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刘欢后悔对女儿进行快乐教育:“快乐教育”在西方只是无奈之选

2019-10-01 00:00:04孕产
刘欢后悔对女儿进行快乐教育:“快乐教育”在西方只是无奈之选

最近几年,西方的快乐教育被众多父母捧上天。这些父母认为,孩子成长过程中,要释放他们的天性,让孩子感受到快乐与自由,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比什么都重要。那么西方精英阶层在教育孩子也是用“快乐教育”吗?

“快乐教育”的孩子是什么样的?

先来看看,咱们快乐教育下的孩子是怎么样的!

放暑假了,小明早上玩手机、下午看电视,美好的一天就过去了,作业算什么,暑假的快乐时光就是要这样度过!

今天,妈妈带着小红去火锅店用餐,成年人一本正经的坐着,真无趣。小红突发奇想,在过道上跑来跑去,吹起了泡泡,又是自由的一天啊!

小青又逃课了,学习什么的太枯燥了,还要听老师的唠唠叨叨,网吧里打游戏,才是自由与快乐的。

上述三个孩子,是不是生活中经常见到?他们当然快乐、自由、释放天性了,但在周围人看来,没前途、没教养、没素质就是活生生的熊孩子!

孩子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经历一些不快乐的事情,这些事情或枯燥乏味,或难以忍受,但这都是他们成长的一部分。

家长随随便便用“快乐”两字打发,孩子将来或许会用一辈子偿还当年的“快乐”。

“快乐教育的”的苦果最后由谁来吃?

快乐教育最致命的毛病就是忽视成绩,逃避学业的压力。

主张快乐教育的人,思维方式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他们只关心这棵树苗长得好不好,叶子绿不绿,但是小树能不能适应这片森林的大环境,能不能经得起自然界的考验,根本不去想。

忽视现实环境空谈教育是快乐教育的死穴。

所以快乐教育只能在一个刻意营造的环境中自娱自乐,一碰到现实问题它就破了。

如果一个接受快乐教育的孩子,他最终也要和其他人一样面对中考、高考,面对同样的考验,而他的竞争对手是那些一直接受应试教育的孩子,他会有竞争力吗,这样做对孩子公平吗?

应试教育是中国90%以上的孩子必须过的关,几乎每个人都要在应试教育的框架下发展,每个孩子都要经过这个赛道争取一张进入社会的入场券。

而在国外快乐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处于领导阶层的精英保持整个社会阶层稳定的手段。

英国社会80%的要职由私立学校的毕业生担任,1/3的国会众议院议员、半数的高级医生、2/3以上的高等法院法官,来自仅仅容纳英国7%人口的私立学校。

而公立学校则是为了穷人和移民孩子准备的教育机构。在这里不要求孩子掌握多少知识,不要求学生有多么严谨,而是提倡快乐学习。

公立学校的孩子的确能有一个开心、幸福的童年,教师只要把学生哄得快快乐乐、轻轻松松毕业,就算是完成任务。

但当学生走向社会的时候,不懂得高等数学,也不懂爱因斯坦,更不懂哲学,他们大多只能从事底层工作,端个盘子,干点体力活。

现在整个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人才的需求水涨船高,以前本科毕业能干的工作,如今是研究生、博士生,海归名校都来竞争。

社会竞争只要存在一天,快乐教育这条路就一天不能走得通。

有些父母认为,我不想孩子卓越,所以何必那么辛苦,在学校随便学学,只要成绩过得去就行。

现在考大学也容易了,将来能上个二三流的大学,找份普通的工作,平时再有个兴趣爱好,打发下时间,安安稳稳顺顺当当,平凡快乐,岁月静好,要那么成功干嘛。

平凡的快乐就像天上掉下的馅饼一样容易?歌唱家刘欢曾公开表示:女儿小时候音乐品味很高,但跟大多数孩子一样都不愿意练琴。我深怕孩子不快乐,就没有坚持让孩子练琴。但现在,我十分后悔对女儿进行快乐教育,当时应该推她一把。

反观天王周杰伦,刚开始学习画画,没多久因为不快乐就放弃练习,开始学钢琴。为了防止儿子重蹈覆辙,周杰伦的妈妈就拿着棍子站在周杰伦后面,一站就是五六年。

多年之后,周杰伦十分感谢妈妈,要是没有妈妈当年的逼迫,就不会有今天的自己。

你看!小孩子天性都是爱玩的,一点困难痛苦,都会让他们觉得不快乐,让他们退缩。此时父母的态度,就将影响孩子的未来。

俗话说得好:我现在拥有的一切,都是因为我曾经付出的汗水。就像芭蕾舞者优美的舞姿,是她们用日复一日的时间、汗水灌溉出来的。

想躺赢,简直是做梦!

“快乐教育”在西方是无奈之选

更何况,西方从来就不奉行什么快乐教育!能搜索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没有任何地方使用“快乐”(Happy)一词。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快乐教育的概念?大概是因为中西方文化不同,家长理解的十分片面。


就拿澳洲的游戏教学法来说,听起来好像就是做做游戏,开开心心,美好的一天就过去了。

但实际上,里面的各个环节、任务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里面也有各种规则约束着孩子。而且,游戏教学法并不能保证孩子每一分钟都是快乐的,孩子也会遇到挑战、遇到挫折,这时候孩子就会不开心。

更重要的是,所谓“快乐教育”更多的是西方工人阶层的无奈之选。

在《不平等的童年》中有这么一句:

至少在一定范围内,美国精英阶层普遍实行协作培养,大致可以理解为“圈养”,而工人阶级和贫民实行的育儿方式才是顺其自然的成长,也就是我们说的“放养”。

简单点说,工人阶层是因为没办法,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去培育孩子,只能让孩子们顺其自然的成长。而反观精英阶层,更多的是“圈养”自己的孩子。

在美国,你想读名校,要么家庭有深厚的背景,要么就去上私立中学。

2016年全美高中排行榜第19名、加州第1名的惠特尼中学,156名毕业生共收到14份常春藤和250份斯坦福、麻理等一流名校在内的822份录取通知书。

而且这些精英的孩子,压力也不比中国压力小,该校流传着一个数字——4。即“4小时睡眠、4杯咖啡、GPA4.0”——要想获得满分为4分的成绩,每天只睡4个小时,困了就喝4大杯咖啡。

中西方教育的不同,表面上是方法的不同,其实质是教育功能定位上的不同。

中国的教育是底层向上攀登的阶梯,只要有个好分数,就可以上名校,改变命运。而西方的教育则是一个分层机制,大众教育只提供基本、有限的教育,要想成为精英,就必须从市场上另行购买教育,买不起的人则自然而然地被淘汰了。

最后我们再复习一下教育的定义:教育(狭义),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无论在哪个国家,你要想获得更大的成就,你势必要花费更多的精力,付出更多的努力,快乐教育,只会带着你的孩子走向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