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黏娘娃”?别慌,知道原因后,你还会感到幸运
这几天闺蜜遇到了烦心事,找我来寻求办法。其实事情倒不是很复杂,几乎我们每个做妈妈的都会遇到。
这不,她的儿子已经两周了,她想出去工作,但是儿子每天对她都是寸步不离,哪怕她去上厕所,儿子看不到都会哇哇大哭,这可愁坏了闺蜜。
听闺蜜说,其实在儿子一岁多的时候,就想把儿子放家里,白天让公公婆婆看着,但是总觉得孩子太小,有些舍不得,并且她听别人说,孩子3岁前最好父母能够陪伴,于是就等到了现在,看到儿子自己可以吃饭睡觉,很多事情都可以自理了,很是开心,觉得自己是时候出去工作了。
可是,谁曾想,两岁生日过去了,儿子反而不如之前了,越来越黏自己,并且不能说,不能喊,不然就哭个不停,一个小男孩变得矫情起来,自己表示非常不解,还有些生气。
每次都是先克制情绪,去安抚,但是克制不住啊,就会大喊一顿,结果喊越糟糕。
并且她说,婆婆告诉她,只有她在家的时候孩子这样,其实她不在的时候,孩子非常听话懂事,婆婆让她出去安心上班,但是她心里半信半疑,不知道到底应该怎么办。
甚至她对自己的教育方式都产生了怀疑,是不是自己对他的爱与关注还是不够,才会让他如此依恋自己?又或者,是不是孩子缺乏安全感,这样对他以后的性格会不会有影响?
其实闺蜜遇到的情况,是很多妈妈遇到的共性问题,下面就让我给大家一一道来,探索下解决办法吧。
孩子黏人到底为什么?3岁前的孩子对父母充满安全的依恋,不管分离时间长短,都非常抗拒和父母分离。
弗洛伊德说过:幼儿的最初的焦虑莫过于他感到将会失去他所爱的人。"所以孩子黏人不是坏事是好事,说明他内心爱你,在乎你。孩子在最能感觉到安全的人的面前,肆无忌惮地表达和尝试自己的力量,表面看起来就是黏人和吵闹。
美国精神学临床教授阿兰·斯格尔也解释:1~2岁是孩子出现黏人行为的最明显阶段,他们把妈妈或者看护人作为一个安全基地,当有安全需求时,就会返回看护人身边。
孩子离不开妈妈,实际上就是把妈妈当成了自己的安全基地,所以孩子3岁前的黏人行为,是正常的,并且这个时期的孩子,正处于建立安全感的关键期,我们尽量不对孩子的黏人行为大喊大叫,要理解他,多些耐心。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在孩子生命的头几年里的情感发展,构成了人类个体心理健康的基础。"
闺蜜婆婆说的,只有当闺蜜在家时候孩子才会这样无理取闹,实际上就是孩子依恋妈妈的表现,他把妈妈当做自己的安全港湾。
《美国育儿百科》里面也提到过:
当妈妈不在时,家人或者保姆告诉你,孩子表现的像个天使,千万不要着急高兴,这只是因为孩子对其他人信任不足,所以才不敢去试探他们的底线。
其实不仅仅孩子如此,我们反观我们自己,不也是这样?只有在最熟悉和亲近人的面前,我们才会放心地展现出来我们最糟糕的一面,因为我们知道,不管怎么样都会被接纳和宽容。
所以孩子黏我们并不是一件坏事。
孩子在这几年的亲密关系中获得爱、信任与安全感,如果不能和父母建立起亲密关系,那么,很可能要花费一生去寻找这份安全感和幸福感。
所以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几乎所有的儿童都会经历依恋期,但是心理学家实验发现,他们依恋程度类型又有不同。
儿童依恋被心理学家分为四个典型的风格。a.安全型依恋:
宝宝在妈妈离开家时候会哭,但是在妈妈回来的时候能够无所顾忌的表达自我,会开心的抱着妈妈,也可能会肆无忌惮的撒娇、哭闹。
b.回避型依恋:
宝宝可能并不是特别关心妈妈的离开,在妈妈回来之后也不会主动靠近,感觉像是被伤透了心一样,对妈妈已不报希望。
c.拒绝型依恋:
宝宝对妈妈的离开很在意,但是当你回来的时候又拒绝你的靠近,并对你很生气,不容易被安抚。
d.混乱型依恋:
对宝宝来说这是最糟糕的,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变得非常矛盾,你回来抱起他,他不开心,你安慰他,他可能会对你爱答不理。
所以通过以上四种依恋风格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妈妈在家反而容易哭闹的宝宝,正是安全型母婴依恋关系的宝宝,他们撒娇、哭闹,正是因为他们深深的爱着妈妈,也相信妈妈深深的爱着自己。
所以,面对这样的宝宝,妈妈无需担心和顾虑太多。
那么,我们如何做才能和宝宝形成安全型母婴依恋关系呢?1.接纳宝宝的哭闹,满足他的需求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中说道:敏感的养育,对婴儿做出迅速、一致、恰当的反应,温柔细心的抱着他们,有利于宝宝建立安全型依恋关系。相对比之下,不安全依恋儿童的妈妈一般跟孩子的身体接触较少。
6个月以前的宝宝基本是用哭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他们可能是饿了、困了、病了,妈妈要根据情况准确判断,正确、及时的满足他们的需求,还要尽可能多的和宝宝进行肌肤接触,抱抱、亲亲、给他安抚等。
一两岁的宝宝,更多时候用"装"来表达自己,明明自己会走路,偏偏要抱抱,明明自己可以玩耍,非要妈妈陪着,不顺他的意思就会大哭大闹,顺着又怕会把孩子宠坏。
其实,我们完全不用担心,宝宝的"装",只是想证明我们对他的爱和关注。不要担心会宠坏他,当他五六岁以后,你想在让他黏着你,想再去抱着他,估计孩子都不愿意了,他会更加渴望自由自在的玩耍。
2. 关注宝宝的内在感受,正确、及时的回应
大点的宝宝会用动作和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他的开心、难过、痛苦都是情绪的表达,作为宝宝最信任和依恋的妈妈,我们要尽可能地去接纳他的情绪,正确回应他们的感受。
3.与宝宝建立信任感,让他更好的探索世界
我们只要细心就可以发现,在宝宝学习一项新的技能的时候,总是会不断看妈妈,希望得到妈妈的认可,也希望妈妈的保护一直都在。
所以,妈妈要做的就是要陪伴他,信任他,肯定他,在他犹豫、害怕时,主动安抚。妈妈用陪伴和鼓励,让宝宝建立对彼此的信任,这种信任感,能够帮助他更好的探索世界,是他发展自信独立的前提。
母婴依恋可以说是生命最初的纽带,会影响情绪、情感、性格、社会行为以及对人态度的形成,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
如何正确引导孩子逐渐走向独立呢?1. 家庭成员多参与日常带孩子,加深宝宝对其他人的感情
孩子不可能永远都是和妈妈在一起,我们要让家庭成员积极参与到带孩子的生活中,一起玩耍,一起游戏,慢慢让孩子习惯其他人陪伴他的时间,这样和妈妈进行分离时候,他有其他可以信任的人,就不会那么难舍难分了。
2.提前沟通,不躲不藏不欺骗
每次在妈妈不能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都应该提前和孩子说清楚,可以尝试用商量的语气,但是妈妈还是要坚定自己决定的事情,商量的语气是为了让孩子更加容易接受,但是不代表我们就要去妥协。
孩子会在我们一次一次的语言行动中逐渐明白父母要做的事情,这样就可以培养互相信任的感受。
3.在家玩一些分离游戏
我们在家可以和孩子一起玩躲藏游戏,比如"躲猫猫"、"捉迷藏",刚开始我们离开几分钟,之后慢慢延长时间,可能孩子会有大哭时候,这时我们不要着急出来,而是要躲起来时候呼唤孩子名字,让他心理慢慢去适应这个过程。
4.多给孩子提供自己动手做事,接触同龄人的机会
在家给孩子布置简单的任务,当孩子因为自己的能力做成功一件事情使会有成就感,,有助于他独立性的培养。
经常带他出去,多和小朋友接触,不断扩大他的交际面,这样在和妈妈分离时,可以和伙伴一起玩耍,也可以在一定程度减少哭闹。
5.读绘本,进行角色扮演
比如绘本《妈妈上班我不哭》里面的小熊和熊妈妈,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扮演里面的角色,在亲子共读,演绎绘本的同时,和孩子有了更多的接触,亲子关系进一步加深,并且让孩子逐渐明白,不管妈妈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是深深爱着自己的,这样给了他十足的安全感,在面临分离是不会那么焦虑不安。
作为孩子最信任的人,在他需要的时候要给足他安全感,我们要相信,我们的孩子会顺利渡过每一个特殊的时期,
相关文章
- 家有“小棉袄”,这4样礼物家长不能吝啬,10年后娃会加倍感激你
- 家有男孩,在娃三岁之后,妈妈要懂得退位,这样做会让娃受益一生
- 家有萌娃,穿衣很发愁?3点技巧轻松学会孩子的穿搭技巧
- 穷养儿子富养女?家有儿子也未必要穷养,娃的格局眼界会受影响
- 越来越多孩子长“双排牙”,一般是这3个原因造成,你家有没有?
- 会导致反复胎停的原因有哪些
- 家有“捣蛋娃”,注意以下5点,可以让你看到孩子意想不到的变化
- 家有两娃,能做到不偏心?这基本上很难
- 家有俩娃,日本主妇告诉你,是一种什么样的“养娃”体验?
- 家有女儿,从小家庭教育做到这4点,女儿长大后会更优秀
- 家有孩子,一定要培养娃这3种能力,或决定他们一生的幸福
- 家有暴力娃,我能怎么办呢?!
- 家有焦虑妈妈和暴力爸爸,会把孩子推入性格深渊,走向极端
- 家有男孩儿,3岁后,妈妈要学会退位
- 30年后会“啃老”的孩子,身上多半都有以下毛病,全都不占很幸运
- “倔孩子”只会让人感到头疼?家长学会这几招,就能正确引导他们
- “有两个孩子的人生才完整”,家有俩娃一时爽,长大以后火葬场
- 【家有二宝】宝宝烦躁、哭闹、流口水......娃儿开始长牙啦~啷个办?
- 一生1次的大脑发育“黄金期”,如果娃还没满4岁,那你太幸运了
- 不同的程度的孕吐会造成不同的影响吗?都了解其中的原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