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不是脆弱,只是没学会坚强:培养抗压儿童,只需每天3分钟
你的孩子是否有过这样的表现?
因为跟朋友相处不融洽,苦恼不堪;
学习某些兴趣爱好,只有三分钟热度;
心里不安却独自承受,不跟任何人倾诉;
考试成绩不理想,便心情低落,很久都闷闷不乐;
被拿来跟别人比较时,很没有自信,固执地认为“我就这样了”。
作为父母,你可能会感到不解:“为什么我的孩子会因为这点小事而沮丧呢?”可是在孩子眼中,他面前的是一堵高墙,高到让他脚软。
因此,遭受挫折之后,很多孩子会一蹶不振,甚至想不开轻生。
前不久,上海就发生了一起“17岁少年跳桥身亡”的事件。
据报道,那天少年在学校与同学发生了冲突,母亲知道后对其进行了批评。当晚母亲载其回家,途径卢浦大桥时,母亲在桥中间停车,继续责骂孩子。谁知少年不堪承受,冲出马路从桥上一跃而下,结束了年轻的生命,只留下母亲捶地痛哭。
如果这个少年不那么脆弱就好了,我默默地想。可是,如何才能使孩子更加坚强呢?
我在这本《抗压力·亲子篇》中找到了答案。
作者久世浩司先生是日本首家积极心理学学校的校长,专门为商业精英们进行“抗压力”培训;同时,他还是2个孩子的父亲,曾经在日本NHK教育电视台的节目《引导教育》中出任嘉宾,介绍他开设的“亲子抗压力讲座”。
在《抗压力·亲子篇》中,久世先生提出,想要培养内心强大的孩子,父母需要从自尊心、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乐观性和人际关系质量这五个领域着手,培养孩子的抗压力。
同时,他还设计了20种生动有趣的亲子训练,父母每天花费三分钟,便可以和孩子利用游戏轻松完成,提升抗压力。
一、比智商、学历更能决定人生成功与幸福的是抗压力美国心理学会指出:“抗压力,是指在应对逆境、困难和强大压力的时候,个体的精神和心理适应的过程。”
抗压力弱的人,遭遇失败便很难重振旗鼓;而抗压力强的人,则能在跌倒后迅速爬起来。
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曾经向年轻人分享自己的失败经历:
“我7年才完成中学,而别人只用5年;
我想进重点初中、高中都失败了,考大学我失败了3次;求职失败了差不多30次。
我记得,高中毕业的时候想在KFC找一份工作,24个人去了,我是唯一没被录取的;然后去考警察,5个同学去,我又是那个没被录取的;阿里巴巴开始创业后,我去硅谷见了超过30个投资人,没有一个愿意投给我们。”
提起这段经历对自己的影响,马云说:“每一次失败,我都把它当做一次训练。”训练如何检查自己,如何进行改正,下次做得更好。如果没有强大的抗压力,这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
著名的商业杂志《哈佛商业评论》也提到:
“与学历、经验以及受过的培训相比,个人抗压力的水平决定着谁成功、谁失败。”
假如你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收获成功和幸福,就从现在开始,培养抗压儿童吧。
要知道,挫折不会等孩子长大再来,培养抗压力当然是越早越好。
二、找到抗压力需要强化的唯一因素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影响孩子抗压力发展的5个因素,然后对照孩子的实际情况,看一看他需要强化哪个因素。
1. 自尊心
这一点也被称为“自我肯定感”,顾名思义,意味着哪怕身处逆境,孩子依然能肯定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如果自尊心强,孩子就能感到高度的幸福感;反之则容易引发抑郁症。
2. 情绪调节能力
这是在有麻烦和压力的时候,自己能够控制情绪,耐心地继续向前走的能力。
有些不懂得调节情绪的人,会强行压抑自己的消极情感。然后这些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后,会像火山一样爆发。
比如,有的人很讨厌上司,常常强压怨气,闷头工作。结果在某一天受到了很过分的对待,堆积的不满一下子爆发,甚至怒而辞职……这样的例子是很典型的。
3. 自我效能感
这意味着在面对某个目标时,认为自己只要去做就能成功。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即使遇到难题也不会逃避,而会坚持到最后;即使失败了,也会立刻重拾自信。
4. 乐观性
这是一种积极地看待事物,即使遭遇困难也能继续前进的心态。不过,它并非盲目乐观,而是指从更加现实的角度进行乐观思考。
5. 社交技能
这是能够与周围的人发展良好关系,从而在遇到困难时,通过言语沟通等方式从人际关系中获取支持的技能。
现在,你可以比较一下5个项目的得分,分数最高的项目就是需要强化的因素。比如,我家熊宝在第2项“情绪调节能力”分数最高,那么我就需要考虑将情绪调节能力作为他的强化因素,集中精力去解决它。
如果需要强化几项,也可以列好优先顺序,依次解决。
这样一来,即使再忙,我们也可以有效地教育孩子。
三、有的放矢,培养抗压儿童1. 增强自尊心
(1)秘诀是持续且认可孩子努力的表扬教育
孩子年幼时,说第一句话、写第一个字、走第一步路,我们都会激动地夸奖他:“这是努力的结果啊,真了不起!”
然而随着孩子的不断进步,父母开始更关注结果,表扬也不断减少。
我自己也是如此。在熊宝升入小学之后,便更关注他“考试有没有得到第一名”“数学竞赛是否获奖”。
在父母这种结果至上的态度下,孩子会感到如果无法获得成功,就不能获得表扬,自己就没有价值,从而使自尊心减弱。因此,父母还是要认可孩子努力的过程和行为,多口头表扬孩子。
(2)将积极安抚习惯化
积极安抚指的是孩子接受后会感觉心情舒畅的举动和行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亲子沟通手段。
它分为无条件和有条件的。比如,孩子早上起床后,对他微笑着说“早上好”是无条件的积极安抚;孩子帮忙做家务的时候,给予的表扬是有条件的积极安抚。前者最佳,因为它是一种无条件给予孩子爱的行为。
因此,我们可以有意识地通过与孩子的皮肤接触、眼神接触、照料、打招呼等行为,将积极安抚习惯化,不断给他的自尊心充电。
比如,父母们可以这样做:早上孩子出门前,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傍晚孩子到家时,满脸微笑地迎上去,说“欢迎回来”;当孩子按时完成家庭作业,表扬他“太棒了”;晚上准备睡觉时,给孩子一个充满爱意的晚安吻。
2. 调节情绪
当孩子无法排遣消极情绪时,父母可以帮他调节情绪。这个过程分为三步:
第一步:“平复”。
父母数出“一、二、三”,让孩子深呼吸三次;或者带孩子到安静的房间,听音乐放松。
第二步:“命名”。
让孩子通过倾诉,释放内心情绪。有些孩子可能不擅长表达,这时候父母就要轻声询问:“你现在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帮助孩子找到合适的语言表达情感。
只要弄清楚情绪低落的原因,孩子就会放松很多。就像我们突然感到头疼,会变得不安;但如果从医生那里知道了头疼的原因,我们就会松一口气,甚至感到不那么疼了。
第三步:“共鸣”。
父母可以说:“原来你是这样想的啊”或者“以后有什么问题都可以跟爸爸妈妈说”。孩子就会知道,自己的情绪被父母接纳了。
仅凭这一点,孩子就能放下情绪包袱,重新开朗起来。
但有时候,一些顽固的消极情绪是很难消除的。怎么办呢?
我们可以通过孩子的兴趣爱好找到适合他的情绪排遣方法。比如,对好动的孩子来说,运动类的排遣方法最好不过;对喜欢听歌或者唱歌的孩子来说,音乐是最合适的;而喜欢写写画画的孩子,可以通过文字、绘画发泄情绪。
这个排遣消极情绪的习惯一旦养成,就能成为孩子战胜压力的一大助力。
3. 提高自我效能感
“只要去做就能成功”的自我效能感可以通过四种方式得到提高:
(1) 真实体验
让孩子多次重复他一定能胜任的简单问题,积累一些小的成功体验。
(2) 榜样作用
引导孩子找一个好的榜样,观察和学习他的行为。
(3) 获得鼓励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给予的积极反馈比如“我相信你会成功的”,特别重要。
(4) 振奋士气
在孩子挑战困难前,有意识地给他鼓劲。
在书中,久世先生就讲了他是如何通过练习,提升儿子的自我效能感,帮助他加入学校篮球队的。
4. 培养乐观精神
塞利格曼在《教出乐观的孩子》中指出,以下四种因素会导致孩子形成悲观思维。
遗传对父母悲观言行的模仿来自老师或教练的消极批评带来无力感的消极经历其中,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父母。如果想培养孩子的乐观性,父母需要有意识地改变自己悲观的口头禅和态度。
比如,孩子遭遇失败时,我们要避免这样说:
“都是你的错。”
“连这点事都做不好,你还有什么用。”
“下次你也照样会失败。”
当孩子陷入悲观情绪,感到不安时,可以这样安慰他:
第一步:“发现”。
父母轻声问一句“怎么了?”尝试去了解孩子的不安和烦恼。
如果孩子开始倾诉,父母需要忍住第一时间解决问题的冲动,对孩子的情绪做出共鸣。
第二步:“安抚”。
这是平复不安的一步,有两句话特别有效:“没关系”和“随它去吧”。
父母对孩子说一句“没关系”,孩子自言自语一句“随它去吧”,便能消散孩子的不安情绪。
第三步:将不安感“推迟”。
如果孩子无法从不安情绪中解脱,试着给孩子一个提议:“等你洗完澡再来担心这件事吧。”
推迟感受的时机能减弱情绪。何况孩子是很容易忘事的,洗完澡可能不安就消失了。
5. 提高亲子关系的质量
抗压力强的人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困难的时候,有人为他的内心提供支撑,让他可以通过沟通来战胜逆境。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就是他遇到问题时最强大的心理支撑。如果想培养抗压儿童,父母要做的就是建立高质量的亲子关系。
怎样才能做到呢?请记住三个关键词:
“陪伴”孩子烦恼时,父母需要在身边适时地给予关怀和帮助。
“尊重”与孩子互动时,避免忽视、敷衍孩子。
“信任”父母要信任孩子,同时自己也要说到做到,取得孩子信任。
除此之外,反复体验某种简单、短暂的积极交往方式,也能创造良好的亲子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决定一段关系好坏的是听到对方的好消息,而不是坏消息时你如何反应。
你可以让孩子讲讲每天遇见的开心事。在他说的时候,如果你能仔细地倾听,然后夸奖孩子,或者给孩子积极建设性反应的话,亲子关系会得到加强。
比如,孩子从学校回到家,开心地说:“我当了班长。”我们该如何回应呢?
以上四种反应,最能拉近亲子距离的是积极建设性反应。在与孩子的交往中,我们应该尽量使用它。
最后,我们来回顾一下《抗压力·亲子篇》的主要内容:
教育孩子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父母们每天要为工作、家务和人际关系忙碌,还常常因为孩子的问题烦恼。无形之中,会把自己的压力加诸于孩子身上,变成孩子的压力。
因此,想要培养拥有强大内心的抗压儿童,父母自己也需要拥有抗压力。
怎么办呢?我们可以通过找回初心来战胜逆境。比如,回忆第一次怀抱孩子的幸福感,给孩子取名时的期待,从中汲取力量。
同时,你也可以问问自己,究竟想把孩子教育成什么样的人。
你对孩子最初的期待,是在学校取的好成绩、进入顶尖大学、就职于大型公司吗?还是希望他健康、平安、幸福就好?
我想,大多数父母都是后者。既然如此,就让我们放弃结果至上的教育方式吧!
多欣赏孩子努力的过程和姿态,认可孩子本真的样子,多赞许和鼓励孩子,这才是培养抗压儿童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