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对幼小衔接班,内心是拒绝的"这些家长给出的答案有你吗?
很多的家长对于孩子是否报幼小衔接辅导班的问题,一直都是纠结的。
最多的是拿不定主意:
——“既希望孩子在童年时期有个快乐、美好的童年,又很是担心焦虑——孩子的学习成绩万一跟不上怎么办?“
——“万一孩子坐不住一节课怎么办?”
——“拼音没学会不会吃亏啊?会不会老师不待见,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啊?”
毕竟身边太多“前车之鉴”学长妈妈告诉自己不报的成绩差,如今都归因于当时太物质,开始后悔。
更有那些学霸学长妈妈优越感的存在,轻飘飘的告诉你:不报啊,我们家都是自学,孩子很自觉的。于是家长将信将疑他们是否漏传授了更多内核的秘诀?反而感受到了一种被高高在上的俯视,让人潜意识中有种好胜心——“得意什么?我们的基因也不差,我的孩子一定也很优秀”,但回到孩子的现状,又各种担心和不自信:“哎,还是报班吧,免得将来后悔……”
社会环境已然如此,心中总有一种被鼓励的感觉:你看,如果不报班,其他孩子都在上辅导班,自己孩子到时候怎么跟别人比,本来身上毛病就挺多,进去小学后会更加的跟不上吧?为了孩子,贵一点没关系,我赚钱不就是为了孩子么?
更加上一些补习班,培训班,甚至高考优秀状元的报道,都在贩卖焦虑,多数家长被输入一种“再不报班就来不及了,孩子入学第一年非常关键”。“孩子优秀的背后,都是有一对好的家长和好的起点。”这无非加深了家长的焦虑。
其实呢,“幼小衔接”是一定要做的。无论你是通过报班,还是在家中自觉有意识培养和衔接。
这并不是一场战争,而是孩子成长阶段的一种必然跨越,家长能尽可能多的帮助孩子顺利的转变,是有利于孩子的。(当然,对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幼小衔接,首先我们需要有正确的认识。它不等同于提前学习知识量,也不等同于单纯的学习技能,而是综合的衔接。)
因为“进小学读书”,对小孩来说,这就是他们“当下的一件大事”。
孩子要面对的生活将会完全不同。所以,“幼小衔接”是为了让孩子从心理、身体、学习力、主观意识灌输、作息及行为习惯等各方面做好准备。
1--坚定不上幼小衔接班的一类家长都做了什么?这一类家长认为现在还没有上幼儿园。大班到小学感觉还离蛮远的,所以,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样。对幼小衔接班,内心是拒绝的。
孩子他以后还有十几年的课要上,这么长的时间都要在学习中度过,当然要抓住最后的时间出去玩呀!而且不是只有上课才能学到东西的。
在玩耍、游戏、旅行甚至是生活中,都可以学到很多的东西。这种观念就非常正确。
因为他们实际上,认为只要有心,随时随地都在“幼小衔接”。
这类家长可以在平时融入生活中去教孩子认字(户外旅游广告牌只要有看见的,都在引导孩子去看),在游戏、故事中穿插数学的知识,所以她的识字量和知识量都还可以。
所以一类家长的看法是:不用上幼小衔接课程,只要家长有心,任何时候都能幼小衔接。
但往往,这种类型的家长并不多见,这需要有很强很自信且方法得当,足够多的有效陪伴,无时不刻形成对孩子的意识灌输和习惯培养。
大多数的只是认为孩子趁着学龄前多玩,就是给孩子最后的自由,只要无忧无虑就可以了。并未有意识的帮助孩子过渡,这在我们中国现有教育体制内,是很可能面临学业上的、学校人际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的挫折的。
2--焦虑型家长,这一类家长是纠结型的。“上?有老师说学太早,孩子后续学不好;不上?孩子跟不上学校学习进度怎么办?孩子因为学习落后自暴自弃怎么办?”这类家长,其实一直停留在学与不学的表层,自身处于极度的焦虑中,而又没有实际行动。其实更加不利于孩子的成长。都说:“好的家庭教育,是爸爸不缺席,妈妈不焦虑”。焦虑传达到孩子意识中,孩子会跟着父母一起对新的学习环境恐惧和焦虑。
3--第三类家长是盲目坚定型、压力焦虑型的。必须上!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现今社会竞争如此激烈,比自己孩子有条件、有背景的人都比你更努力,还有什么理由不加倍努力?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许多父母高举这面大旗,认为自己既然有这个能力,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接触更多、了解更多、学到更多。“我不希望孩子以后会因为我的纵容和不坚持而抱怨我。”
其实,真正的“幼小衔接”≠“去报培训班”,也不等于“提前去上课、去学知识”。“幼小衔接”是要从现在开始:无论心理还是身体储备,都把“学习”纳入到生活之中,长期成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
幼小衔接关键是:让孩子培养起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孩子要开始明白:哦!我要开始上学了,我要开始接受一些新的事物我该开始上学了。
与此同时,爸爸妈妈应该开始注重反思、总结孩子现阶段的能力,结合小学一年级可能需要面对的问题,去帮助孩子查漏补缺,帮孩子提高该提高的能力。
譬如,不再有类似于幼儿园早餐了,生活习惯上是否能提早半个月转变过来?孩子是否能安静坐满一节课?如果不能是否通过帮助孩子安静下来的下棋、乐高、绘画习惯等方式,培养孩子“静”的能力?至少在适应新环境方面能做到顺利入学。因此,报班与否并不重要。
有一些培训班会教知识,但是只是让孩记忆子通过短期,掌握一些拼音或者计算。这样虽然有点作用,但并不等于完全帮助了孩子做好了入学的充分准备。更全面的是,从现在开始在家庭教育中,增加培养孩子的阅读耐力、朗读耐力和书写能力。
至少,能先做到“把屁股坐下来”,提高孩子的“静定力”和“耐力”。
让孩子从自我意识中接受“学习是细水长流的,是每天都要做的事”,“同学关系、老师关系该怎么相处”“一年级和幼儿园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必须上一年级而不能一直在幼儿园?”“如果发现一年级没有幼儿园好,孩子该怎么适应心理上的转变?”“怎么培养孩子对枯燥的知识更加有趣地学习?”“启蒙孩子未来想要成为怎样的人,激发孩子为了达到目标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和心理准备?”“怎样快速理解时间?”……
以上这些意识的灌输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比马上掌握什么知识更重要。
我们是布谷青柠——十级家长&九年义务家庭教育心理学团队,将持续发布关于0-12岁孩子成长及亲子关系教育、心理、家庭相关的文章,欢迎长期关注我们,会持续更新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