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姜黄和丹参的区别 瘀血痹片具体有什么成分 它的成分和功效有什么关系

2023-02-16 09:49:36孕产
姜黄和丹参的区别,姜黄与片姜黄的区别与应用有哪些?姜黄和片姜黄是两种来源不同的中药材,有些临床医师和药师对这两种中药的区别不甚了解,常常混淆应用。中国药典(2000版)早已明确规定,姜黄与片姜黄是两个药物,不能混淆。下面是姜黄和片姜黄的区别于临床应用,仅参考。 姜黄和片姜黄同属姜科植物,药性均为辛、

姜黄与片姜黄的区别与应用有哪些?

姜黄和片姜黄是两种来源不同的中药材,有些临床医师和药师对这两种中药的区别不甚了解,常常混淆应用。中国药典(2000版)早已明确规定,姜黄与片姜黄是两个药物,不能混淆。下面是姜黄和片姜黄的区别于临床应用,仅参考。 姜黄和片姜黄同属姜科植物,药性均为辛、苦、温,同归肝、脾经,都具有活血行气、通经止痛、祛风疗痹的功效,凡气滞血瘀而致的胸胁脘腹疼痛、肢体串痛、时痛时止、经闭腹痛以及跌打损伤瘀肿、产后恶露不尽、少腹刺痛等,均可应用。惟因活血行气之力较强,虚证应慎用。 不同的是,姜黄为姜科多年生宿根植物姜黄的干燥根茎,以治疗气滞血瘀所致的心胸胁腹诸痛为常用;片姜黄为姜科植物温郁金的干燥根茎,以治疗风湿肩臂疼痛为擅长。 姜黄常用配方 1、用于胸痹心痛,可与瓜蒌、薤白、桂枝、川芎等同用; 2、用于肝胆胃痛,可与郁金、元胡、川楝子等同用; 3、用于肝脾肿大,或其他腹腔肿瘤,可与赤芍、丹参、炒白术、郁金等同用; 4、治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可配苏木、乳香、没药等同用。 片姜黄常用配方: 1、用于风湿痹痛或肩背、手臂冷痛,可与羌活、独活、桂枝等同用; 2、用于脊背腰痛,可与炒杜仲、续断、狗脊等同用; 3、用于痛经,可与桃仁、当归、川芎、红花等同用。

姜黄和丹参的区别

丹参酮治疗痤疮效果好吗?

  丹参酮是丹参的提取物,据现代研究丹参有一定的抑制雄激素分泌的作用,痤疮的成因之一就是雄激素分泌过盛,因此丹参酮对于痤疮应当有一定疗效。但是痤疮的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痤疮杆菌感染,丹参对此没有效果。   你的“脸上是那种红红的按着会疼的包,里面还有脓”,是痤疮杆菌感染的典型表现,丹参酮对此无效。建议你看一看我写的一个资料:   痤疮的成因主要是:内分泌失调——雄激素分泌增高----皮脂腺分泌过盛-----堵塞毛孔----痤疮杆菌感染----痤疮形成。   中医认为痤疮是:肺经有热,或肝郁化火兼胃肠湿浊化热。本人治疗痤疮,主要从清热解毒,降脂化浊或疏肝解郁,清泄肝火为主。   为了提高对痤疮的疗效,本人在1902年专门查阅了3000多篇中药治疗痤疮的专利文献和100多篇在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对痤疮进行了比较系统和完整的文献学研究。然后,我又结合自身近50年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实践经验,吸取了别人的一些合理思路和方法,总结出自己用中医药治疗痤疮的方法,经过近8年的临床实践检验,确实收到了较好效果。   现在我为你提供一个治疗中医药痤疮的基本方法,用的全是中药,但也结合了一些现代医学思维。   1清热解毒:抑制痤疮杆菌感染:黄芩、黄连、黄柏、蛇舌草、野菊花、重楼、蒲公英、银花藤、连翘、桑柏皮、地骨皮、枇杷叶、夏枯草、大黄、虎杖。   2化瘀散结药:有利于痤疮和斑痕的消散:皂角剌、浙贝母、姜黄、丹皮、丹参。   3去脂降浊:减少皮脂腺分泌:山查、泽泻、生首乌、草决明。   4抑制雄性激素:据研究中药丹参、姜黄、白花蛇舌草有一定抑制雄激素的作用。   治疗痤疮可以选配前述药物组成处方。笔者常用处方,是:   桑柏皮12克地骨皮12克黄芩12克黄连10克   蒲公英15克银花藤20克黄柏12克连翘15克   野菊花20克皂角剌12克浙贝12克丹参15克   姜黄10克山查15克   以前述处方为基础,经常在前物中加减使用。   煎煮法:先加水500毫升,浸泡20分钟。再用大火煎开后,立即改成小火,煨20分钟后取药汁,约150毫升。   紧接着再连续煎第二次和第三次。第二次加水500毫升,仍用大火煮开,改小火煨20分钟。取药汁,约180毫升。第三次煎煮,同第二次。三次煎煮,共取药汁之总量约为500毫升。   服法:每剂药液,分3次温服,每天1剂。或3日服2剂。   注意生活上的调理:这是非常重要的,不可不重视:   1保持心理健康和正常生活规律:内分泌失调,雄激素分泌过盛是痤疮产生的主要因素。不生气、不着急,不焦燥,不熬夜。必须保证23点和凌晨3点钟的高质量睡眠。如此可以减少内分泌失调的因素。   2忌食高脂肪饮食:少吃是好不吃海鲜、火锅、烧烤和一切油炸食品。少吃富含油脂的尖果。如花生、瓜子、核桃、松子、杏仁、开心果之类食品。采取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不增加皮脂腺的分泌,减少皮脂腺的分泌,有利用缓解皮脂腺对毛孔的堵塞。   3不能搽任何化妆品,减少对毛孔的堵塞。   以上三个措施,本人完全根据痤疮的形成原理而提出的,希望你遵守,如此可以提高疗效。   如果你能按我讲的上述基本要求去做,对你的痤疮疗效,肯定会优于单独使用丹参酮。   祝你早日康复。

姜黄和丹参的区别

瘀血痹片具体有什么成分 它的成分和功效有什么关系

那么,瘀血痹片具体有什么成分,它的成分和功效有什么关系? 瘀血痹片的主要成分是:乳香(炙)、威灵仙、红花、丹参、没药(炙)、川牛膝、川草、当归、姜黄、香附(炙)、黄芪(炙)。那么,它们的功效是什么呢? 红花:性温,味辛,活血通径、散瘀止痛。用于经闭、痛经、恶露不行、症瘕痞块、跌打损伤。 丹参:又名赤参,紫丹参,红根等。为双子叶植物唇形科,干燥根及根茎。主产于安徽、河南、陕西等地。功效: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清心除烦,养血安神。 川牛膝:逐瘀通经,通利关节,利尿通淋。用于经闭症瘕,胞衣不下,关节痹痛,足痿筋挛,尿血血淋,跌扑损伤。 当归:可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 香附:理气解郁,调经止痛。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脘腹胀痛,消化不良,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寒疝腹痛,乳房胀痛。 黄芪: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托疮生肌、利水消肿之功效。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 以上各成分的功效相结合,造就了瘀血痹片活血化瘀,通络定痛得功效。

姜黄和丹参的区别

中医治疗痛风的办法

(1)针刺疗法  ①主穴取肾俞、气海俞、膀胱俞、关元、三阴交。配穴取离患部1~2寸阿是穴。手法:用平补平泻,中等量刺激。  ②主穴取膏肓、胃俞、气海俞、膀胱俞、大肠俞、中脘、关元、曲池、三阴交、足三里。配穴取患部周围穴。手法用平补平泻或泻法。  ③主穴取公孙、曲池、风市、外关、阳陵泉、三阴交、手三里。配穴取局部阿是穴。手法用平补平泻或泻法。  ④主穴取足三里、三阴交、丰隆。配穴,病在掌指或指关节加外关、阿是穴;病在第一跖趾关节加大都、太白、太冲。手法:急性期用提插捻转泻法,恢复期用平补平泻法。  ⑤急性期取患侧隐白、大敦、太冲、三阴交、太溪、照海、阿是穴,恢复期取双侧太冲、三阴交、太白、太溪、照海、足三里、肝俞、肾俞。手法:急性期隐白、大敦点刺放血,余穴针刺用泻法,恢复期用平补平泻法。  (2)新针疗法  ①生物全息针刺:取全息穴位(患侧第二、三掌骨桡侧第五掌骨尺侧与疼痛部位相应的穴位)。用28号1.5寸毫针贴掌骨侧垂直进针1~1.3寸,得气后急性期用泻法,恢复期用平补平泻法(只捻转不提插)。每5分钟行针1分钟,留针30分钟。  ②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选穴如足三里、三阴交、太白、太冲、太溪、照海、肝俞、肾俞,依其临床症状,每次用4~6个穴位,每穴注射丹参注射液0.3~0.5ml,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活血化瘀的药有哪些?

根据药物作用的强弱和主治病证的不同,活血药可分为活血化瘀药和破血消症药两类。①活血化瘀药。主要用于血行障碍、瘀血阻滞引起的各种病证。如血滞经闭、行经腹痛、瘀血头痛、外伤及术后瘀血腹痛、风湿痹痛、中风瘫痪、半身不遂;痈疽肿痛、跌打伤痛等。常用药有川芎、乳香、没药、延胡索、郁金、姜黄、丹参、虎杖、益母草、鸡血藤、红藤、红花、桃仁、五灵脂、牛膝、穿山甲、泽兰、凌霄花、自然铜、血竭、王不留行、苏木、茺蔚子、马鞭草、水红花子、石见穿、皂角刺、牛角﨧等。②破血消症药。较活血化瘀药作用猛烈,有攻逐瘀血蓄结之势。用于大量瘀血停聚的蓄血证和气滞血瘀结为痞块的症瘕证。常用药有干漆、刘寄奴、虻虫、水蛭、蜣螂、斑蝥、三棱、莪术等。

颈椎病怎么预防和治疗

颈椎病常发生中年以上年龄,颈椎发生退行性改变,加上急慢性损伤,造成椎间盘,韧带,后关节囊不同程度损伤,促使颈椎代偿增生,增生物直接或间接压迫神经产生颈项,枕部,肩臂疼痛及麻木感,颈部活动受限等一系列症状。

葛根15克,威灵仙15克,白芍15克,鸡血藤30克,地龙12克,姜黄12克,防风10克,山甲珠1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肝肾不足的加杜仲15克,川续断15克;肝阳上亢的加天麻10克,钩藤15克,桑寄生12克;气血亏虚的加党参15克,黄芪15克,当归10克;血虚偏重的加熟地15克,首乌9克;气滞血瘀的加丹参30克,川芎10克;痰热偏重的加半夏10克,竹菇10克,胆南星10克,白术10克,陈皮10克;风寒偏重的加桂枝10克。

颈椎病的最好治疗办法

治疗上首选颈椎康复枕头,枕芯中药配制,弧形人性化设计,有效适应人类睡姿高度,纠正颈椎。

平时应注意平时工作学习的体位,在长时间伏案工作后应适当活动颈部。枕头高度适宜,不能垫枕过高,以导致颈源性眩晕的发生。

保护颈椎的最佳方法是进行颈项肌的锻炼。也就是用双手交叉抵于脑后,做双手向前抱团,头颈向后的“抵抗”动作,持续 5-10 秒,放松后反复数十次。 

如果已有颈部酸痛,甚至手指麻木等颈椎病症状,可以到正规医院的理疗科,先试试做做颈椎牵引、针灸、拔罐、推拿等物理治疗,有一定效果。

但必须提醒你的是,这些只是缓解症状的手段,无法治愈,也不要相信有什么药物可以贴贴,吃吃就好。

根本的办法,是注意颈部肌肉的锻炼,睡健康枕,避免上述症状的进一步加重。

自己也可以进行颈部的按摩,简单的按摩锻炼方法如下:抬起右手,弯曲手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屈曲,由上到下、由轻到重在颈部拿捏3-5遍。然后抬起另一只手,用同样方法做一遍。用左手拿捏右侧颈肩部3-5遍,再用右手拿捏左侧颈肩部3-5遍。双手拇指揉风池穴,半分钟后会感觉到酸胀感。颈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做头部的环绕运动,顺时针转一圈,逆时针再转一圈。 希望对你有帮助。

活血化淤的中药有哪些?

一、散寒活血化淤   即用温热的药物配合活血化淤药物,以温经通络散寒化淤,.驱散阴寒凝滞之邪,使经脉舒通血活淤化。取“寒者热之”,“血得温则行”之义。寒为阴邪,最能收引经脉,凝滞气血而导致气血淤滞。这里的寒凝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寒客络,阳气受困;一是脾肾阳虚,阴寒内生。在临床应用散寒活血化淤治则时,应当分清温经通阳活血通脉和补阳益火活血化淤之法。   常用药物:温经通阳如桂枝、附子、肉桂、吴茱萸、细辛、炮姜等;补阳壮火如淫羊藿、巴戟天、杜仲、胡芦巴、仙茅等;活血化淤常选性温的川芎、当归、红花、乳香、五灵脂、骨碎补、天仙藤、急性子、川续断等。   方剂举例:当归四逆汤,阳和汤,右归饮合桃红四物汤等。   适应证:温经通阳活血化淤运用于外寒客于脉络之血淤症,主要表现除有血淤表现外,另见局部苍白、发凉、疼痛得热则缓,舌淡或紫,苔白润,脉沉细或沉紧。常见于动脉的闭塞、狭窄、或痉挛性疾病,此类疾炳早期可以上述症状为主。补阳益火活血化淤法运用于除有上述表现外尚有腹胀便溏,腰膝发冷,小便频数或不利,阳痿遗精,脉沉细等,常见于动脉的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的后期,由于内外之寒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临床表现错杂,应分清主次,辨证论治,酌情配伍用药。   二、祛湿活血化淤   即用燥湿或渗湿的药物配合活血化淤药物,以祛除湿邪,促使血活淤化。湿为阴邪,其性黏滞,易阻气机而致脉络阻滞而血淤。湿邪有外侵或内生之分,病理过程中又有寒化和热化之别;且与脾之运化,肾之温煦有密切的关系。从四肢血管性疾病的特性来看,外湿多从热化,所以具体应用祛湿活血化淤时,又要区分清热利湿,健脾温肾利湿活血化淤。   常用药物:清热利湿,如赤茯苓、车前子、淡竹叶、汉防己、泽泻等;健脾利湿,如茯苓、薏苡仁、苍术、白术、赤小豆等;温肾化湿,如益智仁、肉桂、桂枝、乌药、威灵仙、木瓜等;活血化淤兼渗利水湿者,如性寒凉之益母草、马鞭草、虎杖、半枝莲、穿山龙、木通、落得打等,性偏于温之泽兰、天仙藤等,性平之刘寄奴、王不留行等。   方剂举例:五神汤,三妙丸加减,五苓散加减,苓桂术甘汤加减,萆?分清饮加减。   适应证:清热利湿活血化淤法适用于湿热淤证,主要表现为除有血淤证象外,见患部肤红灼热、水肿或疮面湿烂,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常见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急性丹毒、血栓性浅静脉炎等疾病。健脾利湿活血化淤适用于脾虚湿淤证,主要表现为下肢水肿,全身倦怠,脘腹胀满,大便溏稀,舌苔白腻,脉濡缓等,见于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静脉血栓形成恢复期。温肾利湿活血化淤适用于肾虚湿淤证。主要表现为患肢水肿,肤冷,全身畏寒,舌淡,苔白润或白腻,脉沉弱等。常见疾病有:糖尿病血管病中、晚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后期以及下肢静脉性疾病后期。由于内外湿互为,湿性重着,缠绵难祛,一所以临床要辨清主次,慎重配伍。湿聚火煎可以成痰,痰湿同类而有异,治疗上还应选用祛痰之剂,如温化寒痰的白芥子、半夏、白附子等;清化热痰的贝母、瓜蒌、瓦楞子、猫爪草、海藻、昆布以及行气消痰的莱菔子、薤白、橘红、陈皮等,配合应用,以增加疗效。   三、理气活血化淤   即用理气的药物,调畅气机,气行则血行,使血活淤化。气之为患,不外乎气滞、气虚、气逆三个方面。而四肢血管病症又以气滞、气虚多见。气为血帅,是血液运行的动力,所以气机不畅,郁滞不行则血行为之涩,而致血淤,气虚不能推动血液运行,血行缓慢而成淤。反之,血为气母,气赖血载,血淤既成又致气滞,在病理上互为因果,相互影响,气血密切相关,决定了理气法在血管病症中的重要性和普遍性。又由于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又主藏血,所以舒肝行气在四肢血管病症的治疗中更有重要的意义。综上所述,临床上具体应用时还须分辨行气和益气活血化淤二法的应用。   常用药物:疏肝行气性偏凉如柴胡、川楝子、郁金等,性偏温之佛手、青皮、枳壳等;以及性平之香附、香橼等。益气如黄芪、党参、太子参、白术、山药、炙甘草等。   方剂举例:血府逐淤汤加减,补阳还五汤加减。   适应证:疏肝行气活血化淤适用于肝郁气滞血淤证,凡四肢血管病症均可酌情使用,尤宜于病情随情志刺激而变化,或患者忧郁不安者,益气活血化淤适用于气虚血淤证,主要现象为除有血淤证象外,可见病久体倦、纳差、气短、心悸舌淡、苔白、脉虚无力等症,常见于动脉狭窄、闭塞性病症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血栓性深静脉炎的后期,同时必须注意,行气太过易耗气,温燥之品能伤阴,临床应用宜慎重。   四、清热活血化淤   即用寒凉的药物配合活血化淤药物,清解热邪,以使络宁血活淤化。是“热者寒之”之义。“夫脉者,血之府也”,所以热邪侵入脉络多及血分;又有热之甚即为毒,热邪灼津伤阴,虚热内生。“血受热则煎熬成块”,阻滞脉道,而成血淤,由此可见,具体应用清热活血化淤法时,首先应分清虚实,和在气在血。从而推演出清热凉血,清热解毒和养阴清热活血化淤三法。   常用药物:清热凉血如水牛角、赤芍、牡丹皮、紫草、生地、玄参、大青叶等;清热解毒如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蒲公英、千里光、土茯苓等;养阴清热如生地、玄参、天花粉、白芍、麦冬、沙参、地骨皮、知母、黄柏等。活血化淤如兼清热凉血之牡丹皮、紫草、丹参、赤芍、郁金、凌霄花、鬼箭羽等,兼清热解毒之红藤、虎杖、败酱草、金荞麦、落得打等。   方剂举例:五味消毒饮合清营汤加减;四妙勇安汤加减。   适应证:清热凉血活血化淤运用于血热血淤症,主要表现除有血淤证象外,可见皮肤发红,灼热,淤斑色红或紫,舌红绛,脉数等,常见于急性血栓性静脉炎,浅静脉炎,复发性丹毒,红斑性肢痛症等。清热解毒活血化淤运用于热毒淤滞症,主要表现如上述(除舌脉外),还可伴溃疡,苔黄厚,脉弦滑而数等,常见于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坏疽早期或合并感染时。养阴清热活血化淤法适用于阴虚血淤症,主要表现除有血淤证象外,且病程较长,局部发热恶凉恶热,或伴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常见于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后期,从周围血管疾病的临床来看,清热活血之法常因病情中实热与虚热难分,热邪与热毒没有明显的界线而三法常相合而用,但又必须辨清主次轻重,相应而用。   五、补血滋阴活血化淤法   即用补血滋阴药物配合活血化淤药物,以增加血液使其充盈脉道,血活淤化。血液在脉道中流行,血量充沛则脉道充盈;血液虚少,阴津不足则脉道萎闭,继而成淤。所以应补血滋阴,增液盈脉,活血化淤。   常用药物:补血滋阴药如生熟地、阿胶、首乌、枸杞子、龙眼肉等,活血兼补血者如鸡血藤、当归等。   方剂举例:四物汤加减。   适应证:血虚血淤症,主要表现为除有血淤证象外,多为久病体弱、头晕、面色萎黄或苍白、唇爪色淡、心悸、舌淡、脉细等。常见于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早期或后期。   六、平肝潜阳活血化淤   即用平肝潜阳药物配合活血化淤药物,以使阳潜血和,络通血活,而得到淤化之目的。肝阳升发太过血随气逆,并走于上,脉络壅塞,可致血淤。故应平肝潜阳,解除壅阻,以化血淤。   常用药物:钩藤、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鳖甲、刺蒺藜、天麻、石决明等。活血化淤如性偏凉润之丹参、牡丹皮、玄参、赤芍、牛膝、郁金、凌霄花等。   方剂举例:镇肝熄风汤加减。   适应证:阳亢血淤症,主要表现除有血淤证象外,为头胀痛、眩晕、眼花、耳鸣、情绪易激动,并见腰痿足软,脉弦紧等。常见于多发性大动脉炎(胸腹主动脉型)及闭塞性动脉硬化症伴脑动脉硬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