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多多烘焙水平排名第一:有远见的父母,懂得让孩子爱上做家务
最近,黄磊家的才女多多又被他爹成功送上热搜!
这一次,吸引网友的不是弹钢琴,也不是看剧本,而是烘焙水平。
看黄磊的微博,就知道黄多多的烘焙有多赞了——“多多小人儿的烘焙水平全家排名第一”。
从视频里可以看出,黄多多在做烘焙时,不仅全神贯注、动作专业,而且颇为享受制作过程。
其实,这已经不是黄磊第一次晒多多的厨艺了。之前,他还在微博里晒过多多和他一起制作彩虹糯米小圆子,做过花样美味的手工饼干。
像黄多多这种弹得了钢琴、看得了剧本、演得了话剧、下得了厨房的“别人家孩子”,是怎样喜欢上做家务的呢?爱做家务的孩子,又有哪些不一样?
1
爱做家务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
前斯坦福教务长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曾经做过一个关于如何避免过度养育的演讲。
里面提到,哈佛大学曾做过一个长达 76 年的格兰特研究。
研究发现,那些从小就爱做琐碎家务的孩子,更容易获得职业成就。
研究中的数据还表明,那些爱做家务的孩子,就业率是不爱做家务孩子的 15 倍、收入更多、离婚率更低,心理疾病的患病率也更低。
心理学家Richard Rende认为,“如今家长都想让孩子把时间花在能给他们带来成就的事情上,但讽刺的是,我们放弃了一个的确能引领孩子迈向成功的项目——那就是家务。”
毕业于耶鲁的亿万富翁Justin和Daniel两兄弟,当被问及他们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
回答居然是:“妈妈的“家务教育法。”
“妈妈是一位普通的华裔妈妈,没学历也没钱,却有一份非常严格的‘家务清单’。清单上的项目,小到洗碗、做饭,大到修理桌椅、打扫卫生、房屋维修粉刷什么的。”
作为亿万富翁,感恩妈妈的教育时,竟然首先想到的是感谢父母让自己做家务。
奥巴马在对自己的两个女儿制定的9条家规中,其中有4条都提及到做家务:
*一定要铺床,不能只是看上去整洁而已;
*帮父母分担家务,每周1美元。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冲麦片或倒牛奶,自己叠被子,自己设置闹钟,自己起床并穿衣服;
*保持玩具房的干净;
这不仅是他对女儿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他自己在家也会经常做家务。
可见,奥巴马非常重视做家务对一个人的培养。
爱做家务的孩子长大更容易获得成功,是父母的想当然吗?
当然不是。这也是有科学原理的。
做家务可以培养孩子的执行力、团队协作力和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能够决定孩子智力水平的高低。
我们在做事情前都会“想一想”,这个“想”便是思维,培养思维能力就是培养“想”的能力。
比方说,下厨房这件在很多人眼里最普通的事,其实并不普通,对于孩子而言,面对各种功能多样的厨具,各种各样的食材,烹饪过程中的预计步骤、时间、技巧、火候,到底怎样才能做出来一顿饭,都能引发孩子思考。
同时,和家长配合,自己动手后全家一起享用美味的劳动成果,除了训练到孩子的思维能力,对亲子关系、自信心、成就感都非常有帮助。
思维能力也是可以孩子做家务收拾房间、搭积木等日常活动训练出来的。
除了训练思维能力,做家务还可以很好地锻炼孩子的适应性。
因为长大后要想获得成功,我们都需要努力工作,而努力工作需要花一点时间来适应。
社会学家们认为,在孩子们小的时候就要求他们放好玩具,自己铺床,或把厨房操作台擦干净,他们就会早在意识到这是工作之前习惯于这些任务。
当他们长大后,不可避免地要完成这些事情时,他们就不太可能为此抱怨。相反,他们会更加游刃有余地做好这些事情。
哈佛大学的科学家发现,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职业道德,而职业道德与孩提时期参与家务劳动的程度有关。
在心理学家谢恩·欧文斯看来,这种关联并不奇怪:“家务劳动教给孩子重要的自我管理技能(组织、纪律和职业道德)和重要的人际关系技能,比如合作、团队精神和尊重他人,因此那些在父母要求下做家务的孩子会更成功。”
心理学家谢恩·欧文斯(Shane Owens)在接受《父亲》(Fatherly)杂志访谈时说过——
[孩子们早期学到的技能将伴随他们一生。家务劳动教会孩子们独立生存和与他人相处所需要的技能。]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家务劳动教会孩子们如何照顾自己,成为一个有合作精神、高效率的部落成员。]
做家务的孩子可以学会安排时间,提高思维力和适应性,推迟满足感,这两项技能对日后的成功都至关重要。
2
让孩子做家务,要趁早
明尼苏达大学20年的研究表明,对孩子未来的家人、朋友和恋人关系是否成功进行预测的唯一最佳指标,是他在3、4岁时是否做家务。
而对那些十几岁才开始做家务的孩子来说,情况却正好相反——他们往往会在亲密关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欧文斯说过:“很早就学习做家务的孩子,将来会成为一个更慷慨、更有合作精神的伙伴。学会料理自己的事情,学会承担成年生活和家庭生活中所必须的无聊工作,与这样的人一起生活和工作会更容易。”
心理学家建议,父母可以从孩子两岁时开始教孩子做家务,因为那个时候的他们更愿意模仿父母的做法,即便是像扫地这样简单的事情。
家务就是给孩子这个机会来经历真实生活的不容易,这种教育胜过千言万语,宜早不宜晚。
3
巧用儿童敏感期,培养家务小能手
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除非父母给孩子机会,教他们自己做家务,比如自己打扫卫生,帮忙做饭,洗碗和洗衣服,否则孩子们一般不会主动学会这些技能。
那么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怎样把孩子培养成家务小能手呢?
有远见的父母,善于利用好孩子的这几个敏感期——
①模仿敏感期:做好表率,让孩子感受到做家务的快乐
心理学家塞德兹说过:人如同陶瓷器一样,幼儿期就好比制造陶瓷器的粘土,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成为什么样的雏形。
做家务繁琐多样,看似细小,其实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做人做事。
很多父母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孩子两三岁时,总是喜欢跟在我们的身前身后,抢着帮我们做事情,甚至有时候,越是他们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越想帮大人做,比如洗水果、擦桌子、搬椅子。
如果父母经常拒绝孩子,孩子可能会彻底放弃,不再争取了,而一个总是被允许加入劳动的孩子,他们会越做越开心。
更多时候,孩子喜欢模仿大人做事情。
心理专家提出,从孩子9个月起,就开始进入模仿敏感期。一般孩子在一岁左右,他会模仿大人的样子吃饭,拿东西。
作为家长,在充分利用孩子的模仿敏感期,给孩子做好表率。
孩子天生有模仿父母,与父母同频的渴望。
父母对家务的态度,有时候决定着孩子对家务的态度。
很多家长会一边做家务一边抱怨做家务的辛苦,这无形中会降低孩子做家务的积极性。
所以,家长千万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抱怨做家务的繁琐和无聊,这会给他传达一个信息——做家务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
黄多多之所以对厨房如此着迷,老爹“黄小厨”就功不可没。在黄磊眼里,爱家人,就是给他们做好多顿饭,就是和家人一起吃饭。
黄磊在家做饭、拍视频,乐呵呵地做饭的样子,也影响着孩子,让孩子知道,为家人做顿饭,不仅自己开心,家人也会感觉到幸福。
②动作敏感期:放手让孩子去做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最早是通过动作来发展思维的。越喜欢动手越有利于大脑的发育。
很多家长忽略了家务也是一项技能。像最基本的收拾清洁,收拾玩具,整理床铺,再难度高一点的做饭炒菜等等都特别强调动手能力。
儿童的动作敏感期贯穿于0~6岁,对此,父母应充分让孩子进行运动训练,使他的肢体动作越来越正确、熟练,促进他的左、右脑均衡发展。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若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
让孩子做家务,正是通过动作培养思维,锻炼孩子的统筹、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
收拾餐具,会提升观察和动手能力;
整理衣物,能培养分类和归纳的能力;
协助做饭,能训练统筹和安排的能力。
在动手的过程中,孩子手指的精细动作也得到锻炼,大脑潜能就这样被激发了。
对处于动作敏感期的孩子,父母要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动手,尊重他们的每一次尝试,尽量不过多限制孩子——孩子正在遵循着生命生长的规律,通过不断地尝试和犯错,最终能够实现“自我”的塑造。
不可否认的是,这一阶段的家长最辛苦,他们往往需要寸步不离地陪在孩子左右,因为让孩子动手,就有可能一不留神就会导致孩子出现意外。
但是,这绝不能成为父母们限制孩子自己动手做家务的理由。
作为父母,我们可以对孩子做家务时的动手能力进行启发和引导,但没有权利阻止他的动手能力,也不该完全代替他去完成某一项动作。
要知道,越是能干的家长,有时候反而会培养出懒惰的孩子。
③秩序敏感期:增强做事的条理性
很多父母会说自家小孩做事没有条理。
一个从小干家务的孩子,反而不用担心这点。他们知道做菜什么时候放盐最好,知道地面要怎么擦才不会容易弄脏,知道什么时候要做什么事,什么事先做效果最好。
儿童秩序敏感期一般出现在3岁左右。对一个正处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来说,世界好像是以固定的程序而存在的,一旦发生顺序变化他们会变得躁动不安。
这时,他对物品摆设的位置、物品的所有权,动作发生的顺序,事情发生的程序等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秩序的破坏会给孩子带来不安全感。
对于处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家长可以引导他收拾自己的玩具和日用品,这不仅能让他养成整洁有序的好习惯,还能使他获得更完善的成长空间。
充分利用好秩序敏感期,让孩子在做家务的过程中增强做事情的条理性和秩序感。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说过:
“很难想象那些只会念书,连煎蛋、煮蛋都不会的孩子,会懂得怎么做实验。”
有远见的父母,都早早地把家务列入了自己的教育清单。
做家务,是帮助孩子走向独立的第一步,也是孩子走向成熟的重要一步。
作为父母,我们要像个好老板一样激励孩子做家务吧!
静女夭夭:现居济南,亲子文写作者。国家认证三级心理咨询师,致力于青少年家庭教育、亲子沟通、心理辅导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出版新书《不打不骂教出男子汉》《全面捕捉儿童敏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