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不愿道歉的父母给孩子多少的伤害!那该如何真诚的道歉呢?

2019-09-20 22:00:05孕产
亚洲父母道歉指南的走红,您的“爱面子”影响着孩子的心理不愿道歉的父母给孩子多少的伤害!那该如何真诚的道歉呢?

最近,“亚洲父母道歉指南”在微博上引起了热议:

孩子做错了,轻则说教,重则打一顿。那要是父母做错了,父母就是一句:“孩子,赶紧过来吃饭吧!"这就算他们跟你道歉了。网友们也纷纷表示,这就是说的我妈(爸)。

不愿意道歉的父母比比皆是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里面也上演了这样的一幕:

方一凡分数提高了57分,但名次不理想。董文洁听到后立马暴躁了,饭都不让吃就让方一凡去补课,还给他苦口婆心地讲大道理。方一凡哪听得进去,最后还跟他妈吼了起来:”反正你永远看不到你儿子的好。“

一顿好好的饭不欢而散。方圆只好劝说方一凡先向妈妈道歉。然后又苦口婆心地劝妻子给孩子说个对不起。她的回答却是说不出口。好不容易同意道歉了,第一句话却是问方一凡,你知道自己错了吗。把错误的责任全部推卸给了孩子。

一方面,我们的父母嘴上说着“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对孩子说,有了错误,能及时改正才是正确的做法。而另外一方面,他们却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即使给孩子道歉,态度也不够诚恳,总想法设法躲避和刻意的掩饰。

美国教育家斯特娜夫人曾说过:“一个勇于承认错误、探索新的谈话起点的父母,远比固执、专横的父母要可爱的多。”

现实中,很多父母的育儿观念里并没有给孩子道歉这一说法。成年人之间,道歉貌似不是什么难事。而当道歉的对象变成孩子,为什么就这么困难呢?

为什么父母不愿意向孩子道歉?

第一、心理防御机制的“合理化”

做错事的家长碍于自己的面子,总觉得向孩子道歉是有损自己的权威。有时候,即使知道自己错了,也觉得难以启齿。于是编造了一系列的说辞:

还不是你惹我生气的我这么做,还不是为了你能学好谁让你也有错或许还在想:小孩子忘性大,不记仇,过几天就忘记了

这就是心理防御机制的“合理化”。它是指个体尽量收集一些合乎自己内心需要的解释,以减免自己的痛苦和维护自尊免受伤害。

根据人的心理防御机制,人们通过各种语言和行为来“美化”自己的行为。从而选择性的忽视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性的感受。

殊不知,就在一次次的自以为是中,伤害了孩子的心灵,耗损了自己的亲子关系。犯错后,父母主动诚恳地给孩子道歉才是教育的明智之举。

就像《优质的父母教养实践指南》一书中说的那样:

”优质的父母知道,道歉不会削弱他们作为父母的权威,它是一种自信、正直有担当的表现。“

第二、认知方式的错误

如果父母面对自己问题,总是躲避和推卸,甚至觉得向人道歉是一件丢人的事情,对于孩子来说,也就被灌输了这样的认知。

当这些孩子为人父母时,当他们犯了错时,总是为自己的错误辩解。并且感觉自己处理的方式没有什么大碍,可能只是有一点点的小失误,并不需要道歉。

你看,我叫你过来吃饭,或者主动结束已经是主动的让步。你怎么还怎么斤斤计较。而且父母和孩子也没有什么隔夜的矛盾。

《都挺好》里面的苏母,她重男轻女,对待苏明玉可以称的上是虐待,但女儿反抗时,质问她为什么这样对自己。苏母也是一副理所当让的样子:“你是女儿,怎么可以和自己的两个哥哥比,我养你到18岁已经是天大的恩赐了。”

像这样的父母,他们并不没有意识到自己错哪了,那也就更谈不上向孩子道歉。

父母的“碍于面子”会给孩子带去什么?

一个极端:叛逆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南希•麦克威廉斯曾说过:“家庭对儿童最大的伤害,莫过于对儿童遭受创伤和丧失事件后所采取的漠不关心和冷漠的态度,这会直接导致孩子从此不再相信他自己的知觉和感受。”

孩子正处于成长中,是形成自己认知方式的时候。认知主要对逆反心理起准备和导向作用。它决定了孩子对待父母的言行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父母教给孩子的是做错事要道歉,自己有错误却不道歉。认为孩子小,不道歉也没有关系。殊不知,人都会成长,孩子迟早会明白这一点,父母的真实形象越是与孩子的固有认知有较大偏差,越容易造成逆反心理。

很多人觉得,道歉会有损父母的权威地位,不利于教育。事实上,当父母做错了事,道歉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必要的心理补偿手段,能够有效地避免二次伤害;同时也让孩子意识到,父母也是普通人,也会犯错。

另一个极端:低自我价值感

百度百科上对自我的价值感是这样定义的:“个体看重自己,觉得自己的才能和人格受到社会重视,在团体中享有一定地位和声誉,并有良好的社会评价时所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自我价值感的高低一方面取决于父母对他们的态度,道歉是其中的一种。明明是父母错了,孩子受到了委屈,情感得不到宣泄,父母不重视自己,自己不能获得父母对自己的尊重。

经常如此,更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易产生自卑感,造成了自我的价值感很低。

我的一位朋友,有一个比他小6岁的弟弟。只要姐弟俩一发生冲突,父母不问缘由,直接斥责她,甚至打她。有时候,明明是弟弟的错,但是父母总说你是姐姐,就应该让着弟弟。更不会向她道歉。虽然比弟弟大,可一直被弟弟压制的死死的。只要弟弟一向父母告状,总招来一顿斥责。这样长大的她,养成了唯唯诺诺的性子。不敢争议,不敢反抗。不敢轻易麻烦别人。上班了,工资不敢乱花,因为要给弟弟钱。什么东西要先想着家里的,很少想着自己。最近连换个手机,都要考虑父母的心情。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只要及时补救,给孩子道歉,任何伤害都是可逆的。

美国心理学家罗达•邓尼说过:“父母错了,或违背自己许下的诺言时,如果能和孩子说一声对不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同时还能培养孩子尊重他人的习惯。”

因此,不要吝啬和孩子说一声对不起,一个道歉可以满足这样的心理需求:

让受委屈的孩子获得敬意与尊严确认父母和自己有同等的地位,他们是在乎我的感受的确认错不在自己的身上愿意对你的伤害进行适当的补偿

如何道歉更有效?

父母的道歉让孩子可以学会担当和责任,以及尊重他人。能向孩子道歉的父母,不仅不会受到孩子的轻视,反而能赢过孩子的尊重和敬仰。那么如何道歉才能更有效呢?美国作家艾伦•拉扎尔在他的著作《道歉的力量》中把道歉分为这样的四个部分。

第一步:认错

道歉要想有效,最重要的就是认错。认错是发自自己内心的,真诚地想要道歉。这一步也是最困难的。

我们不妨改变一下自己的认知,把错误看作一次挑战和学习的机会。这样承认错误就变的容易很多。就像李嘉诚所说的:“肯承认自己的错误则错已改了一半。”

在书中指出一个真诚的认错需要包括:“辨认谁对伤害负责,承认错误的行为,识别这些行为造成的影响,以及承认这个错误是违背社会契约精神的。”

第二步:表现出自责、谦卑、真诚等认错的态度

卡耐基说过;“如果你做错了,就要迅速而热诚地承认。”

向孩子承认自己的行为给你带来了伤害并愿意承担自己的责任。向孩子表示“以后都不会在这样做了”。对伤害孩子的行为表示深深的后悔。

自责的同时也意味着愿意自制。为了避免再次的自责,我会努力不让它再次发生。

我们要通过真诚的态度和孩子道歉,要看着孩子的眼睛,诚恳说出自己不好的地方,并且说:“对不起,我错了”。

第三步:提出解释

解释是淡化冒犯行为的重要环节。如果能在犯错后给孩子一个合理的解释,孩子能更容易的接受我们的错误,这样的道歉也更加有诚意。

当然,解释也不是为我们的行为开脱。解释是实事求是承认自己行为的不足。解释的目的是我们意识到自己错误所在,我会好好地改正。

第四步进行补偿

如果我们的错误对孩子造成了严重的伤害,那么就需要进行适当的补偿。

例如:

生气时,摔了孩子最心爱的玩具答应孩子的没有做到

补偿是在表达做错事的歉意,希望你能给我一个机会弥补我们的亲子关系。

但要警惕用物质去补偿孩子。这种“打一巴掌,再给个糖”的行为是不可取的。这会让孩子用亏欠感换好处。误认为精神上的伤害是可以用物质去交换的。

所以,在父母犯错时,与其与孩子争执不下,不如放下身段好好道歉。坦诚说出自己的错误,孩子会愿意理解和原谅你。愿每一个做错事的父母都能及时地和孩子说一句:“对不起,我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