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尹建莉:她是家庭教育领域的天才,让孩子告别磨蹭、激发内动力

2022-02-13 13:01:05孕产
杨杰:独立的亲子咨询师,家庭教育专家,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12年间专注于亲子困难家庭的一对一教育咨询工作,关注教育理论的落地生根,积累实践案例资料超过2500万字。国内少有的、专注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亲子咨询师,咨询费用高达5位数,档期早已排到2020年。

杨杰:

独立的亲子咨询师,家庭教育专家,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12年间专注于亲子困难家庭的一对一教育咨询工作,关注教育理论的落地生根,积累实践案例资料超过2500万字。

国内少有的、专注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亲子咨询师,咨询费用高达5位数,档期早已排到2020年。

著有《让孩子心悦诚服》、《我身边的家庭教育故事》。

妈妈圈有个规律,每次只要发“磨蹭”主题的文章,都会引起大家特别强烈的反响。

那些让家长们感到苦恼的问题,比如孩子脾气暴躁,胆小、不合群,缺少主动性,学习习惯不佳,磨蹭拖拉,不做作业,等等,恰好就是我的工作内容。

尹建莉:她是家庭教育领域的天才,让孩子告别磨蹭、激发内动力

通常,家长到了束手无策的地步,才会来找我。因此,汇聚到我这里的家庭教育问题,都是最棘手的。比如,有的孩子为了半小时的作业,能拖延12个小时;有的孩子,为了躲避学习,跟父母来回周旋,堪比谍战大片。

孩子磨蹭真是中国父母第一痛。

每每看到家长留给我的咨询日志,读得越多,越感叹磨蹭背后是一个深深的亲子黑洞。

逼疯父母的“磨蹭鬼”

多年前我咨询的一个案例,它代表了很多中国家庭的典型状况。

一凡9岁,读四年级。

他看起来很乖,也很安静。但他妈妈却是一头的苦恼。

这个孩子很爱看书,成绩也不错,但就是磨蹭。做作业的时候,会中间分神,停下来玩。如果说好全家一起出门,催促他无数次都无动于衷,直到大人开门下楼,他才匆忙去穿鞋穿袜子,嚷着让爸爸妈妈等他。

因为这个孩子凡事磨蹭,所以家里催促声不绝于耳。父母急了甚至就动手去拉他。

这对夫妻真的是愁死了。

我和孩子的妈妈先通过网络沟通,两个人的聊天记录有几万字,对每个细节都详加考虑。

我隐约感觉,其实孩子未必如妈妈描述的那样。

比如去年她们夫妻同时出差,家里只有孩子一个人,那几天孩子自己起床吃早点上学,晚上在托管那里吃完饭自己回家,整个一周都安排的井井有条。一个八岁的孩子能独自生活一周,是挺了不起的事情,没有人在旁边催,他不是也能完成得很好吗?

于是,我就给妈妈“布置”了一个作业: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只观察,不催促,记录孩子做每件事情的起止时间。在妈妈给我的记录中,孩子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做了9道题,写了一页练字,还做了一页语文辅导卷和数学辅导卷。孩子中间没有休息,每做完一项,在桌子前玩点小玩意,只是还存在写写停停、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这份记录出来,妈妈自己也认识到,好像孩子做得还不算慢。至于“只观察,不催促”,孩子的妈妈没有完全做到,她说到后来还是忍不住提醒、催促孩子。

我感觉问题在父母身上,为了印证这个猜测,我提出要到她家里去观察一下孩子和父母的互动方式。

我去她家那天,一凡和妈妈到外面接我,顺便在小区里买了个西瓜,妈妈让一凡提着,在这段不足百米的路上,妈妈提醒了他三四次,让孩子用手托着西瓜,别摔了。

在她家里,我们就是闲聊。我发现孩子真的很爱看书,同时他对我们的闲聊也蛮感兴趣,他就边看书边听。

尹建莉:她是家庭教育领域的天才,让孩子告别磨蹭、激发内动力

这期间,他妈妈几次提醒他不要低头,不要在床上看书,一凡先是仿佛没听见,妈妈催了几次以后,他干脆坐到被子上。妈妈试图把他从被子上催到书桌前,直到我走这个要求都没有达成,难怪妈妈有挫败感。

我在她家大约一个半小时,粗略地算了算,妈妈催促了他七八次,还不算提醒和指导。

我的猜测没错,孩子之所以这么慢,其实是父母催出来的。父母催一次不管用,就频繁地催。慢慢地,孩子学会了“屏蔽”父母的催促,催了他好几遍,他才如梦方醒的样子,然后做出一点小改变,平息父母的催促。这个过程循环往复,孩子不知不觉形成了一种惰性,凡事等着父母催,如果父母催地不急,他就认为不必着急,反正他们会继续催。

破解其实很简单

读到这里,家长们是否有找到自己的家的影子?

改变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停止这种父母积极、孩子消极的互动方式。

父母不再催促他,和孩子做一个约定,对他提出要求,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当然,前提是父母能控制住自己的催促欲望,学会观察孩子,并能判断出孩子的意图。

我和一凡妈妈经过反复探讨,制定了和孩子谈判的要点:

1.选一个双方都心平气和的时机和他聊聊,告诉他以前做事情慢,妈妈着急,只好催他、拉他。每当这时候,妈妈心里也很不舒服。这里表现出妈妈的真实情绪,同时也要谈到儿子的感受,比如我感觉我催你的时候,你也不开心。为了这样一件小事,弄得咱俩都不开心,这多不值得?

2.告诉他上周妈妈曾经作出的尝试,也觉得老是催促他不好,就尝试不催促他,但有时候还是忍不住,因为妈妈爱他,关心他生活的各个方面。

3.告诉孩子妈妈的期望:不用妈妈催,自己按时起床入睡,自己洗澡、准备衣服。如果你能做到,妈妈在旁边看着,就会心花怒放。

妈妈找了个机会把这些要点说给孩子听,孩子同意,只提出了一条,睡觉的时候关掉电视,全家一起入睡,不然他睡不着。

这一点我和妈妈之前也想到了,给孩子提条件的机会。另外,还探讨了如果他不同意如何回应:那就先听听他的理由,然后请他出一个方案,我们可以适当做出妥协。我们的底线是孩子肯做出改变,哪怕一点也行。

尹建莉:她是家庭教育领域的天才,让孩子告别磨蹭、激发内动力

后面的过程比我们想象的顺利,很多预案都没用上。

约定之后,妈妈到9:45提醒孩子一次,接下来不再说什么,孩子会在几分钟后去洗澡,十点钟准时上床,睡前也记得自己准备衣服。有一次妈妈不想关电视,孩子就搬出这个约定,妈妈只好履行诺言。早晨闹钟响了,孩子也能自己起来。

过了几天,妈妈向我报告几件令人惊喜的小事。有一天爸爸说感冒了,让一凡去楼下买早点,他居然同意了,之前他是不肯去的。第二天还请他去买,他居然还想着给爸爸妈妈换个口味。第三天孩子主动问妈妈要不要买早点。

还有一次爸爸想试试他,让他下楼帮忙买包烟,这个事情之前一凡也不肯做的,没想到他又同意了。爸爸一高兴,就让他把剩下的钱买雪糕,他买了两根雪糕回来。妈妈说他肠胃不是太好,建议他吃一根,留一根,他也同意了。妈妈告诉我,如果是以前,他无论如何都要吃两根,无论讲什么理由,他都给你反驳回去。

说实话,看到一凡有这样的改变,我都心花怒放,不要说他的父母了。

五个小感悟

这个故事看似平淡,但很有代表性,反映出了很多家庭共性的问题。

一、对孩子的批评缺乏真凭实据

磨蹭、马虎、注意力不集中、缺乏主动性、爱发脾气、不善于交往,这些是父母常用的词汇。其实,具体到某个孩子,情况千差万别。就如一凡的妈妈,认为孩子很慢,记录下来却发现他并不慢。如果没有这个记录,孩子速度加快了父母也看不到。是父母爱子心切,夸大了孩子的问题。

二、调整孩子的节奏感

一个9岁的孩子连续两个小时做作业,很容易疲劳,效率也不够高,而且这样容易导致时间概念模糊,他习惯等大人来安排督促他,所以不会积极地去安排自己的生活。因此要引导孩子形成一个自己的节奏,比如半小时休息十分钟,这样一张一弛,孩子的状态就会很好。

三、给孩子犯错误的机会

关于拿西瓜的事情,我事后和一凡妈妈聊过,她担心孩子把西瓜摔了,在我面前丢丑。其实,这个保护孩子的念头,传达给孩子的意思却是妈妈不相信他的能力,害怕他犯错,这样孩子不但容易沮丧,还会变得退缩,挫败感重。其实,犯错误恰恰是学习的好机会,假设那天一凡把西瓜摔了,他就会记得以后拿东西要谨慎,如果事情本身就能给孩子教益,我们何必多费唇舌?

四、化解孩子内心的抗拒

为什么一凡之前对下楼买早点、帮爸爸买烟这样的小事如此抗拒,其实,一凡性格平缓,与父母基本没有激烈的冲突,但他用沉默、拖沓、不服从来表达他心里的不舒服。他后来的改变,也间接地反映了他心情的变化。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往往总能从大人身上找到原因。

五、引入谈判机制

和孩子约定,是我经常用的一招,感觉特别好用,也特别省心,孩子仿佛有了一个独立的发动机,还会制造出很多惊喜。既然是约定,其实就是一个谈判的过程,允许谈判,就是给孩子充分的话语权,双方提条件的机会均等,其中有反复、有妥协,最终形成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这是诸多我咨询过案例中的一个。其实很多看似让家长焦头烂额的沟通困局,都可以用精准的方法,改变一件又一件事情的走向。每件生活的小事中,都隐藏着宝贵的教育契机;每位家长身上,都隐藏着尚未开发的教育能力。

今天,父母的另一重挑战来自不断增加的社会压力和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都想在教育中为孩子积累更多的人生筹码。

文章转自网络,仅做分享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