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姐讲育儿」家庭教育中,妈妈的角色与责任
有一种力量看不见,却无比强大,有一种温柔摸不着,却无限温存,有一种释怀触不到,却无尽原谅,有一种倾诉,却用心聆听,这就是母爱,母亲的爱只有增温,却无降温。母亲的爱总是那么无畏,让你无惧!
俄国著名的思想家别林斯基说过,母亲对孩子是用自己的心血神经和自己的整个生命来疼爱!她的爱首先是生理上的、天生的。因而她的爱是超越一切的。
瑞士小儿科医生舒蒂尔曼博士调查发现,早起型孕妇所生孩子,一生下来就有早起的习惯,而晚睡型孕妇所生孩子也有晚睡的习惯。这说明新生儿的睡眠类型是怀胎数月后由母亲决定的,即胎儿在出生前就与母亲之间存在着“感通”,正是这种感通,让母亲与孩子间能够协调一致。
对于生物学上“母子感通”这一极其重要的论断,人们却没有很好地去研究它,去遵循它的规律。由于人们疏忽而忘却这一堆人类生命意义极其重要的规律,也导致了多少人间悲剧:那些感情冷漠的孩子、那些孤僻的孩子、那些离家出走的孩子……
文学家老舍先生曾说:“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花瓶里,虽然还有色有响,却失去了根。”
听完这些,妈咪们是否感觉——真是“压力山大”呀!看来对自己的角色和责任不能懈怠呢?那我们平时做的对不对呢?怎样的教育行为才是科学的呢?我们从下面三个方面来谈妈妈的角色与责任。
一、角色
1.保镖——过度保护
3岁的闹闹是个闲不住的小家伙,对一切都是那么好奇。但是家里人总担心他被磕着、碰着,于是“双方矛盾”就此产生:他听见炒菜的声音,想去厨房看个究竟,妈妈担心他被刀叉、锅盆碰到,对其三令五申将厨房划为“禁地”;他想做滑梯享受一个人的冒险,妈妈非要拉主他的一只手才觉得放心;他看小哥哥放风筝非常过瘾的样子,也想跟他一起跑,却被妈咪喝住……
孩子的好奇心就这样被人为地加了一堵“防护墙”,孩子更安全了,但慢慢地也更胆小了。当妈妈处处担心出乱子时,也在无声地传递一种信息:世事危险。
好奇和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其间他们的行为难免会有些出格的地方。如若对此过多地加以限制,不仅束缚了孩子良好个性的发展,而且也限制了宝宝认知世界的视野,减少了接触新事物的机会,这对他的智力发育也有不良影响。
适当地放开手吧……
2.保姆——过度溺爱
佳佳5岁了,但一些基本的自理技能还都不会,这也不能怪她。谁让妈咪太勤快了呢:宝宝要端水喝,妈咪抢先一步端起来送到嘴边;宝宝走了一截路嫌累,妈妈不顾手里拎着较重的东西,仍是低身背起了她;宝宝要剥花生,妈妈怕搁着小手自己来剥,专给宝宝吃果仁……
在妈妈眼里,总觉得宝贝是小孩,很多事情都想为他做好。所有的孩子都需要照顾,但过度关爱却使孩子丧失了学习、成长的机会,并感觉爱是廉价的,并认为单纯获得爱也是理所当然的。这种环境长大的孩子,易于形成任性、自私、情绪不稳定、自理能力弱、依赖、交往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弱等问题。
可以说,这种“无微不至”的爱已然变异为一种安乐的馈赠。当它成为包办一切的呵护时,这也就不再是爱,而成了一个温柔的“陷阱”。因此,在孩子的能力范围之内,培养他的独立性,交给他基本的生活技能,并给他学习、锻炼的机会。过一段时间你会发现,孩子不光在有些事情上能自理了,某些时刻还成了您的小帮手呢!
3.法官——过于干涉
一个春光明媚的早上,在一家幼儿园户外场地,一个妈妈正陪孩子在滑梯旁玩。宝宝想从滑梯上倒着上去,被妈妈叫停了,“不可以!你这样爬不上去,上面的小朋友滑下来会伤到你。”
这个滑梯有两个可以上下的通道。宝宝悻悻下来后,正想往其中一个通道爬上去,妈妈也许想让孩子有秩序地玩玩具,又告诉他,“不行,你应该先从有阶梯的那个通道上去。”
好不容易爬到了滑梯口,妈妈又交代了:“快下来,快下来,天气太热了,妈妈帮你脱掉一件衣服。”这时,宝宝再次流露出了不愉悦的情绪。
在短短2分钟内,这位妈妈在不经意间对宝宝的“指导”高达15次,其中包括“不”字的话,说了8次。
您知道吗?当这些数字慢慢累加的时候,孩子的独立性、思考力也就慢慢被消磨掉了。久而久之,妈妈的权威意志、喋喋不休,事无巨细,样样过问会让孩子走向两个极端:要么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即便你说得对,他也不肯照办,甚至对着干;要么绝对服从、听话,继而没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成为“依赖型”孩子。可以说,过度干涉是孩子成长的阻力。
当然,以上情况都不是我们想看到的,那就从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开始做起吧,给他自由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当他的行为和想法出现偏差时,先别着急“指点江山”,冷静一下,让引导代替干涉,让建议代替指责。
4.开发商——过度开发
可爱的小点点才4岁已经非常不简单了,不仅会认识了上百个汉字,还会背上百首诗、算算术,这些都不算,妈妈早就为她制定好了“美女+才女”的培养计划,琴棋书画、舞蹈礼仪,真是样样不拉。为此妈妈还专门辞职在家,以便于带宝宝奔走于各个特长班、辅导课。可这些富于人文艺术的课程并没有让小点点精神焕发,反而常常像个蔫茄子一样。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们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请老师、找专家、学经验,为孩子制定各类培养计划,真是恨不得“一岁就上常青藤”。注重早期教育、潜能开发本没有错,但如果只是一味给孩子灌输知识、技能,而忽略了这些内容是否适应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进行过度开发,以剥夺孩子的时间和快乐为代价,一旦在其幼小的心灵中埋下厌学的种子,将会是一种“灾难”。
早期开发并非越早越好,也不是灌输得越多越好,而应从孩子的个性、气质类型、潜能特点出发,进行适当的智力刺激,并给予孩子休息和自由玩耍的时间和空间,使其从中获得经验。并注意培养其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和快乐感。只有出自兴趣的学习才是主动、快乐、不易厌倦的。当这种美好的感受内化为动力时,孩子日后的学习也将是畅通无阻的。
5.ATM机——过度满足
一位母亲带着孩子参加教育咨询,对专家说:“我这个孩子吃的、穿的、玩的,什么都不缺,而且什么都是最好的。但他还总是不快乐,经常抓着自己的头发,把头往墙上碰……”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从孩子的角度去剖析,为您展示一个新的视角。
如果孩子被过度给予、满足,他会:展示、炫耀、毁坏、轻视、默然处之……
而不是:欣赏、珍惜、爱护、充分利用……
孩子的感受会是:反正这么多人给,还有更好的;只要我想要,他们就给买;我不用努力就能得到想要东西……
因此,爱孩子不等于对他有求必应,延时满足他的需要或经他努力得到想要的东西,会使孩子懂得珍惜,也让他学会克制、忍耐,进取。
您有上述角色的影子吗?
tips
说给单亲妈妈
1.在孩子面前,我们没有叹息的权利
母亲用怎样的眼光看孩子,孩子将来就用怎样的眼光看世界。妈妈现在不仅仅是物质的是供者,还是孩子的精神支柱。作为单身妈妈,在孩子面前,没有悲观的权利。即便是伤痕累累,即便是心灰意懒,也要隐藏自己的眼泪和叹息,不可随意向孩子展示,因为孩子更需要保护和安慰,更因为我们不想让他们有一个消极的人生观。
2.无需负疚
对孩子有负疚感的单亲妈妈很多,其实,这种负疚心理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我们不是为了伤害孩子才离婚的,恰恰相反,我们是为了让孩子的生活脱离纷争和痛苦。婚姻的失误并不是我们能够预见和避免的,这样的结果是我们命运的一部分,也是孩子命运的一部分。
3.像对一个普通的孩子那样对待孩子
负疚感往往导致补偿心理,从而对孩子有求必应,这样的结果是要么培养出一个自私骄横、不会体谅别人的冷血孩子。过于无微不至的爱往往会让孩子感到负担,更不利的是,这种方式更多地暗示了孩子与众不同。总之,我们要像对待一个普通孩子一样对待我们的孩子,不要让他感到自己格外被照顾、被保护。为此,我们应时常克制自己的爱护孩子的冲动。
另一方面,孩子固然无比重要,但是也不应该是单身妈妈生活的全部。妈妈应该拥有自己的生活和追求,这种生活态度对孩子本身来讲也是一种积极的示范。