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教育孩子方式、书籍那么多,教你2招如何判断好坏,不再盲从跟风

2022-01-14 17:00:45孕产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现代家庭对教育孩子已经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养”孩子,更多是在“育”孩子,而也因此出现了很多焦虑父母,这个时候,大量的教育专家、教育书籍开始出现了。这些专家包括了学者、名人、明星、还有其实谁也不是的,只是小孩考上了名校或者得了什么奖就开始对外宣传自己的养育方式了。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现代家庭对教育孩子已经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养”孩子,更多是在“育”孩子,而也因此出现了很多焦虑父母,这个时候,大量的教育专家、教育书籍开始出现了。这些专家包括了学者、名人、明星、还有其实谁也不是的,只是小孩考上了名校或者得了什么奖就开始对外宣传自己的养育方式了。再加上互联网时代,人人皆为自媒体,人人都在分享育儿经验,只要养过孩子的都可以说出一套育儿理念。

我们家长在面对网络上众多的育儿信息、教育孩子的理念时,不能盲目跟从,那应该如何判断呢?或许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去思考:

一、网上的个人经验当成“特例”

总的来说,教养的信息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就是“个人经验谈”,这些人可能本身就是名人、对教育很有个人见解,或者他的孩子有特别的成就,面对这类个人经验的教养信息,家长可以参考,但一定要把它当做“特例”,敢问每个城市能每年有多少个人上清华北大的?

再举个例子,之前网上就有看到3岁孩子能非常熟练的背诵唐诗三百首,孩子的父母就开始对外宣传他们的育儿方式,说让孩子从小开始天天播放唐诗三百首给他听,听着听着哪怕孩子不知道诗歌写的是什么意思,但是也能形成深层记忆,以后长大了也不会忘记。我们先不评价这父母的这种教育理念是否正确,我们就看看身边的孩子,有几个孩子在3岁的时候就都去熟背唐诗三百首了?而且3岁能背熟唐诗三百首这个孩子就比别人家的优秀了?所以,每当我们看到这种信息时,我们就要知道,这只是个特例。

不能别人家学什么,我们家也要学什么

所谓的特例就是对他家的孩子有效,未必对自家的孩子也有效,可能你回去逼迫孩子天天听,孩子不感兴趣,自己就自动屏蔽了这个声音,听了再多也没用,况且古人写诗词歌赋都是基于某种情景或者某种心情状态下,而孩子还小,哪怕我们给孩子解释诗词的寓意,但是也没办法理解,而理解不了的东西,说白了,学得再多啥用都没有。因为是特例,每100个人可能只有一个人刚好对这个诗词歌赋感兴趣,而他的孩子就是刚好的那一个而已。另外,当我们看到这类经验之言的信息时,也要留意他的推论。他的孩子或许教得很好(比如很多教得孩子考上清华北大的),但原因可能并不是他自己以为的那样。

二、把科研结果当成“原则”

第二种教养孩子的信息更多的是来源于研究结果。科学研究发现都要经过许多的验证后,才成为假设或者理论,而很多家长看到某某研究表明之后,就开始将这些研究的结论当成教育孩子的“原则”了。他们背后的思考是:这些都是经过谨慎的实验研究的,有效的几率是极高的。但是,我们作为家长的也要明白,实验是可以被推翻的,如果有做科研或者医学领域的家长都会知道,哪怕我们现在的科研、医疗救治指南,也是每隔几年有新的研究发现,随之就会将旧的研究结果推翻,从而去采用实施新的研究。

同时我们家长更需要明白的是,人是复杂的个体,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世界上不会有两张完全一样的树叶,更何况是人?自己的孩子有可能是那无效的少数;还有,提出这类建议的专家,只是在陈述科学研究发现,未必他的孩子就一定出类拔萃。

那我们作为家长的到底该怎么做呢?

多看多听且要不断的进行自我反思

虽然网络上教养孩子的信息很多,但多看多听是好的。毕竟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并没有正式的课程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父母,大多数人拥有的就是自己的成长经验。但当我们多看多听时,我们就有机会从别人的经验和研究发现中去反思,我们到底想要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这会促使我们思考自己的成长经验和人生观、价值观,然后才有机会脱离只学习教养孩子技能的层次,对于如何引导我们的孩子才有真正的内在成长与认知。

家长要学会自我修养

另外,在看到别人的教养经验分享时,家长们可以再想一下,这样做对我家孩子有意的真正理由是什么。举个例子,有位育儿专家,她经常分享她如何通过做菜的过程来教育孩子,随后就出了很多的课程,于是就很多家长开始把孩子送去她的培训班学做菜,甚至排队还排了大半年。

大家可以想一想,难道我们把孩子送去学做一次菜就是在教育孩子了?而这个经验的核心应该是透过让孩子用心尽力去完成一件事,通过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来培养孩子的耐心、责任心和美感,所以做菜根本就不是重点。而像这类教育方式我们家长完全可以在家里实践,比如让孩子一起洗车、收拾房间等等,只要孩子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是用心的、认真仔细的完成所有的细节,我们父母也与他一同参与完成,并且进行快乐的过程互动,那么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

所以,当我们面对各种各样的教育孩子的信息时,我们真的不需要太紧张而选择立刻跟风盲从。而应多看多听多想,放宽心态,结合自家孩子的实际情况,看到觉得合适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就试着用用看;没效果也没关系,毕竟我们都在学习当父母,只要我们用心,相信孩子也是会感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