣只会坠入欲望的深渊。
2
当孩子不懂奉献的时候
在家里,孩子抱着妈妈撒娇说:妈妈,你爱我吗?
妈妈笑着回答:当然爱你了。
接着孩子提出了一个让为难的选择题:那妈妈,如果我和爸爸都掉进河里了,只能救一个,你救谁?
妈妈沉思了一会,温柔地说:我会救你,但其实,不是我会救你,而是爸爸不会允许我救他,对你爸爸来说,你的生命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所以爸爸会要求我救你,而放弃自己的生命。妈妈也是一样的。
孩子泪眼朦胧,紧紧地抱住了妈妈。
妈妈继续温柔地解释:爱是用来感受的,不是用这种类似的选择题来确认的,爱不是选择,爱永远是奉献。
家长对孩子的爱过了头,就变成了孩子的自私和霸道,爱太少,又变成了孩子的冷漠和无情。
那怎样让孩子去感受爱?
那就是让孩子知道在爸爸和妈妈的选择里,永远会把孩子放在第一位。
而怎样让孩子不自私?
那就是直接告诉孩子真相:所有的爱都不是理所当然,你的每一次幸运,每一点幸福都有家人在托举和成全。
3
当孩子轻视安全问题的时候
公交车上孩子刚落座,一毛钱的硬币便从孩子手里滚了下去,孩子俯下身子准备去捡。
妈妈看着启动的公交车,赶紧拦住孩子: “不要捡了,车子太颠簸了,会摔倒的”。
孩子便说:好,那不要了,反正只是一毛钱。
妈妈想了一会,抛给了孩子一个问题:一块钱可以买什么?
孩子立马反应说:两根棒棒糖。
妈妈继续引导:那如果少了一毛钱,还可以买两根棒棒糖吗?
孩子想了想:不能。
妈妈说:所以妈妈不让你捡,不是因为这一毛钱不值钱,而是因为现在你的安全,比这一毛钱更重要。钱都是一点点攒起来的,每一块钱每一毛钱都很重要。
孩子若有所思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等车停下来的时候,我们再捡。
如果妈妈阻拦孩子捡起这一毛钱,那么孩子以后都不会明白财富一点一点积累的辛苦。
而如果孩子去捡了这一毛钱,那么就可能在车子开动的时候,遇到安全的危险。
妈妈的智慧就在于告诉孩子不是不能捡,而是你的安全比这一毛钱更重要。
通过这一毛钱的教育,孩子对安全与金钱之间的关系,一定感受更深。
4
当孩子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时候
有一天女儿突发奇想地问出了所有孩子都困惑的那个问题: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
妈妈如实地说:你从妈妈肚子里来的。
女孩继续疑惑:啊,那我是怎么出来的?
妈妈坦白:你是从我两腿之间出来的呀。
女孩看着妈妈,天真地想看看自己出来的地方,她请求妈妈说,我可以看看你这里吗?
妈妈坚定地说:不可以哦,这是妈妈的隐私部位,同样,这也是你的隐私部位,你要记住,这个地方,我们谁都不能随便给人看。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问到家长这个问题,我从哪里来?
这个回答,直接决定了孩子以后看待自己的方式。
有的妈妈会遮遮掩掩对孩子说你从垃圾堆里来的,从石头里蹦出的,从河里飘过来。
而聪明的妈妈会直接告诉孩子:你从妈妈身上来的。
坚定地告诉孩子,有的身体部位不同于其他地方,坚决地拒绝别人对隐私部位的窥探。
妈妈通过自己的态度给了孩子有关性教育最好的答案。
5
最好的教育总是温柔而坚定
做了父母以后才明白,要想成为好的父母远比我们想象得难得多。尤其是当我们面对孩子的各种疑问和问题的时候。
往往冲动和暴躁战胜了理性,我们会忍不住忽视孩子那天真的心灵,甚至呵斥和体罚孩子。
但是过后,我们又会忍不住自责。
蒙台梭利中经常讲到一个概念,叫「温柔且坚定」。
指的是成人对孩子的态度,应该是温柔并且坚定的。
其实温柔很容易做到,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爱心,就会变得温柔。
坚定也不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如果我们知道自己的原则在哪里。
最难的是,在温柔的同时,也做到坚定。
温柔不是溺爱,我们要有自己的原则;
坚定不是蛮横武断,我们要保持心平气和。
上面的这位妈妈就是在温柔且坚定中贯彻了自己的教育方法。
如果你觉得孩子难以教育,也许是你温柔但不坚定,或者是坚定但不温柔。
以后不妨试着温柔且坚定地去表达自己对孩子的诉求吧。
每个孩子都是可以塑造的,只要,你用对了方法。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