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耳朵疼,听力下降,明明是中耳炎,医生为什么用鼻炎药
“医生,我孩子得的是中耳炎,你怎么给开了治鼻子的药?”
耳鼻喉科门诊室里,一位年轻的妈妈焦急地问医生,手里拿着孟鲁司特钠、鼻渊通窍颗粒等治鼻子的药,身边的孩子看上去只有3岁左右,模样长得乖巧,但上嘴唇稍微外翻,还老是用手捂着耳朵。
原来,这个孩子前几天一直说耳朵痛、听不清,家长便带她到医院看耳朵,诊断结果是分泌性中耳炎。家长到药房领了药,却发现医生给开的都是治鼻子的药物。是医生开错了药,还是自己拿错了呢?这位年轻的妈妈十分不解。
1、分泌性中耳炎是什么平时我们观察人的耳朵,只是外耳那么小小、简单的结构,其实隐藏在头部的内耳、中耳却是“别有洞天”的。在中耳与鼻咽部之间,有一个特殊的结构——咽鼓管,这一结构承担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作用,是中耳与外界的唯一通道,也正是咽鼓管间断性的开放,鼓膜两侧的压力才得以维持平衡。
如果咽鼓管出现梗阻等异常的话,就会导致鼓膜两侧压力不均衡,中耳会因负压出现中耳渗液,也就形成了我们常说的分泌性中耳炎。
患者会像文章开头提到的孩子一样,出现耳痛、听力下降等不适症状,年龄更小、不会语言表达的宝宝则会出现苦恼不停、老是抓耳朵等表现。
当然,除了咽鼓管功能异常,出现细菌、真菌等感染以及免疫因素等也可引起分泌性中耳炎。
2、分泌性中耳炎为什么要用治鼻子的药这就要从分泌性中耳炎的源头说起,导致咽鼓管功能异常的主要病因是患者出现鼻咽癌、腺样体肥大、腭裂等,其中腺样体肥大与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等引起的鼻后滴漏有关。
后流的鼻涕中含有大量的炎性物质以及细菌等致病菌,炎性介质会刺激腺样体出现异常肥大,细菌等致病菌则会导致中耳腔出现感染。因此,分泌性中耳炎的病根在于鼻部出现的炎症。
综合各项检查,医生发现这个孩子之所以出现分泌性中耳炎,都是过敏性鼻炎惹的祸,因此,治疗这种病,当然药用治疗鼻子的药了。
听了医生的解释,这位年轻的妈妈才恍然大悟,不是医生开错了药,也不是自己拿错了,她孩子的中耳炎就得用治鼻子的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